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2020年“新华书房”第四季度10本好书推荐
2020/10/23 08:27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52期)

  【记录】

  【悦读】

  【文脉】

  【百家】

  【记录】

  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喷涌的巨浪,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

  10月17日,首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市举行,围绕着“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作家等150多人深入研讨两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和文学艺术成就。

  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与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江苏的文化体系。绝代风华今又是,再唱大风写新篇。论坛最终达成共识,对两汉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养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动发展。

  大风起兮,徐州是两汉文化发祥地

  伴随着一曲雄浑豪迈而又意兴飞扬的《大风歌》,400年汉朝走上了自己的辉煌之路。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也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这使得汉文化成为徐州文化的绚烂底色和最为浓墨重彩的图景。

  徐州是汉之源,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文化的根与魂。汉文化论坛宣传视频《大风起兮》中说道:无论从历史的时间纵轴,还是地理空间的横轴定位,徐州都承载着夏商周文化的传递,肩负着中华文化的交融并济的使命,使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最终形成并不断成熟。从这里走出的刘邦集团,推出了很多影响后世的政治举措,例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来自黄老之道;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奠孔子,则是后世独尊儒术的先声;萧何制定《九章律》,以儒家思想为里,以法家为表;叔孙通制定朝仪,打造礼制,意在托举皇家威严;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稳固了中央政权……

  在中华文化厚重而多彩的历史图谱上,两汉文化上承先秦、下启后世,对中华文化统一性、体系性、兼容性、发展性的整体建构,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抟聚与铸成。两汉文化有哪些化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论坛进行了四方面的归纳总结:

  首先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充分彰显。我们常说的“大汉雄风”就包含着刚健有为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不仅千百年来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而且在近代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今天我们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包含着这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其次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得以推行。刘邦在建汉之初就采纳陆贾的建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帝时贾谊提出“王者以民人为天”,民本思想在汉代得到继承、完善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中仍包含这种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礼治天下”的伦理观念更加成熟。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教化,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教的真正定型是在汉代,而用礼教来进行道德建设的成熟模式也是在汉代确立起来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使这成为新时代全民思想道德的一种价值取向。

  第四,“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愈加丰富。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同时,汉朝开拓了广袤版图,解忧公主远嫁西域,丝绸之路贯穿东西,“协和万邦”“天下一家”成为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独特性与分别性,又重视“大一统”及和合性。今天,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时代演绎。

  江苏的文化特色一般被称为吴韵汉风、南秀北雄,其中“汉风”的代表主要是徐州。两汉期间,徐州共出了13位楚王、5位彭城王,东汉时还曾分封过下邳国,这样的历史为徐州留下了丰厚的汉文化遗存,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徐州汉文化三绝,其中仅汉墓就发现了2000多座。

  汉朝已成历史,但其创造的文化基因却在今天传承光大。汉文化论坛上,徐州提出擦亮汉文化品牌,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徐州成为新时代书写“汉赋”的策源地、舞动“汉风”的集萃地、领略“汉韵”的目的地、弘扬“汉魂”的新高地。

  汉风汉魂,这样在徐淮大地萌芽生长

  徐州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素来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

  “徐州汉文化可谓中国汉文化的浓缩。”在著名历史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的眼中,徐州在汉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西汉首都虽然长期在长安、洛阳,但刘邦是徐州人,萧何、曹参、樊哙、周勃、陆贾、夏侯婴等西汉开国功臣、豪门贵族、文化精英大多来自今徐州地区,这些重要人物推动了汉文化的完善和发展。时至今日,徐州依然拥有丰富的汉朝考古成果,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谱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认为,汉文化多点起源,但徐州的地位尤其突出。他将徐州和汉中、西安、洛阳等国内其他汉文化重镇做了对比,“徐州是项羽的旧都,是刘邦的出生地。《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有大量和徐州有关的记载,今天的徐州保存着诸多汉代陵墓,地下文物极其丰富。文献记载和实物留存兼具,是徐州汉文化相较于其他汉文化城市的突出特点。”王立群进而建议,徐州可以和其他汉文化城市相联合,建立“汉文化城市联盟”,必将大大促进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刘邦击败项羽,开创大汉基业,但“失败者”项羽和他的西楚政权对于汉文化的产生也起到一定的推动。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认为,汉的制度继承了秦,汉的文化继承了楚。政治史上的“楚汉”是两个政治集团,彼此对立,但在文化意义上,“楚”和“汉”是前后相继的文化传承。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深入分析了西楚首都彭城(今徐州)的政治地位。他指出,公元前206年,项羽建立西楚政权,彭城成为最具代表性。相对最稳定的反秦政治中心。在这一风云变幻的历史转折期,彭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州是西汉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刘邦的“龙潜”之地。西汉建国后,刘邦将彭城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为重要封国——楚国,并将他最亲密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毫无疑问,两汉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和文物遗存。

  人们常说“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徐州同样流淌着悠远而华彩的文脉。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开创了一个几乎与西汉政权相始终的儒学世家,为汉文化的光大和弘扬输送了一批中坚力量。西汉末年,刘交的后裔——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奠定基础。

  刘向所撰的《别录》是我国第一部解题性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刘歆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所编纂的《江苏文库》中,徐州汉代典籍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授介绍,刘向的《别录》《说苑》《新序》、刘歆的《别录》、刘安的《淮南子》等汉代徐州学者的著作都将被收入《江苏文库》,“这些和徐州有关的典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起源性作用。”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徐卫民认为,徐州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汉文化资源的重要保存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汉墓众多。在中国陵墓发展史上,徐州崖洞墓出现得较早,价值很高,几乎占据汉代崖洞墓的半壁江山。

  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信立祥研究员回溯了楚王刘交在崖洞墓发展中的贡献。刘邦的亲弟弟刘交是汉初大儒,以文治国,他生前留下很多创举,其中之一就是以崖洞墓为陵墓营造方式。以石为椁,穿山为陵,崖洞墓还影响到了周边的梁国、鲁国,甚至较为遥远的中山国。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徐州九个地点发掘了20多座汉代诸侯王陵墓,此外还发掘了一大批汉画像石墓。“如果从考古学角度看汉代文化,可分为国家文化、郡国文化、乡里文化三个层次。”信立祥表示,到西安和洛阳看汉代陵墓考古,能感受到汉代的国家文化;而来到徐州,参观徐州市博物馆和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那些精美的汉画像石和汉墓陪葬文物则还原了汉代的郡国文化和乡里文化。

  从思想、学术、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角度,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主任周琪深入阐释了徐州在汉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并归纳为“六大贡献”,即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文化江山的统合之功、儒释道早期的会同之功、大汉气象的文创之功、大汉文化的弘扬之功。他认为,汉文化是大汉君臣和人民承前启后的共同创造,必须承认,徐州人在这个过程中居功至伟。

  “徐州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文化遗产、精神文化遗产,其文化外延几乎涉及每一个中国人。”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强调,汉文化的星星之火源于徐州这块土地,徐州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着鲜明的特征、深远的内涵和久远的影响。

  面向世界,打造徐州汉文化的“诗与远方”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也为今天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两汉文化如何化作今天的发展动力?徐州如何成为汉文化的“诗与远方”?古老雄浑的汉文化如何丰富起来,更加年轻时尚有活力?文旅融合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徐州也定下目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两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就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文物不能没有尊严地沉睡在库房,只有面对公众,它们才能真正活起来。”他认为,一方面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赋予公众更多知情权、参与权、 监督权,保护好汉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激活汉文化内涵,发掘时代精神,开发出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与现代人生活相对接,这样才能让公众更加亲近、感受和喜爱汉文化。

  “国潮汉风”是徐州文旅夜经济的品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股汉服热是从年轻人中自发生长起来的,这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表示,传统服饰的元素正在今天得到新的诠释,并以全新的文化产品形式获得再现,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富有朝气的亮丽风景线。今天在正式场合,正装往往就是指西装领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在传统节假日和某些高级别会议的时候,穿着经过改良的传统汉服?他说:“以现代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和科学之路。”

  “为什么文旅资源相对丰厚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反而常常比较缓慢?”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而西安则提供了好范例:现代、时尚、年轻化的文旅融合与千年历史没有违和感,反而激发了汉唐盛世的景象。他表示,“我们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竞今疏古,而是要激发它们的活力。”他认为通过跨界融合,才能将文化+旅游的形态变成文化乘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态,把文化旅游的资源转化为资本,把单一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的IP,把静态旅游转化为动态旅游。

  关于徐州文旅发展的路径,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饮食文化、养生文化有一个源头是彭祖的故事,徐州可以进一步挖掘大汉美食的故事;二是激发夜间文旅,以“越夜越美丽”的文旅体验吸引八方来客;三是打破传统的文旅形态,将更多的创意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结合起来,让年轻人的创意创想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两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两汉文化的承载地,厚重的文化要变成资源和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中国已经富起来了,但是要强起来就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那样才能得到来自全世界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贵在吸收精髓,在传承中创新,而绝不能搞简单的复制再现。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在于基于经济发展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彭城逾千载,两汉古源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旅游是一座城市的面孔。两汉文化沉淀在徐州的血脉里,也在这座城市的崛起中散发着永久光辉。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于锋 傅秋源

  【悦读】

  循书山之径,赏“一年好景”

  2020年“新华书房”第四季度10本好书推荐

  “新华书房”是由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新华日报社联合推出的全媒体阅读品牌,面向全省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广大读者,倡导在书香中滋养心灵、提高修养,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经榜单调研、行业推荐和专家评审,“新华书房”2020年第三季度10本好书出炉,它们分别是:《习近平扶贫故事》《中国经济的底气: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贸易与理性》《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中国文学课》《用心用情: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战“疫”手记》,同时推出《路在脚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等10本延伸书目,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精彩内容。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红橘绿时。缤纷多姿的秋日里,“新华书房”邀您在品赏秋景之余,亦循书山之径,在书海中领略“一年好景”。

  1. 习近平扶贫故事

  作者/主编:人民日报海外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简介:《习近平扶贫故事》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的发展为线索,遴选了一系列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思的故事。这些故事从1969年到2020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从陕西的梁家河、河北的正定,到福建、浙江、上海,再到调任中央,几乎涵盖习近平总书记全部从政履历;从十五岁插队初识农村艰苦生活,到走遍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交往、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

  2. 中国经济的底气: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作者/主编:吴敬琏,周小川 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简介:2020年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美股反复熔断。中国经济增长内部遇到下行压力,外部又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贸易战,在这种内外挤压的环境下,中国该如何逆势突围?本书中,国内一流经济学家龙永图、黄益平、陈春花、吴敬琏、周小川、吴晓灵等聚焦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增长点,紧扣中国经济形势,破解经济发展之谜,剖析经济改革逻辑,前瞻经济增长方向。

  3.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主编:黄奇帆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简介: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实际经济工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些是其对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有些是对国际经验的比较借鉴,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的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

  作者/主编:徐宪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简介: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基建”被明确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首要内容。本书课题组历时1年,深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地调研,与40多家政府部门、60多家重点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移动、联通、电信、铁塔等20多家企业,和来自北大、清华、北航、中国工程院等10多家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也共同研讨,并参与编写。全书分总论、全球、领域、应用、技术、区域、投资、REITS、展望等9篇55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新基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要什么,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新基建”。

  5. 贸易与理性

  作者/主编:郑永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简介:本书从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视角对中美间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本质进行深度思考与分析,并对中国如何应对作出战略性考量,强调中国坚持开放就不可能被孤立。本书客观分析了当下中国与美国的发展现状,对中国自身发展中需要改进之处做出理性的反思总结,并对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企业家下一步如何发展、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等提供了不同思路。

  6.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

  作者/主编:章剑华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即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中的江村),以费达生、费孝通姐弟在开弦弓村所进行的技术革新、小康实践、社会观察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开弦弓村几代人为实现小康理想经历的艰难曲折和顽强拼搏,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农村,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作者/主编:夏明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段中国史”进行阐述。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角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对文明的“双相”进行阐述,并对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

  8.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

  作者/主编:罗伊·泽扎纳【以色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简介:正在发生的三场科技革命将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在未来重新定义人类。它们分别是:个性化制造革命,个人掌握设计和制造各种材料和物品的能力;智能革命,计算机开始模仿人类的部分语言和思维能力,人类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生物革命,人类赢得了对其他物种及自身的生物控制力,并开始施加影响。本书作者全面预测了三场科技革命在未来生活场景的应用,以及它们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改变与威胁。

  9. 中国文学课

  作者/主编: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 等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由我国知名作家和学者联手,为读者严选、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包含十大生命主题和百部经典名作。从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半生缘》,到《白鹿原》《长恨歌》《平凡的世界》……每部作品均有名师们的独特解读。本书音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播放量超1500万次,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王安忆、严歌苓、马原、余华、张炜、叶兆言、苏童、张悦然担纲特别导师。

  10. 用心用情: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战“疫”手记

  作者/主编:鲁翔

  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简介:本书由江苏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鲁翔主编,分为“前线鸿雁”“战地足迹”“一线心声”三个部分,在内容上突出“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故事”,以亲历者的视角洞观大时代背景,用“多声道”的方式呈现在危难时刻,广大医护工作者握指成拳、砥砺前行的非凡勇气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卫健系统的高效组织协调能力和江苏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水平。

  延伸书目

  1. 路在脚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

  作者/主编:周治滨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为什么是中国

  作者/主编:金一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 带头过好紧日子

  作者/主编:任仲文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4. 好日子:我们的小康路

  作者/主编:陈勇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5.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

  作者/主编:贾根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繁荣与贫困: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

  作者/主编:李楠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5G机会:5G将带来哪些机会,如何把握?

  作者/主编:项立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数商:如何用数据思考和行动,并在智能时代胜出

  作者/主编:涂子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9. 新普惠经济:数字技术如何推动普惠性增长

  作者/主编:罗汉堂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10. 晚熟的人

  作者/主编:莫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脉】

  “天下第一诗渡”,诗情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

  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点”,既是商旅要津,也是兵家要冲、人文要地,位于扬州南郊的瓜洲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镇,瓜洲古渡更是素有“千年诗渡”的美名。古往今来,诗人骚客见之思之,文思奔涌,留下无数千古传诵的锦绣诗篇,其中又以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最为著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清新优美、脍炙人口的诗句,记叙了王安石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后沿大运河北上的旅途经历,抒写真挚动人的离乡别绪与富于哲理的人生感慨。它与历代发生在古渡边的众多诗文唱和一起,成为人们心中永不湮灭的人文符号。

  承南启北,它是古代“京沪线”交通枢纽

  《泊船瓜洲》中所云“京口”是镇江旧称,确切来说是指位于镇江云台山南麓的西津古渡,而作者王安石当时正身处与西津渡隔着滚滚长江的瓜洲渡。据说《泊船瓜洲》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当时宋神宗决心继续推行新法,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于是王安石离开寓居的钟山(即南京紫金山),坐船顺流而下抵达瓜洲渡,后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东京(今开封)。在瓜洲渡,他写下了对钟山故居的回望和依恋,表达了希望早日功成身退、辞官归家的迫切心情。

  奉诏进京的王安石为何取道瓜洲渡?瓜洲最初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水下暗沙,出现在汉朝以后,因形状如瓜而得名;晋朝时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沙洲,逐渐形成渔村、集镇;由于泥沙淤积,到唐代中期瓜洲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直至唐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后通往长江。从此瓜洲渡作为南北向运河和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在历史上的“曝光度”日益增加。

  “古代陆路不便,转运货物、人员出行大多仰仗水路,可以说,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重要程度与今天的京沪线相当。瓜洲是古运河汇入长江的关口,是登舟北去的人进入大运河的起点,也是南来归乡的人必经的转运枢纽。到了北宋时期,由南至北的官船都要经由瓜洲渡转道大运河。”扬州大学特聘教授、文化学者华干林表示,沟连起南北中国,加强重要城市之间的交流,瓜州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南来北往,舟楫汇集,日趋繁荣的商贸,也渐渐让这里成为“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返络绎,必停于是”的集散之地,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

  烟波愁绪,喷薄诗情里的千年胜景

  是帆樯如织、烟雨香浓的富贵温柔乡,也是形势险要、屡经烽火的江防要塞,更是见证人间无数悲欢离合的断肠地……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彷徨惆怅,一旦在瓜洲驻足流连,往往心绪浓重,诗情喷薄,众多名篇流传至今,涵养了瓜州渡深厚的人文底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瓜洲渡曾在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诗中作为重要的关津要隘“出场”。其实,《泊船瓜洲》早已向人们提及了这一点:船只停泊瓜州,立在船头远眺,能看到镇江与扬州仅一江之隔,南京与镇江又连着绵延山脉。宁镇扬三地亲密的地缘关系,令瓜洲渡“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成为“七省咽喉,全扬保障”。陆游在《书愤》中追述的,是当时宋朝军队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大散关两处军事要塞击败金兵,古渡旁大军压境、城池欲摧的惊心动魄,于冬夜乘战船追击仇寇的快意和豪情,渴望收复故土而不得的失望忧愤……至今人们仍可从诗句中追寻到这一幕幕历史悲歌。

  眼前江水,心中愁绪,在这方古渡交汇相融。《泊船瓜洲》中,即将推行新政的王安石,在踌躇满志的同时深切抒发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感伤,写尽瓜洲渡景色之美与内心愁思之浓;唐代诗人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远眺瓜洲,写下“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的美妙诗句,借宁静凄迷的瓜洲夜景抒发羁旅凄凉和时运不济的忧思;白居易诗《长相思》云,“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既讴歌真挚的爱情,更有对人生命运的无限感叹……

  “扬州有一句俗语,叫‘人到瓜州老,船到瓜洲小’。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来到遥远的瓜洲渡,目睹雄伟的长江天堑,回想艰辛的旅途和未卜的前程,难免有家国之思、身世之叹。他们就着如豆灯火,挥毫写下的动人诗章,既为后世留下永恒的思想财富,也让瓜洲渡拥有别样的千年胜景和文学气质。”华干林说。

  胜迹再现,古渡情怀厚泽当下

  清康熙末年,长江江流北移,镇江附近涨出大片江滩、沙洲,瓜洲江岸不断坍塌。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城坍入江中。尽管真正的瓜洲古渡已经不在,但经历时光磨洗、口耳相传至今的诗词、故事与绵长深邃的情感却未被遗忘。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热潮中,今天的瓜洲如何传承文脉,留住古渡文化记忆?通过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瓜洲古镇给出了答案。

  登上七层六面高31米的银岭塔,远眺金山和焦山,可以尽览扬子江景;漫步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等历史遗存,寻幽探古,体验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积淀……近年来,瓜洲古镇被辟为风景名胜旅游区,推进建设核心项目“瓜洲古渡公园”,建成文化展示馆,以古塔为中心打造功能设施,并在南片区古渡口重现“古渡观潮”盛景。“我们将充分依托现有的生态遗存以及文化遗存,力求打造一个集运河文化及古渡文化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公园。”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走过七年,汇聚优美民谣、激情摇滚、悦耳流行的瓜洲音乐节成长为广大乐迷必去的“打卡地”,让瓜洲悄然成为扬州的城市音乐名片。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认为,吸引乐迷的不仅是音乐节的氛围,还有举办地所在的润扬森林公园:“这里无疑让人联想起瓜洲古渡当年的商贸繁华与诗情画意,举办音乐节,也以一种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瓜洲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此外,以唐代诗人张若虚名篇《春江花月夜》为内容的主题展馆——张若虚纪念馆暨春江花月夜艺术馆也已正式开放,通过展示交叠错落的唯美视觉场景,带领游客穿越到诗中的美妙境界。

  “在这里,游客已然触摸到曾经熟悉的‘诗渡瓜洲’,” 瓜洲镇镇长冯科表示,未来瓜洲将继续在古今交融中找寻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核心就是打造古渡文化公园,引入更多业态,并以长江岸线治理带动古运河西岸建设。“在做强文化的前提下聚集人气,让古渡情怀能够在当下传承延续,生生不息。”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百家】

  人生没有美,万万不能

  文|潘知常

  有人问我,你讲美学,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每天上班用不上,到菜市场买菜也用不上。我们聊美学,其实是希望给大家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人生存需要阳光和空气,你买过阳光吗?买过空气吗?没买过。对美的爱好就相当于阳光和空气,必不可少。

  每个人都有眼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光,美学改变不了人眼看到的东西,但能改变人的眼光,改变人对世界的看法。从这个角度讲,美学其实涉及到了人生的一个大问题。

  按照哲学界学者的看法,当今世界,人们审美是因为无法忍受五种东西:单一的颜色(喜欢丰富的世界与人生)、凝固的时空(厌恶重复)、存在的空虚(寻求意义)、自我的失落(需要自我实现)、有限的束缚(渴望不朽)。中国古代最聪明的男人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国学大师王国维感叹,“可怜身是眼中人”,说明人很难超越自身的动物性。但是通过审美,人可以让自己过得更丰富一点,变得更高大、更尊贵一点儿,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在审美活动中,人就会想象自己可以生存在更美好的世界里,所以人类世界的很多故事,讲的都是传奇。比如我们说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野兽”的一面是说我们在精神上永远有爬行的一面,“天使”是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在精神上站起来,就是审美的一面。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追求美,动物不追求。说得更深远一些,人要脱离动物性,所以需要用美来鼓励自己,让自己去追求人性的生存,所以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即因生命而审美。

  反过来说,审美的最大目标是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得到最酣畅淋漓地实现。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不像动物一样是自然生长的,而是自己造就的结果。通过什么来造就呢?在中国是三堂教育,祠堂、明堂、课堂。中国古代的天地君亲师就是我们的人性教育。

  人能在灵魂上站起来,主要是因为善于储蓄爱和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活出美的境界?一定要主动去储蓄生活中的那些代表着美和爱的事物,把不好的事情都忘了。我们的人生应该这样去打造,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事,我们只选择记住别人给予的爱和美,以及自己给予别人的爱和美。

  美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不能改变人的眼睛看到的真实,但它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它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比如人死的时候是“站着”的,还是“跪着”的,它可以改变。西方有一个叫狄金森的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对美的学习也是这样,懂得了美的含义就不能容忍黑暗了,就永远生活在光明里,或处在向光明跋涉的道路上。

  最后跟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相信听过之后大家就不会对因审美而生命有所质疑了。

  第一个,西北戈壁漏水,树栽下去以后很快就死了。有个工程师接了一塑料袋水,把树栽下去,把塑料袋也埋下去,但没把袋子弄破,之后再照常浇点水,封上土。按照这种方法,他意外地发现有些树苗活了。为什么呢?因为树苗觉得旁边有水,它有希望。总有人觉得美学没有那么重要,我想请问,有希望、有梦想的人和没有希望、没有梦想的人能相提并论吗?希望和梦想就是美赋予我们的最伟大的力量。

  第二个,一位知名主持人在采访一位临终关怀医生时,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死的时候快乐?医生说,真的很少,我见过撒钱的、撒泼打滚的、哭的、睡觉不说话的,真没见过很从容的。医生又仔细想了想说,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凡是在一生中给予过别人很多爱的人,死的时候会比较从容。

  人最终难逃一死,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坚强,足以面对这个事实?通过爱美、爱人类,欣赏美和欣赏人类,这样你才会变得坦然。美是最大的财富,财富不能战胜死亡,但美可以。

  第三个,有孩子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儿童版的编辑库斯特,好人未必有好报,也有坏人活得很好,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库斯特没有急于回答,想思索一下。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婚礼,一对新人一激动,把本该戴在左手的戒指错戴在了右手上。牧师机智地说,你们的右手已经很完美了,不如用戒指来装饰你们的左手。库斯特恍然大悟,回去就写了一封公开信告诉美国儿童,上帝让你做了一个爱美的人,能够给予别人爱和美,这已经是最好的回报了,还需要其他回报吗?

  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说,生命既衰亦美,知此足矣。爱尔兰大诗人叶芝形容美的事物是教我们灵魂歌唱的大师。叶芝的好友、英国诗人的奥登在叶芝的墓碑上刻了一首悼念叶芝的诗,其中有一句是“在他岁月的监狱里/教自由人如何赞颂”。在奥登看来,叶芝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教会了我们审美。

  那么在我的讲座里,我想教大家将生命倾注在美好的事物上。从这个角度,我想把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礼物》,送给大家: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劳作。

  歌唱着的鸟儿正落在忍冬的花上。

  在这世界上我不想占有任何东西。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不管我曾遭受过什么样的苦难,我都忘了。

  想到我曾是那同样的人并不使我难受。

  我身体上没感到疼。

  挺起身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整理自宣讲家网报告)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