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观察 | 风沙吹尽,《山海情》留下了什么?江苏专家热议
2021/02/23 14:21  交汇点新闻  

  2021新年伊始,一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将人们带回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唤起了大量观众群体的回忆与共鸣。2月22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的“电视剧《山海情》暨江苏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各地的文艺评论家、影视行业专家,畅谈这部观众热追剧背后的成功之道与创作启示,并借以探讨江苏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未来之路。

  透着泥土味的现实主义震撼

  毫无疑问,电视剧《山海情》是一部刻画时代的好剧。座谈会上,专家纷纷给予其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剧让观众震撼、思考、感染、动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真”字——剧中的演员乡土气十足,真实不加滤镜,从头到脚都注重细节,甚至连强烈日晒下、大风吹后脸上皮肤干燥的颗粒与纹路都清晰可见。同时,接地气的故事情节和表演,让每个角色都显得那么鲜活。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沈国芳剖析说,有一段时间,电视剧以“小甜心”式地展示生活为追求,满足某些观众喜欢“小鲜肉”的需求。部分扶贫题材也有这个倾向,选择长得“鲜”的演员扮演扶贫干部,感觉和生活脱了节。“而这部剧直面生活的真实,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带着泥土气、甚至土得掉渣的现实原生态的影像,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牵引着大家去思考。”

  扶贫剧中的人物塑造该怎样才真实?“生活是朴实的,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描金绣银的美景,《山海情》给我们的是原汁原味的纯朴。”在省评协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蔡骥鸣看来,西海固地区的涌泉村进行吊庄移民,建设新家园,以及对口支援的福建万里送技术、接收务工人员等,都是由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件组成,“每个村民在搬迁过程中复杂的心路历程,可以说都是活灵活现、真实可感的,足以让我们理解扶贫过程的艰辛和不易。”

  《山海情》如何突破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模式和窠臼?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贾冀川看来,是“真实+有趣”。只有真实似乎还不够,《山海情》还巧妙地把生活中的贫困,把扶贫与脱贫过程的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断根与寻根的矛盾冲突通过喜剧式表达,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质感和活力。比如,该剧使用方言,陈金山、凌教授这些福建扶贫干部、专家和当地官员、老百姓的交流,由于语言不通,闹出了不少笑话。而李大有等一批小人物的塑造,尤其让人体会到“笑中带泪”的观剧情绪。

  “小体量”描绘时代宏图

  《山海情》只有23集长,用五个篇章加一个尾声,成就了一幅历史画卷与时代宏图。省影协影视理论与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舒克说,当今影视界风行“奇特”“魔幻”“怪异”,动辄追求“巨片”效果,五十集以上的超长剧集很常见,在各种所谓“潮流”当中,忽然看到这样一部似乎是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淳朴风格、并不“超长”的现实主义作品,让人有一股清流入心田的感觉。

  “《山海情》通过反映一个社会历史事件而反映整个社会历史风貌。”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陈法玉说,《山海情》反映一个区域的脱贫历程,却以小博大勾勒出中国社会30年间的历史风貌。在剧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海吉县”感受到全国各地的扶贫攻坚壮举,还可以感受到中国30年间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产业、教育、婚姻、民俗以至于日常生活的演变,看到福建、宁夏等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样态。

  省作协副主席、省评协主席汪政认为,电视连续剧《山海情》受到热捧在理论批评界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证明了重大现实题材创作不但可以政治正确,也可以审美正确,这一创作领域大有可为,同样可以获得市场,成为头部作品、获取“顶流”。汪政提醒,做好重大现实题材创作,尤其要把角色当作“人”去塑造,要充分考虑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山海情》对贫富与人性的关系有很深的理解,这是它的用功处,也是它的成功处之一。”

  主旋律创作如何亮出江苏特色

  主旋律电视剧如何“破圈”?电视剧《山海情》用现象级的成绩单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也给主题剧集的创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影视频道副总监王海波说,任何电视剧,只有把主题有机融入人物的命运和成长,才能让人代入和共情。在研讨会上,他说,《山海情》剧本策划高满堂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电视剧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故事在疯跑,人物看不到。”而《山海情》把人物讲得栩栩如生,让观众很有共鸣。“比如得宝带着尕娃、麦苗等人连夜出走的片段,几个少年翻山越岭,一路上追逐打闹,伴以激昂的交响乐,让人瞬间忘掉了贫穷,仿佛自己变成了奔跑的少年,越过一山又一山,向着诗和远方。这样的表达方式,已经把单一的扶贫主题上升为共同的人生追求。”

  南京大学中国影视剧本研创中心执行主任杨骏说,《山海情》的成功证明,主旋律的要求与观众的情感诉求不是矛盾的,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不仅能赢得收视、更能赢得口碑,“主旋律创作就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如果说我们要回归初心,那么这颗心就应当是对百姓喜闻乐见的回应、对百姓喜怒哀乐的表达。”他特别提醒,《山海情》这部剧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思想站位高,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谨慎的,而作者的高度则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这是值得江苏创作者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四级调研员潘政治介绍,近年来江苏创作了《石头开花》《阿坝一家人》等扶贫题材电视剧。而《山海情》这部剧对我们来说诸多借鉴意义,首先提醒我们,扶贫剧创作要多回归到质朴、传统的艺术创作风格上来,提倡更朴素、更有情怀的创作;另外,就像《山海情》中亮出了鲜明的西北特色,我们也要注意在剧作中更加重视江苏地方文化特色,讲好江苏故事,让作品更多地承载地域文化传播的作用。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说,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文联十代会、省作协九代会上,向江苏文艺家们强调要关注“五个故事”,其中就包括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故事。例如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助力中西部地区近400万人实现脱贫,这些源自火热现实的好故事,都是生动的现实主义题材。《山海情》这部电视作品十分有冲击力,通过这次热烈的研讨会,我们可以通过解剖它来观照当下的江苏扶贫题材电视剧创作,尤其对于我们怎么认识江苏特色、怎么反映江苏特色,都是一次有益启示。“我们的思考应当从这里出发,带动一批主题作品的创作生产,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史诗。”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