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山海情》启示:主旋律剧拍不好,别动不动怪题材
2021/02/03 20:37  新华报业网  

  豆瓣评分9.4,吸引各年龄层观众追剧,边感慨“又土又上头”边吐槽“怎么只有23集”……自1月12日开播以来,讲述宁夏西海固脱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持续的口碑发酵中高开高走,带着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怀火速席卷大江南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奉上成色十足的“开门红”,也注定成为中国影视剧史上一部立得起来的“新时代史诗”。

  毫无热搜体质的《山海情》,成为荧屏精品的密码在哪儿?它为何能唤起全民共情?对标《山海情》,主旋律题材创作如何摆脱生硬说教,润物无声、成风化人?本期《文艺周刊》采访了多位学者、创作者和普通观众——

  与生活“平视”的视角

  “《山海情》拍得很真实!”提起《山海情》,这是观众们给出最多的一句评价。真实,听起来像是个“最低”标准,其实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资深媒体人丹侬认为,该剧在追求“高于生活”之前,先紧紧抓住了“艺术源于生活”这个基石,它对生活采取平视的、真实展现的视角和策略,有了这份扎实的“抓地性”,它所流露的乐观开拓精神才是有根有茎的,才不是脱域而空无依傍的。

  为了换一口水窖几头牲口,水花被父亲卖给了素不相识的男人;黧黑干燥的面庞、西北典型民居“地窝子”、牛羊粪沤出来的蘑菇培养基,成为构成扶贫叙事的有机符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村民随口编出的顺口溜逗人发笑,笑里又带着心酸……“《山海情》把真实、真诚的创作情怀,植入到剧本打磨、演员飙戏和场景还原等方方面面。真难、真问题,绝不回避;真情、真成长,毫不造作,始于真实记录,终于真诚解决。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通过讲述西海固故事,该剧对人类改造世界的英勇实践做出了具象化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海情》解锁的是国际通行密码,具有成为对外传播爆款的潜能。”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员金苗说。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作品的灵魂,在省艺术评论学会戏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资深编剧毛贵民看来,性格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塑造是《山海情》成功的关捩:“就拿张嘉译饰演的马喊水来说,他不仅憨厚,还带着一股痞气,在农村的客观现实中,‘痞’有它的必要性,利于工作的推行,这是落后地区农村的真实生活规定的。”马喊水的形象背后,是该剧主创对主旋律题材剧的人物职能的认知转变,“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因为他们不是来教育观众的,而是来展现生活原貌、传递改变生活的勇气、显示梦想如何变成现实的。《山海情》的人物只用行动和台词说话,没有一点跳出规定情景空发议论的虚假言行。”

  张嘉译饰演的马喊水

  东西部对口帮扶、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解决农民工欠薪、年轻人在读书和外出打工之间的矛盾冲突……一口气追完了《山海情》,在贵州省麻江县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南京农业大学干部裴海岩,惊叹该剧在短短23集里提炼赋形了这么多的典型现实。剧中很多情节都唤起他的共鸣:“马喊水本想阻止水花落户金滩村,但当他看到水花一个人疲惫费劲地打‘地窝子’,瘫痪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帮不上一点忙,自己那点自私的小心思再也说不出口了……我忍不住想起我们河山村的一户人家,七十多岁的老两口,拖着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所以《山海情》确实是不虚饰、很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又没有让人觉得丧,反而心中蓬勃着一股脚踏实地向前奔的信念,“贵州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因此桥梁数量多达20000多座,全世界排名前百名的桥梁中,有80多座来自中国,其中一大半来自贵州。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愿意把这么多资金技术用在一个偏远省份上?”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敢于真实地讲述贫穷,也是出于对扶贫工作的自信。

  裴海岩在贵州扶贫工作的情景

  他乡故事与全民共情

  诚然,真实构成了《山海情》成功的密码,但“叫好”并不天然等同于“叫座”。那么,这个发生在遥远他乡的故事,为何能唤起全民的“强共情”?

  “这不仅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扶贫是《山海情》叙事的表层,根底里讲述的是我们每个人‘寻找出路’的梦想。甫一开场的逃婚,少年远走新疆的冒险,打工妹奔向大海的闯荡,村民们艰辛坚忍的迁移,所有剧中人都在人生道路上逐梦而行,哪怕这个梦只是引一渠清水,种一方麦田,挣一笔工资,找一份爱情,简简单单却又真切动人。即便九零后、零零后们也能在‘他们’的故事中映照自己的身影。该剧的成功既在于现实主义的深沉力量,也在于浪漫主义的深情召唤。”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教授刘永昶说。

  马得福劝出走少年回家

  在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安华看来,中国社会特有的那股亲切温润的世道人心,弥漫于剧中,令人迷醉:“比如马得福默默帮助李水花盖菇棚,百般劝说李家老爷子迁往新闽宁村;水花知道得福的不易,力挺他通了电,还以学技术之名,帮他弟弟马得宝打理菇棚;寡言少语的白校长硬是追上大巴车,把一个准备打工的女娃拽回来,甚至不惜和女娃家长大干一仗。还有挂职县长陈金山充满喜感式的任劳任怨,教授凌一农变身‘臭菇人’也毫无怨言……正是在这样胼手胝足、互帮互助的环境中,马得福、李水花、白校长们才能以坚守质朴善良的方式追求幸福,以断根离土的勇气扎根新大地,成为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人。”

  “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九零后来说,长期对西部存在着‘偏见’:他们为什么不能勤劳致富?是不是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相信很多看了《山海情》的年轻人会一下子变得包容很多:人的思维和实践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权利去鄙视那些生活在偏僻地区的人们,相反地,我们应试着理解他们的处境,不要与同胞们‘割席’。这应该就是《山海情》最打动我的地方。”乡村干部报年轻记者周妍说。

  折射主旋律剧创作规律

  《山海情》的成功唤起了人们对主旋律题材剧创作的审视与思索。“扶贫题材的影视剧最近扎堆上了一批,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比如走轻喜剧路线的《花繁叶茂》,但总体来说,图解政策、歌颂政绩的意图强了点,带给观众的印象主要是事儿挺好,地方挺惨,扶贫挺不易,但真正打动人心、震撼人心的不是太多。”曾摘下“夏衍杯”剧本奖的江苏编剧宋世明说。

  在宋世明看来,国家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平民视角与人文情怀共融、民族奋斗与青春成长共生,使《山海情》连通了小和大、他和我,这种处理策略应是主旋律题材剧的共通规律;剧中马得福带着乡亲们与天斗与地斗,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更是为了个体生命的尊严与幸福,这是打动观众之处,“当看到五个孩子结伴出走时,他们站在铁轨上,望着无尽的远方,那一刻我想起了铁凝的小说《哦,香雪》。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里没有出走的欲望?《山海情》其实为主旋律题材剧青春化提供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讲述青年人的奋斗和希望。至于前不久翻车的某部让八路军抹发胶、住别墅的抗日神剧,它也是想青春化的,只不过完全找错了方向。”

  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旭东提炼出了主旋律剧创作要处理好的四组关系:“首先是主题创作与创作主题的关系。拿到扶贫这个主题后,我要写个什么故事?反映什么思想内涵?其次是主题创作与题材拓展的关系,和同题材相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山海情》里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窝子’、西北饮食、双孢菇养殖,揭开了人们之前并不熟稔的西北风光。还有主题创作与人性深度的关系,不是把主题用喊口号的方式喊出来,而是借助一个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大巧不工、大象无形地娓娓传递出来。最后是主题创作和艺术创新的关系。《山海情》最大的艺术创新是它的方言叙事,是它建构起的自足自洽的西北人情生态,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电视剧之后,它再一次将风味独特的西北世界立在了荧屏之上。”

  其实,无论何种类型的影视剧创作,都必须对“时代”保持聚焦。“影视剧创作要回到它的根本,就是关注时代,表现现实,表现时代中人们的生存和情感,表现时代对人的推动、裹挟和改变,也表现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追求、挫折和转变。当年的《外来妹》是如此,《平凡的世界》是如此,《山海情》也是如此。这些作品为所处的时代留下了动人的精神肖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王方说。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