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孤独”
2020/09/04 09:25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47期)

  【记录】

  【悦读】

  【文脉】

  【百家】

  【记录】

  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单从年龄的层面上说,其实只存在三种人,即已经变老的人、即将变老的人和终将变老的人。老年,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段路,这段路上的风景你想不看都不行。”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大新

  扫码点餐、线上挂号、网购车票,滴滴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让生活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隔开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在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中增添了一层文化隔膜。

  网络时代,老人在掉队

  “唉,又不停!”

  无论69岁的退休工人刘平贤怎样拼命地挥手,一辆辆挂着空车的出租车却像熟视无睹一般,从他的眼前疾驰而过,迅速地消失在了视线里。一直站在路边等车的刘平贤讪讪地放下了手臂。

  满街都是挂着空车的出租车,但却招不来一辆车,这样的事情,刘平贤已经记不得经历了几次了。老刘心里清楚,司机们已经在手机上接了订单,所以没法载他一程。谁让自己不会使用那些打车软件呢?所以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街头碰运气。

  烈日炎炎下,刘平贤就这样沿着江东中路边走边回头,等了将近四十分钟,才顺利地坐进了一辆出租车。长舒一口气的他,内心极为沮丧,他觉得抛下他的不只是那一辆辆出租车,而是这个时代。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类似刘平贤这样的遭遇,每天都在上演。

  看着江苏省人民医院入口处一排“刷码”机器,76岁的张德宏有点儿懵。因为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大爷已有半年没来医院了,等再次出现在这里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弄不懂“规则”了。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看着身边的年轻人刷着手机鱼贯而入,张大爷站在一旁手足无措。他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健康码,好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帮忙,引导他去一旁手动填写纸质表格,才顺利地进入了医院。

  上一层门诊大厅,一站式自助服务区内,导诊员们被老年患者层层包围着,张大爷凑上前去,想跟着学学。上一回来医院,是儿子陪着的,儿子告诉他:医院的一系列检查、就诊以及取药的单据需要自助机打印,并且详细教授了操作步骤。张大爷当时记住了,可隔段时间又忘了。“真是老了,跟不上趟了!”在机器前,他琢磨了半天没看懂,最终只能无奈地回到排着长队的人工窗口。

  像刘平贤和张德宏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有2.54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科技的不断进步,尽管带来了便捷服务,也隐隐让老年人有了被世界抛在身后的感觉,成为了庞大而沉默的“边缘人”。

  “有的时候,真觉得自己寸步难行。”62岁的刘女士在智能时代处处碰壁。几年前,为了帮儿子带孩子,她从老家“迁徙”到了南京。相比农村,大城市里人多车多,她不轻易出门,只去过一次紫金山,还是孩子开车带她去的。这之后就只能在家门口附近转转,活动半径不敢超过五公里。“哪儿也不认识,导航、打车都不会。就连出去吃饭,都要扫码支付。”有那么几次,刘女士曾尝试一个人坐地铁溜达,可地铁里出口复杂、指示牌众多,令她晕头转向。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窝在家里,带带孩子,做做家务,日子单调而枯燥。

  代际隔阂,文化鸿沟在深化

  “你太笨了,就这么难吗?!”因为教母亲使用手机,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张凡和母亲吵了多次。她不能理解,“查找无线网络”这么简单的操作,已经重复教了很多遍,可母亲还是不会。张凡觉得母亲态度不认真,但母亲也是一肚子委屈,明明很认真地在学习,可就是记不住。最后,母亲觉得自己被嫌弃,一甩膀子不学了,母女俩不欢而散。

  在媒体人谢女士的眼里,80岁的老母亲保守而固执。她抱怨说,因为母亲拒绝使用智能手机,她甚至连快递也没法给她寄。因为快递员都把快递放进智能柜,随后发送提取码,让收货人自己去取。“有的时候,我要给她买点东西表表孝心,只能先寄给老家其他亲戚,再让亲戚转交给她。”

  在年轻人眼中,用智能手机扫码、使用社交软件,是一件能轻松搞定的事。但事实上,老年人受年龄、知识和技能所限,很难快速掌握当下的新媒体技术。武汉大学互联网全龄化实践队发布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时遇到困难的老人比例超过了八成。他们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互联网知识;学不会智能设备和应用的复杂操作;年龄渐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内心恐惧、抗拒;缺少学习的机会和场所等。

  80后邹进是江苏银行兴化分行的客户经理,过去两年里,由于银行网点推行网上智能化,整个营业厅砍掉了近一半的人工柜台,所以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柜台就成了她日常的主要工作。邹进不止一次被办业务的老人搞到“崩溃”:“动作不按指令来,密码一遍又一遍地输错。”由于观念不同,老人们连银行里最基本的ATM机都不愿意使用,总害怕“钱被盗”、“卡被吞”, “老人们在ATM机上输密码,就像趟地雷似的紧张,生怕按错。还有的老人会小心翼翼地把密码记在一张纸上,每次存钱的时候都带上,后来纸丢了,密码忘了,又只能重新设置。”有的时候,这些行动迟缓、表达不清的老人,不免遭到其他等待者的抱怨,这让邹进心里泛起阵阵酸楚,“我们启用智能化设备,追求的是方便和快捷,但没想到,却给很多老人带来了排斥和歧视。”

  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中,尊敬老人、尊敬老年智慧等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缺乏话语权的老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即使在家庭中,也隐约有了被边缘化的趋势。

  “嘀”,看着自己11岁的小孙女娴熟地划着手机,立刻就扫码了一辆共享单车,50后退休教师宋先生心里既感慨又失落。宋先生教书育人了一辈子,自认为学习和接受能力尚算可以,平时微信用得也挺溜,可碰到手机支付、共享单车这类流程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他还需要向孙女“请教”。宋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刚学会了微信,年轻人又学会了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好不容易看到赶上时代的希望,结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现了。”

  67岁的汪月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做早饭,然后送孙子孙女上幼儿园、回家烧饭打扫卫生,下午接完孙子孙女再烧晚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每天晚上,儿子女儿都回家了,但却是汪月梅感觉最失落的时间,“忙碌了一天,本想和孩子们说说话,但他们回来总是对着手机,一句话也不说,感觉我是个局外人。” 儿子女儿有时候劝她,夏天太热别总往菜场跑,用手机下单直接把食材送到家中就行了。可汪月梅不听,照例出门去菜场,她感慨,“年龄大了,有时候真的挺孤独的,出门逛逛超市和菜场、排排队也是一种消遣,有时候碰上老熟人,一起交流交流,其实挺好啊!”

  “姜还是老的辣”,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历岁月沧桑的爷爷奶奶,看待事情要比年轻人透彻,更有经验,面对儿孙们的请教和提问,老人们往往会给出智慧的答案。而当下社会,年轻一代只要花几分钟上网搜索,便可以得到铺天盖地的答案。老人们仿佛失去了“一言九鼎”的权威,退处家庭关系中的末端位置,从而更加孤立。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顶良认为,“在家庭中失去了权威性的老人,可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导致他们的内心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文化反哺 带着老年人融入生活

  早上八点半,金陵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81岁的李小立戴着老花镜,正襟危坐在教室第一排,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记录着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负责上课的老师专门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课件,从安装手机应用到扫码点餐,从网购车票到预防网络诈骗,一一进行讲解示范。

  退休前,李小立是一名外科医生,在医院返聘十多年后,他彻底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在他的观念里,退休生活绝不是含饴弄孙、养花种菜,还需要认真学习新知识,努力跟上这个时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李老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手机操作,无论是购物、出行,还是读书社交,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得以实现。手机班上一位张阿姨则表示,学手机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情感需要,她希望通过手机来加强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

  智能手机课程在社区同样是热门。前段时间,南京尧化街道吴边社区“一路有你”老党员工作室为辖区老年居民开设了“七彩耄耋学堂——手机课堂”,社区全科社工们准备了具有实操性的教学培训素材,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推送等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广泛欢迎。在不断地交流中,社区85后社工朱程程和很多老年人成为了“忘年交”,在她看来,大多数老年人乐于学习新技能,但往往反应慢、记忆力衰退、怕被骗、怕子女嫌弃,一直止步不前,“现在我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内心很满足。”

  谭顶良表示,除了公共服务给予老年人照顾之外,家庭中的代际支持和“文化反哺”也极为重要。“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在家庭中,年轻一代的子女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应当积极地进行‘文化反哺’, 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指导与辅助,更需要在情感上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实现文化和情感的双重破壁。”

  “我花了一年时间,才教会母亲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她现在仍会连不上网络、误删各种app,但我都不厌其烦地帮她解决。”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说,“小时候,父母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世界,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走路、说话、写字……而现在的我们,也应当多一分理解和耐心,将父母带进我们的世界,带入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

  预计到2025年,中国约有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8亿。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给予老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善意体恤,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有的温度。而我们以何种态度待老年人,既决定了他们的现在,也决定了我们自己的未来。

  交汇点记者 王慧

  实习生 何君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悦读】

  从“为政以德”,看古代致治理念

  文 | 梁治平

  《论语·为政》首章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句极简,含义却十分丰富。我们不妨说,“为政”的思虑与论述,其实贯穿于《论语》,贯穿于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甚至贯穿于先秦诸子学以及历代圣贤思想。

  孔子言政,有广狭二义。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为政事(“子奚不为政”,今人多译为“从事政治”),孔子引《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作答,说践行孝、友就是为政。这即是说,伦理与政治无别,家事与国事同样重要,修身也不只关乎个人私德。《大学》之“三纲八目”,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由修身进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视野宏大的政治观。

  为政以德——自然,先秦诸子百家,持这种伦理政治观的主要是儒家,法家诸子论政,除了早期的管子,皆不屑于仁义之说、道德之教,而是以法律政令威势权谋为务,后者当然也属于“政”。孔子言政,并不排斥政刑之类狭义的“政”,只不过要把它放在一种从属的位置上,故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而在“孔子之治术”(萧公权语)中,德礼政刑,缺一不可。

  德之观念兴起于周,为周人最重要的政治观念之一。在天命流转、民心向背、政权鼎革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品性的德,被认为是关键性的因素。一方面,“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另一方面,王者惟有敬天保民,不坏其德,方能维续天命。中国早期思想中这些关于统治正当性的观念,在诸子时代被发展成一套围绕天、天命、天下、王者、生民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政治学说,影响深远。此外,德的观念后来又与阴阳五行观念相结合,或用以证明王朝的合法性(如“五德终始” 说),或用来为国家制度提供形而上基础(如谓“阳为德,阴为刑”)。梁启超认为,强调德礼,因德见仁,以仁说礼,正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贡献。故孔子之后,“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

  以上由《论语·为政》首章入手,对古人为政思想稍加分疏,由“政”“德”“礼”“刑”“孝”“友”诸概念,引出“仁”“义”“治”“正”“天”“君”“王”“民”“公”“天下”“君子”“无为”“阴阳”等概念,或可帮助读者一窥中国古代为政思想与致治之道的门径。其观念范畴,除前述种种,尚有许多为我们耳熟能详。如论政道,有天道、天命、禅让、革命、继替、正统、变统等;论社会理想,有大同、小康之说,王道、霸道之分;论基本制度,有家、国、天下,封建与郡县,华夏与夷狄,礼法、纲纪、朝贡、百官等;论修身,有敬、慎、诚、信、勇、让、恤、耻等;论治道,则有治人治法、养民教民、民为邦本、天理、人情、治乱、贤愚、正名、义利、公私、均平、宽猛、羁縻、选举、和、术、势、中等。且古之政治观具有所谓有机自然主义特征,大至山川星宿、细如绳墨斗斛等概念也与之相关。这些观念范畴彼此相连,构成一种多层交织的概念/意义之网。其中,有些范畴更居于网结之上,不但统帅诸词,自成群落,而且连接其他观念群,为古人表达和今人认识其政治理念所必须,可以称之为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乃至中国文化中的“大观念”。本书择取的五种观念: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即属于此类“大观念”。

  关于本书诸条目时间上的起止范围,我采取的办法是,大体由一观念初现,一直讲到清末民初。这样处理是因为,作为中国历史一大转折的帝制解体就发生在这一时期,隐匿于这一大事件背后而更具深刻意义的,则是文明秩序瓦解的大事变。近代中国文明的解体与传统的断裂诚为一事实,但只是指出这一点又是不够的。因为思想和生活世界极为复杂,其变与不变,在不同层面有不同表现,不同时代有不同样态。吾人深入历史之地,发掘古代观念,梳理古人思想,发现其改变之兆,寻绎其变化之几,便可以深切感受到,历史就活在当下。许多历史上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传统,即使遭遇了文明解体之厄,仍然存活于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之中,并深深渗入现实生活。

  比如,我们会发现,一些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如“天下为公”,其实也是对现代中国具有深刻影响的支配性主题,只不过,在经历了历史巨变之后,这个支配性主题分散地隐藏或混合于各式各样的现代话语之中,不易辨识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衰落和毁坏之后,“传统文化”如今又焕发新生,在思想、学术、文化、社会乃至政治方面被赋予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历史”重新成为思想的焦点,各种当代“天下”论述也竞相登场。众声喧哗之中,新话语开始显露,新意识形态的轮廓也隐约可见。我相信,人类生活自有其演化机制,层层相因,代代相续。我们若放宽视界,展望过去、现在与未来,则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之间的界线就不再那么分明,未来也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为什么,以古观今和以今视古,都可能成为一种影响当下、塑造未来的创造性活动。也因为如此,我深信,真正严肃的思想史研究,必定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当下。

  【文脉】

  流光溢彩,诗咏江苏运河城市

  文 | 周文彰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在中国35个运河城市中,江苏有8个城市位列其中;在中国大运河58个世界遗产点中,江苏拥有22个。《诗咏运河》一书是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彰用中国传统诗词逐一描写 “中国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 “世界遗产运河(共6条)”的专题诗集,现把他吟诵江苏运河城市的8首七律辑录于此,与读者分享。

  1/ 运河城市•徐州

  大风威猛起彭城,刘项相争汉帝生。

  戏马台前浮霸业,中阳里下数征程。

  龟山墓主留疑谜,石像雕工掩盛名。

  一瞬惊鸿人苦短,云龙湖畔水长清。

  徐州,古称彭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被称为“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大风,借用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中阳里,刘邦出生地,今属徐州丰县。石像,即汉画像石,徐州是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但作者多已无从考证。

  2/ 运河城市•宿迁

  避讳皇名改宿迁,中分两水作良田。

  楚王故里悲情泪,白酒都城喜宴缘。

  湿地青纱藏鹊鸟,游船碧浪品湖鲜。

  扬帆致远期风顺,稳健前行好梦圆。

  宿迁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古称下相、宿豫,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洋河、双沟两大名酒出产于宿迁,有“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

  3/ 运河城市•淮安

  南船北马汇淮安,漕运之都顶桂冠。

  督府遥观千里远,闸群缓解万夫难。

  平流枢纽驱黄祸,拦水湖堤治急湍。

  曾忆河边年少事,缘何一去不回看。

  淮安,古称楚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中国大运河最早河段——邗沟,从扬州至楚州段,沟通长江、淮河,由此淮安与运河相伴相生,并逐渐成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出生于淮安,12岁离乡求学,曾写长文《射阳旧忆》回忆从小在淮安的经历,此后却再没回过淮安。

  4/ 运河故乡·宝应

  真如献宝得皇恩,年号为名县贵尊。

  东荡莲荷香沁腑,西湖闸蟹味勾魂。

  干渠静密连江海,公路纵横达镇村。

  一曲淮腔情已醉,欣看翰墨满家园。

  我的老家宝应县,位于淮安和扬州之间,隶属扬州市。秦时建县,曾名安宜,距今2200多年。公元762年,比丘尼真如获“八宝”献于皇帝,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遂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赐安宜县名为“宝应”,沿用至今。家乡河湖密布,儿时一首歌词记忆犹新:“宝应是个好地方,东有湖来西有荡”(东荡西湖)。宝应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中国荷藕之乡。家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听着淮剧长大,至今仍认为淮调是世上最好听的曲子。家乡书法源远流长,队伍强大,早已是扬州市的“书法之乡”。

  5/ 运河城市•扬州

  夫差争霸筑邗城,初有扬州古邑名。

  吴劈邗沟漕运始,隋连水系远航行。

  南来棹舞粮船满,北往帆升港口盈,

  白艳琼花迎帝驾,龙舟直指寺天宁。

  (中华新韵)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从今扬州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史称邗沟。这是我国最早的运河,故扬州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扬州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英文简称WCCO)成立的总部所在地。

  6/ 运河城市•镇江

  情飘云水溢楼台,丽句名篇信手来。

  仕宦临江歌夏雨,文豪对岭咏冬梅。

  唐风沐浴诗山将,宋韵熏陶词海魁。

  八子嘉隆高范在,满城吟颂净尘埃。

  镇江,古时称润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山、焦山、北固山组成了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西津渡、米芾书法公园等众多名胜古迹吸引四海宾朋。“嘉隆八子”与“京口三诗人”“嘉庆七子”等都是镇江历史上的地方诗歌流派,名重一时。

  7/ 运河城市•常州

  中吴要辅古仪存,八邑名都旺子孙。

  淹国留踪虽殄世,恐龙绝嗣却成园。

  南山竹海风吹叶,天目湖舟水断痕。

  智造前行无尽路,一身活力搏昆仑。

  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清雍正年间,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淹城古称“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常州历史文化名人荟萃,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被称为“常州三杰”。常州并不是恐龙的栖息地,但却于2000年建起了恐龙园。

  8/ 运河城市•无锡

  太湖俏美泛清波,漾起祥和幸福歌。

  糕点香甜馋老少,泥人生动逗郎娥。

  灵山佛像慈眉秀,水浒影城好汉多。

  工厂齐奔乡镇去,苏南一闯启先河。

  无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的发祥地。鼋头渚、灵山大佛、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三国城、水浒城、唐城)等是其著名景点。无锡传统四大特产为:酱排骨、油面筋、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

  9/ 运河城市•苏州

  姑苏自古誉天堂,添翼高翔劲更强。

  拙政园中游客涌,虎丘塔下绣娘忙。

  金鸡一唱新区起,乌鹊频飞老镇昌。

  得益吴门文脉厚,诗书满壁任徜徉。

  苏州,古称吴,又称姑苏,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2个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山塘街)、12个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均为“双遗”——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突出代表。

  【百家】

  如何消除坏运气,一个哲学命题

  文|葛四友

  说到运气,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买彩票中奖,对吧? 我们对运气的理解,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种:它有突发性、偶然性,完全无从预知。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运气,比如长相、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这些是在一个人出世时就已经确定的事情。当然还包括自然灾害,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运气。

  而我研究的主题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它应该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运气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影响。要知道,有很多运气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拿它们怎么办?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位哲学家叫罗尔斯,他是第一个以“正义与运气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对运气的看法很有特色,他认为社会性的运气跟自然的运气地位是一样的,一个人的聪明才干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DNA、家庭教育以及外在的环境。据此,他提出了一个差别原则:聪明、能干的人,如果想自己生活得更好,必须要为生活过得差的人做出贡献,让他们也过得好。

  接下来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是诺齐克,罗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他觉得,一个人有聪明才智,凭什么要在为穷人服务之后才能为自己谋利益呢?他认为罗尔斯的说法不合理,转而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要保护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要保护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权利、契约顺利执行。但是这样的理论会面临很大的麻烦,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不因为任何自己的过错,也可能面临危险的境地。

  他的理论也刺激到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柯恩,他是一个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作为他的信仰。1972年的一天,他看到了诺齐克的论证,发现自己无法回应,于是夜不能寐,寝食难安。诺齐克说,要保护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说明他承认个人的劳动能力,即人自己身上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人没有义务拿自己的能力去为他人服务。而这一点,实际上也是马克思的观点,因为马克思有个非常著名的剥削理论,即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产阶级明明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生产出来的东西应该归属于无产阶级,结果却被资产阶级霸占了。因此,诺齐克跟马克思共享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人对自己的一切都拥有所有权。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的能力是有高有低的,如果接受这个观点,必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从1972年一直到1995年,柯恩写了将近二十年,终于完成了一本书来回应诺齐克。他的结论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过错,或者说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过得没有像他人一样好,这个社会就是不正义的。

  后来,法理学家德沃金则把生活中的运气分为两类,一类是选择性运气,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赌博;还有一类叫原生性运气,比如人生下来长得是丑是漂亮,是聪明是笨,这些事没有选择,就是原生的。对于选择性运气,个人是要承担责任的,这是属于你的个人选择;但是对于所有原生性的运气,社会要进行补偿。他最后提出来的理论是,资源的分配应该钝于禀赋,而敏于抱负。也就是说对于个人选择,资源分配要随它而变动,但是对于人生得丑还是漂亮,聪明还是笨这类运气,资源分配是不随之而变的。

  刚才讲的四个哲学家,他们的最高原则都来源于一个非常有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则:人是目的。我们永远要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手段。在这个意义上,那四位哲学家都是康德的信徒。如果从正义角度来处理运气,面对实际上受到伤害的人,我们是否有义务去补偿他们?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此时我们必须对人性有一个假设,因为人性会影响制度的形成。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使, 但也不是恶魔,那现实的人性是什么呢?是有限的利他主义。我们有同情心,就像孟子所说,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到井里的时候,人是有不忍之心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付出了也希望有回报。朋友相处、夫妻相处,总是一方付出的话,一般都会崩盘。不仅这样,我们还希望自己的付出跟回报是相匹配的。

  所以根据这样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我们可以形成两种道德情感,一种是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我们可以形成人道精神,当别人过得极差的时候,我们可以出于自身的缘故去帮助他们,不求回报。而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自利的。自利不是自私,自私是指只想自己得到,而自利是指自己知道别人是自利的,自己也是自利的,所以交往的时候会秉承一个公平的原则。

  既然如此,在无知之幕背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原则,形成相应的正义动机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这个社会得以维持。 当一个伤害来临,一个人承担不了,可能会摧毁这个人、会导致家破人亡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伤害应该由所有人来共同承担。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作为大家的义务来支援,是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集体责任。比如,当出现疫情和洪水灾难时,国家作为集体行动的行使人,有义务给那些即将家破人亡的人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它要设法让社会正常运转,让每一个人的付出跟他的回报能够保证大体的公平。

  只有当大众都接受“国家有义务为那些家破了的人提供基本保障”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祖先在《礼记·礼运》里面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当时,这句话说的是一个理想,在今天,这个所谓的理想是一个正义社会的底线要求。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