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八旬摄影家晓庄的镜头里,那些被光影定格的长江故事
2021/03/05 11:07  交汇点新闻  

  “听到你们要来拜访我,要一批长江题材的摄影作品,我真是太高兴了!”今年88岁的著名摄影家晓庄,一边娴熟地操作着电脑、翻检当年的老照片,一边忍不住向记者慨叹。

  一帧帧光影,如绵密的针脚,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江苏段沿岸的生产生活风光串珠成链、定格成史:怀抱婴儿的妇女在常熟浒浦港港口翘望打渔归来的家人,镇江市郊养鸭专业户挑担进城卖鸭,拆卸开来的火车车厢正乘着轮渡跨越长江,南京长江大桥巨龙般朝远方伸展蜿蜒,张家港畔的大型吊车挥舞着机械吊臂……且不说干净的画面、别致的构图、完美的视角所体现的摄影家的成熟审美,其饱满的画面内涵更具有一种结实感,从中人们看到了由一条长江所串起的奔腾不息的时代生活。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在踏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之际,让我们跟随摄影家晓庄,乘着时光机返回到历史被咔嚓定格的那一刻,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重燃“再细把江山图画”的豪情。

  天堑变通途

  一座载入史册的大桥

  “这是1952年的南京中山码头。”指着一张中山码头的老照片,晓庄讲述起当年坐轮渡过江的故事。上世纪初,沟通南北的津浦铁路和连接上海-南京的沪宁铁路相继通车。这两条交通动脉的端点浦口和下关均位于南京,却隔着长江相望。长江南京段陆续建起了十几座客运码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因迎接过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得名的中山码头。

  老照片上,数十年前的中山码头只是一座简单的平房,里面是栈桥和趸船。而今,这座老码头被完好保留,2014年改建的候船室大楼保留了原有的“山”字形结构,候船大厅内,有长江江豚艺术图片展和中山码头历史展。不同年代的渡船摄影放置在一起相比照,勾勒出长江渡轮的历史变迁。每个节假日,很多市民和游客会来到中山码头,坐船渡过长江,去江对岸探访原汁原味的老火车站浦口站,寻找朱自清《背影》里的故事。

  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晓庄拍摄过长江上的各种渡口,“有运载乘客和非机动车的轮渡,也有运送汽车的汽渡,甚至还有专门运送列车的铁路轮渡!”

  1984年,南通和沙洲县(即如今的张家港,1986年撤县设市)之间的通沙汽渡开渡,解决了江南江北汽车往来的难题。晓庄就用镜头记录了当时“通沙汽渡”繁忙的场景。

  今年65岁的南通市民郑辉那时候是一名货运司机,常常往返于江北和江南之间。他回忆说,开车从通沙汽渡、通常汽渡(常通汽渡)过江,一艘渡船能运载十余艘船只,过江一趟需要三四十分钟。“从汽渡过长江是当年的唯一选择。这些年来,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南通人开车过江有了更多选择,时间也缩短到十几分钟。”

  在晓庄的相册中,还有多张拍摄于1959年的“南京铁路轮渡”的照片。1933年,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轮渡在长江南京段两岸建成,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渡轮上铺设铁轨,通过升降引桥、栈桥和岸上的铁路线连接。火车到达轮渡所,进行重新分解、编组。车厢被牵引上渡船,过江后再组装。一艘渡轮可拉客车17节或者货车37节。用这样的方式过江,从列车编组、上船、过江,再到上岸、编组,重新出发,需要一个半小时。

  晓庄用一组连续照片,完整地记录了一列运煤火车是怎样“跨”过长江的,画面的背景是正在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竣工通车后,火车过江的时间缩短到两分钟,铁路轮渡也就走下了历史舞台。”

  对南京长江大桥,晓庄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大桥建造时,新华日报社在新街口,有公交车直通江边大桥工地。只要有空,我就会坐车去看看,用镜头拍摄大桥的建设进度。”从1958年大桥定址到1968年建成通车,晓庄整整跟拍了十一年,用大量照片完整还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全过程。

  1968年12月28日,是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的前一天。那天,晓庄受报社委派,拍摄大桥全景照片,“那一次采访经历使我终生难忘。”晓庄告诉记者,当年的摄影设备还比较落后,无法将火车、汽车和江上的轮船同时纳入一张照片之中。为展现大桥的恢弘气势,她决定采用俯瞰的拍摄视角。晓庄爬着绳梯,试图登上南桥头堡,突然一脚踩空,差点摔了下去,幸好被后面的同事一把拽住。

  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晓庄站立在桥头堡上,按动快门。她分别拍摄了公路桥上的汽车、铁路桥上的火车和江上轮船,然后将三张照片“接”成一幅长卷,全景式呈现了南京长江大桥巨龙蜿蜒、横跨两岸的雄伟身姿。

  从孤帆远影到万吨货轮

  盛满了“长江故事”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曾让长江沿岸人民心生共鸣。1956年晓庄“妙手偶得”的摄影作品《长江白帆》,记录了江畔的旧日光影。当年11月29日,晓庄接到采访任务,要在杨根思烈士遇难5周年纪念日这天,前往烈士家乡泰兴报道“杨根思烈士碑”落成典礼仪式。彼时从南京到泰兴,需要先花2个小时乘火车到镇江码头,再乘船到对岸扬州六圩,最后乘坐汽车到泰兴。赶上第一班轮渡后,她视线正对着镇江的焦山,“我忽然看见江面上成群结队的帆船迎面而来,赶紧拿出来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段经历,她至今记忆犹新。

  这幅《长江白帆》后来在《中国传世风光》画册中刊登,并以《帆城》为题入选1963年中国摄影学会主办的全国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览。没多久,当船队和摆渡船擦肩而过时,晓庄又利用逆光按下快门,拍下了《波光帆影》,光影之间,“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瞬间美留驻在了永恒。

  曾是重要水上交通工具的木排今天已退出历史舞台。1958年,镇江港口,晓庄拍下了运木排的壮观场面:树木砍伐后,几十根整齐排开,用纤藤捆扎,顺长江而下,将货物送抵沿岸。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轮船开始成为水上航运主力,航运效率大大提高。1953年晓庄拍摄了《庆祝长江2002轮船首次开航》,彼时轮船并不多见,照片中,人们成群结队站在码头上,为亲朋好友送行,顺便一睹轮船的“真容”。如今,碧波荡漾的长江上,万吨级的货轮、邮轮随处可见,照片上的庞然大物早已不再稀奇。

  上世纪70年代,晓庄曾下放南通10年。1972年从南通乘轮船回到南京时,她又拍下了一张《南通至南京轮船上的旅客》。那个年代,从南京到南通只得乘船,单程就要1夜的时间,照片中,旅客或在看报,或在眺望江景,打发这漫长的旅途。而今长江沿岸各个城市,高铁、公路等“条条大路通罗马”,全省高铁运营里程累计2215公里,从上游的南京到下游的南通,高铁用不上两个半小时便可抵达。

  连云港、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江苏是港口大省,港口是长江货运的见证者。晓庄曾多次拍摄江苏省的不同港口,时间跨越60年,滔滔江水依旧,港口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60年南通港工人搬运省内外支援南通物资的场景,到改革开放后彩色照片中1984年的张家港港、太仓浏河港,大小轮船停泊,各式机械化吊车设备林立,岸边停放着货运汽车……

  如今站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腹地的江苏,港口的故事还在继续:2020年,江苏省亿吨级规模港口数量居全国第一;省内沿海港中规模最大的连云港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超2.5亿吨,外贸占比52.67%;集装箱吞吐量480万TEU(标箱)。港口的发展带动了母亲河沿岸城市的经济发展,目前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均已加入GDP“万亿俱乐部”,江苏成为第一个拥有四座万亿级城市的省份。未来,越来越多的船只将满载着新时代的“长江故事”,向远方进发。

  沧桑巨变

  “不废江河”见证时代新颜

  晓庄相册里,不同时期的长江沿岸生产生活图景与具体的时代背景形成了深刻的互证:1962年,靖江县越江公社的插队女知青喜晒丰收棉;1964年,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在太仓浏河公社示范水稻追肥;1982年,镇江市郊养鸭专业户挑着担子进城售卖。这张被晓庄题为“专业户进城”的黑白老照片,拍摄于1982年的镇江公园附近,在1983年全国妇女摄影展览中获得过银牌奖。

  “一对看上去二三十岁年龄的农民夫妇,每人挑着两筐鹅,扁担都压弯了!男人走在前头,四处张望,眼神中流露出对城市的陌生和新鲜感。箩筐里的鹅又白又胖,扑腾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面对迎面而来的养鹅专业户,晓庄想,“这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专业户进城的新鲜事吗?”她赶紧调好光圈,把相机藏在身后,等夫妻俩走到她所要求的位置、露出最佳神情时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1984年,开始普及的彩色胶卷,为刚刚起飞的美好生活涂上了色彩——

  常熟碧溪,粉墙黛瓦,两位女性坐在自家小院天井里,一边绣着花边,一边随意地聊天,一辆“二八大杠”阔气地摆放在画面最显眼处。在自家小院里做产业,这张看似闲情逸致的照片,其实揭开了“碧溪之路”最生动的画面。

  碧溪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作为苏南模式的典范性样本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其“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灵活产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当地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也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在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浪潮中,碧溪起步得最早、发展得最快,敢于率先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原常熟市党史办主任祝慧江告诉记者。在一个民用消费品供不应求,“不愁卖不掉,只愁做不出”的“买方市场”年代里,碧溪干部群众认准并抓住了这一机遇,短短几年时间内办起了涤纶厂、毛纺厂、拆船厂、印染厂、钢材厂等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完全是白手起家!项目、资金、原材料、机器设备、销售渠道统统没有,只能千方百计找关系,以真心诚意打动人,以朴素道理说服人,最终赢得人家的支持。一位当年的厂长说,办乡镇企业要‘三厚’:脸皮厚,受得了人家冷淡;嘴皮厚,不惜软磨硬泡;脚皮厚,经得起东奔西跑。除了下‘笨功夫’,还要花‘巧功夫’、讲技术。碧溪大胆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从上海、苏州聘请数十名‘星期天工程师’,邀请技术人员利用周末时间来到碧溪指导生产,成为一桩流传至今的佳话。”

  一条亲自蹚出来的碧溪之路,使这座苏南小镇走上了繁荣致富的康庄大道。1986年,碧溪人均收入跃升至1978年的3倍多。碧溪之路大家走!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国际友人、中外记者等20多万人次奔赴碧溪考察采访。

  这背后的时代故事使眼前的这幅老照片兼具了轻盈与厚重。拍摄者晓庄至今仍记得当年在常熟采访时沐浴的新风:“大街上有修鞋的、做各种小买卖的,许多人家都开始发展副业,从前下基层时只能吃到发霉馒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让四万万同胞先把饭吃饱,是改革的第一步。”

  这帧被定格下来的珍贵光影,提醒我们勿忘前辈们改革争先的创业精神。至今,晓庄老师记录长江沿岸生活的脚步仍未停歇。趁春和景明,已至耄耋之年的她仍坐着电动轮椅来到南京古林公园,不只为踏春,更为记录下身边熙攘而幸福的张张面孔,“举起相机的时候,一下子忘了自己腿脚的不便。能够随着新中国一路成长,直到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这辈子活得太值了。”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于锋 姚依依 摄影 晓庄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