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糖果钱捐出“儿童号”、“新华书房”第三季度10本好书出炉、葛剑雄谈长江文明丨人文周刊
2021/08/27 08:51  新华报业网  

  【记录】

  【悦读】

  【文脉】

  【记录】

  永远的“儿童号”

  —— “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再现70年前的“糖果换飞机”

  “中间个子最高,下巴尖尖的、戴着红领巾的小孩,是朱汝杰!”

  91岁的王琴头发花白,她从兜里掏出老花镜戴上,把手机里的黑白照片放大、缩小、再放大,确认了好几遍。

  王琴是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原泰县姜堰小学)的退休老教师,她所看的老照片摄于1951年6月,定格着抗美援朝时期,泰县姜堰小学向全国儿童倡议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画面,这张照片目前正在“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展出。

  这张70年前的老照片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簇拥在捐款台前,小手里挥舞着纸币,争相登记捐献。10岁的朱汝杰站在后排很显眼的位置,他个子比旁人高些,带着鸭舌帽,脖子微微向前倾,目不转睛地盯着登记的进度。台前的横幅上,繁体字写着“同学们,省下我们的糖果钱,捐献大飞机......”

  用“糖果”换飞机

  1951年4月末,江苏泰县姜堰小学。

  学校喇叭里响起咝咝啦啦的声波:“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

  遥远北国边地的“一口雪”,润湿了10岁的朱汝杰同学的双眼。

  几天后,一位志愿军代表出现在姜堰小学的操场上,朱汝杰记得,“英雄”叔叔头戴解放帽,身穿草绿色军衣,胸前的白布上缝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叔叔说了很多,朱汝杰记住了关键的一句:“我军武器装备不如美帝国主义”。

  彼时,朝鲜战场,“联合国军” 不知疲倦地轰炸着中朝军队运输线, 缺少高射炮更遑论飞机的志愿军,退守三八线以北。

  1951年6月1日早上,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隔着广播的电流,校长周立人都能感受到焦急和期待。

  那天晚上,年仅25岁的周立人失眠了。他是土生土长的泰县人,20岁出头就入了党,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部三进泰州,决战黄桥,他张贴过抗日标语,组织妇女为军队做过军鞋。抗战时,很多老百姓自愿支前,他的母亲和邻居们把家里的米拿出来做军粮,周立人发挥文化人的优势,教当地民兵识字,进行抗战宣传教育。半年前,比他年长四岁的老乡杨根思在抗美援朝的前线,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听到这个消息,周立人揪心落泪。

  想着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们在敌我悬殊的困境中,行军艰难,仍誓死向前,周立人坐不住了。第二天早操课上,面对全校学生,他提议:“同学们,让我们省下糖果钱,为前线捐献飞机,做爱国爱党的少年儿童。”

  台下,朱汝杰同学很兴奋,一个劲地拍手鼓掌,当时他和奶奶住在姜堰的农村,家境比较贫寒。看到有同学当场掏出口袋里的零花钱,朱汝杰低头下意识摸了摸口袋,余光瞥见了脚上那块两寸见方的银脚镯。

  朱汝杰

  戴了10年的银镯子色泽暗淡了不少,那是百日时,奶奶将它拴在他的脚上,以防灾殃带走孙儿的“护身符”。朱汝杰心里翻腾了下:“把它捐了?奶奶会让吗?”回到家,收音机开着,里面传出同样的号召。奶奶说:“行,捐吧!”

  6月3日,奶奶领着朱汝杰来学校,将银脚镯交到老师手里,老师不由地掂了掂分量。那几天,学生们彼此追问,你捐了什么?朱汝杰很自豪,因为比来比去,数他捐得最多。

  刘喜风没有出现在这张老照片里,今年已88岁的她将当年的场景娓娓道来:她当时和同学们一起打腰鼓、做宣传。她所在班级每人捐出1分钱,全班捐了3角多。

  那时候,糖果还是稀罕物,他们都没尝过。好多学生自发省下早点钱、文具钱,捐了出去。一时间,麦田里的麦穗,池塘里的鱼和虾,垃圾堆里的废铜烂铁,山里的野果,都成为了创收渠道。

  望着捐款台前不停攒动的小手,当年年轻的校长周立人冒出一个狂想式的念头: 号召全国的小朋友行动起来,共同捐一架“中国儿童号”飞机。

  他连夜写倡议书,落款为“苏北泰县姜堰小学全体儿童”。6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转播了倡议书。6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刊登倡议书。

  “糖果换飞机” 的声势很快在各地儿童中扩大,第二天,姜堰实小收到了121封来信。

  当年的大队长姚家齐已年近九旬,现在定居在上海,老人认真端详着照片,尽管没找到自己,但仍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那段时间,我帮着老师组织捐赠和登记,学校里很热闹,进进出出,多了不少陌生的面孔。有的捧着储蓄罐,有的拿着玉镯子,有人从兜里掏出钱放下就走。不到一周时间,姜堰小学就完成捐款任务10万元。

  向全国发出“捐飞机”倡议之初,周立人估摸着,三个月能筹到100万就好了,但事实上,只用了一个月,当年7月底,姜堰小学收到的捐献已达到了100万元。这些钱当即送交县里的抗美援朝分会,作为购买“中国儿童号”飞机的专款。交付时,“中国少年儿童队”已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儿童号”也就改名为“少年先锋队号”。

  据抗美援朝总会的统计公告,到 1951 年 9 月 25 日为止,全国人民共捐献钱财物合计 9970 亿元旧币,可购飞机 2481 架。这份墨迹斑斑的档案至今躺在姜堰镇实验小学的档案室里,牛皮纸的封皮卷了毛边。

  “儿童号”留下终生烙印

  捐“中国儿童号”飞机的老照片展出后,我们辗转联系当年捐出了护身符的朱汝杰,却被告知,两年前,他已经去世了。

  女儿朱玉梅还是头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她觉得照片上,10岁的父亲陌生又熟悉,“父亲平时话不多,为人很正直,有时候甚至感觉有点严肃。”朱玉梅听父亲讲过,抗美援朝时,他和同学筹钱买飞机的故事。

  朱玉梅告诉我们,初中毕业后,父亲去当了兵,成为了一名人民空军。他所服役的南苑机场,是人民空军的腾飞地标。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批飞行学员。“奋发努力,救我国家”,他们中许多人,为中国航空事业血洒长空,朱汝杰学的是无线电专业,在那里一干就是26年。

  在女儿的印象中,朱汝杰生活简朴,衣服换来换去总那么几套,却很舍得为“别人”花钱。早年在部队,他手下有名战士是唐山人,大地震时家里房子全震碎了,朱汝杰知道后,二话不说资助了他。转业后,朱汝杰到仪征化纤工作,从不占公家便宜,有次朱玉梅上学快迟到了,和父亲撒娇想顺路蹭公车,朱汝杰却说什么都不同意。

  步入社会之后,朱玉梅开始渐渐理解父亲,她让我们把老照片的原图发给她,她要打印一份,装裱在家里,她想把父亲这段“迟到的往事”讲给自己的儿女、未来的孙辈听,让他们也做个像外公一样的人。

  毕业后,大队长姚家齐考取了华东银行学校,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造币工人”。解放初期,国家不具备生产硬币的条件,他们从设计到雕刻,为中国的造币业打下基础。

  “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20岁的小孙子姚元听着爷爷的这句嘱咐长大。刚退休时,面临造币人才青蓝不接的困局,姚家齐主动返聘,为国家培养造币骨干。去年云南省遭遇泥石流灾害,他挥毫泼墨书写“仁心妙手”赠与援滇的医生。去年孙子高中毕业,姚家齐听说国家在人工智能上有近500万的人才缺口,便鼓励小孙子报考人工智能专业。

  一眼就认出朱汝杰的王琴老师,1951年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她后来在姜堰实小教了一辈子书,“糖果换飞机”是她每年为学生准备的“开学第一课”。

  当年风华正茂的校长周立人早已头发花白,后来,他响应国家“扩大知识分子队伍”的号召考研读博,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第一批老师,退休之后,他曾专门去找过当年捐赠的大飞机,它就停泊在中国航空博物馆。

  周立人

  周立人如今住在南师大家属区,在10多平米堆满书的书房里,他麻利地翻出一本20年前印有“儿童号”飞机照片的宣传册,“喏,左上角这一架!”

  在书房里,老人操着一口姜堰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捐飞机”的来龙去脉,讲到关键之处,担心我们听不懂,特地放慢了语速。

  下午四点多,阳光透过树隙,把他的白发照得有点亮,周立人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仿佛回到了70年前,在台上发起倡议时慷慨激昂的样子。

  “捐‘儿童号’飞机”事件以来,周立人一直很关注空军的发展,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庆祝典礼上,当他看到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10架歼-10表演机组成“71”字样,飞越北京天安门,辉映长空时,周立人偷偷擦了擦眼角,他很欣慰,国家强大了,需要孩子省下糖果钱捐飞机的时代,过去了!

  跨越70年的家国情怀

  如今,在姜堰实小南大门,有一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戏台,座南面北,上下两层,四角飞檐,灰墙黛瓦,古朴而庄严。这个正是当年发出捐献“儿童号”飞机倡议的地方。如今,它成了没有围墙的校史馆,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在姜堰实小北街校区,还有一处捐机园,中央矗立着一座“中国儿童号”捐机雕塑,女童高擎飞机模型,面向蓝天,飞机上印着“中国儿童号”。不远处,静静停放着一架按照原型机比例定制的实体飞机模型。

  2021年,姜堰实小筹办了“捐机”70 周年庆典,现任校长高金凤将年过九旬的王琴老师请回母校,请她为孩子们讲述当年捐飞机的往事。

  今天的孩子们对当年“捐飞机”的故事并不陌生,他们绘制“‘儿童号’百米长卷”,自编自排“捐飞机”话剧,阅读“儿童号”口袋书,从中体会学长学姐们当年的爱国情怀与梦想。

  交付时,“儿童号”改名为“少年先锋号

  采访中我们发现,泰州的孩子们对脚下这片英雄土地的了解,并不局限于“捐飞机”:

  姜堰实小的穆懿鑫跟着学校的“红色寻访”,去过三野渡江战役指挥部的旧址——白马庙,这是人民海军诞生的地方,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艘渡江支前的木船,船身布满了枪孔弹眼和木塞堵眼的痕迹;

  “种田的弟兄们,快快起来...”泰州第一名共产党员沈毅创作的《醒农歌》,历经百年声犹在耳。泰兴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王新告诉我们,大革命时期,沈毅曾举办民众夜校,建立塾师联合会,让泰州贫农第一次冲破“穷是命”的宿命思想;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黄桥中心小学的朱一琴,听家里的长辈说过,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部挺进苏中,三进泰州,决战黄桥,父老乡亲用小推车运烧饼往前线支援战斗,从此,她对弥漫浓浓的烧饼味的家乡,多了一份敬畏。

  “泰州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这里,共产党依靠人民,打赢了一场场胜利之役。战火中,泰州人前仆后继,拥军爱党,骨血里融入了红色基因。” 高金凤希望孩子们从身边红色故事中汲取养分,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大局中,成为既有“世界眼光”,又有“家国情怀”的少年!

  不久前,河南遭遇极端暴雨灾害,姜堰实小策划发动学生捐款捐物,在网络群里征集意见,很快被大家举手点赞的表情刷屏淹没。周立人知道后,有点恍惚,他想起了70年前,发出“捐飞机”倡议后,台下齐刷刷举起的小手。

  70年过去了,周立人总觉得,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悦读】

  墨海书香中赓续精神血脉

  ——2021年“新华书房”第三季度10本好书出炉

  浩荡文风,墨海书香,不断托举文化强国建设新高度。“新华书房”是省新闻出版局、省全民阅读办、新华日报社联合推出的全媒体阅读品牌,以全省党员干部为主要受众,倡导“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书香中滋养心灵、提高修养”。经榜单调研、行业推荐和专家评审,“新华书房”2021年第三季度10本好书出炉,它们分别是:《习近平在福建》《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奔向2035的新发展格局》《有限全球化:世界新秩序的诞生》《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探路智慧社会: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数字货币来了:比特币·区块链·货币未来》《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北方》《雨花台》。同时推出《中共党史十二讲》等10本延伸书目。这些优秀图书紧贴时代脉搏,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让人们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中传承革命薪火,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在福建

  作者/主编: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简介: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隆重推出《习近平在福建》,这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系列采访实录的第六部。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 17 年多时间,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和省里不同层级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习近平在福建》主要反映的是他离开福州市,先后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的领导工作经历。是他在省域层面从事领导工作的真实写照。

  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

  作者/主编:贺耀敏,甄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索出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本书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借助一系列数据对中国发展涉及的不同领域进行解读,内容涵盖人们关心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价、消费、投资、进出口、能源资源、金融、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一带一路”等,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中国经济图景。

  奔向2035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主编:郑新立,白津夫 等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简介:本书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指导,重点解读新发展格局。分析预测未来5年和15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如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和论证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剖析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及方法路径,内容涵盖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战略支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体系、新基建、全面绿色转型等。

  有限全球化:世界新秩序的诞生

  作者/主编:郑永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简介: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世界形势发生深刻改变,传统国际体系摇摇欲坠,新秩序正在形成。本书作者从经济全球化、抗疫、美国的现状与忧虑等角度对中美摩擦进行深度分析,对中国如何应对提出战略性建议,帮助读者客观分析当下中国与美国的发展现状,理性思考中国的战略选择。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

  作者/主编:周园 等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简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世界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应对不确定时代的不确定危机?本书提出了“高韧性社会”的概念和建设高韧性社会的五个关键阶段、八种核心能力与二十一条具体行动方案,从社会韧性、城市韧性、组织韧性和个人韧性等层面阐述了应对不确定性危机的解决方案。建设高韧性社会,不仅有利于应对当前遇到的不确定危机,而且有利于应对未来不确定世界的复杂局面。同时,建设高韧性社会,构建韧性新生态,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探路智慧社会: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

  作者/主编:之江实验室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介:本书是关于“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践与研究”前沿性科普读物。书中阐述了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践与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详实生动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践与研究就业、教育、医疗、交通、养老、文化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关切内容和实施路径;并在综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社会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享了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一些经典的社会实践与研究案例。

  数字货币来了:比特币·区块链·货币未来

  作者/主编:何为,罗勇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简介:本书从美国制裁说起,阐述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在国际上兴起的背景和动机,分析了不同类型加密币和交易所对世界金融秩序和金融生态造成的颠覆和冲击,以及由此对主权国家带来的监管难题,最后对民间货币的未来,以及世界金融格局的走向进行预测。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主编:刘文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简介:作者描述了自己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的经过,以及对尝试探索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作者20年来扎根贫困乡村,不断试错,历经坎坷失败,成功摸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村民合作为基础的乡村发展之路。本书明确回应了当今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乡村振兴实务工作和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向北方

  作者/主编:李红梅,刘仰东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简介:1948年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发布“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是时,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将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护送到解放区,筹建新政协、创建新中国,已成为中共中央迫在眉睫的政治任务之一。组织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这一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强大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雨花台

  作者/主编:何建明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简介:本书系宣传和弘扬雨花英烈事迹和精神的纪实文学作品,以雨花台为切入点,突出雨花英烈人物题材,运用丰富的史实辅以适当的艺术创作手段,真实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残酷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形象再现雨花英烈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雨花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着力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延伸书目(10本)

  《中共党史十二讲》

  作者/主编: 谢春涛 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制度治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命题》

  作者/主编: 李拓

  出版社: 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

  《重企强国》

  作者/主编: 卢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未来产业: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

  作者/主编: 李斌,郭宇靖,盖博铭,阳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云上的中国:激荡的数智化未来》

  作者/主编: 吴晓波,王坤祚,钱跃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数字政府:变革与法治》

  作者/主编: 马颜昕 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

  作者/主编: 比尔·盖茨【美】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作者/主编: 汤欢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作者/主编: 于庚哲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归心》

  作者/主编: 秦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脉】

  葛剑雄:让世界感知一条可敬可亲的长江

  记者:葛剑雄老师,你好,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文明,长江文明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在您看来,长江文明是怎样形成的?历经了怎样的发展?

  葛剑雄:我们现在讲文明,一般解释为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里,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今天说长江文化,实际上指的是长江文明,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长江流域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强调的是,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黄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简单地说,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前期是以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为主,到中期以后,慢慢地变成了长江文化、长江文明为主。我认为,未来应该是长江文明、黄河文明共同繁荣,以达到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目标。

  记者:在您看来,与黄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有怎样的内涵以及特征?

  葛剑雄: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个地方文明的基础在于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得比较早,是因为它早期的地理特征比较适合初期的农业开发。

  跟黄河文明相比,长江文明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它发展要比黄河文明晚一点?这与中国当时宏观的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大概在4000年前后,气候慢慢由温暖向比较偏寒冷的方向发展。黄河流域本来气候温暖、降水充沛,长江流域则气温偏高、 湿热。用《史记》里的话讲就是“江南卑湿”(长江以南气候恶劣环境差)。但等到气候慢慢变冷后,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得适宜起来,再加上人类的逐步开发,排除了积水、开垦了农田,长江流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长江流域开发以后,形成自己一系列特点,比如说文化方面,它有很好的条件进一步往比较高雅的方向发展;在农业方面,长江流域的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发展了很多经济作物,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从价值观念上看,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是一以贯之的,两者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表现形态方面,长江流域更加多样,更加成熟。唐宋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逐步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到了近代,因为新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主要来自海上,所以沿江沿海具有很大的优势。比较先进的生产力、管理制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等,首先传到上海,然后沿着长江,通过便捷的水运交通,从长江溯江而上,改变了原来中国的物流模式。

  从上海一路溯江而上,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然后宜昌、重庆一直到宜宾,物资的交流是沿江再向两边扩散。中国原来的格局,是南北格局,到了近代成为东西格局,这就是因为长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因为这样,地处长江出海口的上海,很快地成为当时亚洲的最发达城市、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它有一个优势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它处于江海之汇。在人口、经济、文化各方面,没有其他一个流域可以匹敌长江流域。从吸收外界的人流物流来看,其他地方也是比不上长江流域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在您看来,长江文化为什么能成为这样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和代表性的符号呢?

  葛剑雄:中华文明早期的发展,主要汇集在黄河流域,但后来随着长江流域各方面条件的改善,黄河流域一批批高素质移民不断南迁。在古代媒介传播不发达的情况下,文化都是靠人传承的。那么,原来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就逐步推进到了长江流域。所以,到了唐宋以后,长江流域不仅是经济的高地,也成了文化的高地。

  所以,我们讲什么是长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就是长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长江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我认为,讲长江文化不要盯着长江的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来讲千差万别,不管是长江上游、中游、下游,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江苏的地域文化、安徽的地域文化、上海的地域文化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上层建筑,比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是有共性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一个部分,那就是长江文化。

  记者:长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您认为我们在保护、传承、利用好长江文化上,可以做哪些事情?

  葛剑雄:首先,留存至现在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要保护好,保护是没有先决条件的。因为这些真正的遗物已经很有限了。所以保护第一,而不是首先考虑能不能开发利用,也不能马上把活化放在前面,不是说能活化的遗产我就保护,不能活化的遗产我就不保护。

  第二层,保护下来的这些文化遗产中,哪些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哪些是要实现现代化转换的,哪些只是需要保护而不用去弘扬,有样本就可以了,这些都要加以区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换。举个例子,上海有两条我认为很好,一个是契约精神,一个是职业道德。这是哪里来的?并不完全是从西方来的,在江南以及我们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优秀的传统——重信然诺。将重信然诺进行现代化转化,再加上严密的法制保障,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很好的适合现代的契约精神及职业道德。

  第三层是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么多年生生不息,这个过程离不开创新。比如昆曲,从保护角度而言,传承下来的数百个剧目都要保护,都要有人会演。但是昆曲本身怎么适应现代,就需要创新,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创新过程中,也要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比如,长江流域要吸取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其他地方的文化,要向他们开放。对世界我们也要开放。历史上,中华文明就是这样兼容并蓄的,比如唐朝,很多音乐舞蹈都是从外面来的,现在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未来我们也要坚持这样的理念。

  记者:葛教授,您来自江南水乡,也长期生活在长江边的上海,您对江南或者您对长江有着怎样的个人情感?

  葛剑雄:长江、太湖等江河湖泊构成了江南密如蛛网的水系,方便了江南人民,也造就了江南人民绵延的乡愁。我从小就生活在江南的水边。我出生在浙江吴兴县南浔镇,典型的江南水乡。我到上海,就是从家乡坐上船,第二天早上就到上海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怎么样记住乡愁,我认为,这个乡愁也是乡情,我忘不了水边的故乡。

  小时候,虽然生活在江南,但对于水乡也有一些不好的记忆。记得那时候,江南的河流已经很脏了,特别一到水旱的时候,河流都能见底。一旦太湖发大水涨水,甚至街上的道路都被淹掉。因此,我们希望看到的水乡,当然是要有水,但江南的水,应该是绿水青山的绿水,环境应该是干净的,人的居住应该是诗意的,既要能够享受江南物质上的好处,也能够传承着江南文化精神中高雅、精致、情趣的气质。

  记者:江苏有众多沿江城市,也是上海近邻,您觉得这一带怎样发挥更好的优势?

  葛剑雄:国家早就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那么长江经济带依托什么?依托的就是这条长江,所以要充分利用长江本身的优势。从物流上讲,物资到了上海之后,能够通过最快、最廉价的方式运送,就主要充分利用长江的黄金水道。长江沿江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无锡、苏州、南通等重要江苏城市,这是江苏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个优势,让长江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记者:您觉得我们要怎样讲好当代长江的故事?

  葛剑雄:费孝通先生说过:“未来世界文化上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思考怎么使人家知道一个可敬、可信、可亲的长江。首先应该是展示,展示长江文明的魅力,展示以后让人家看到你可亲的一面,看到你可爱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和其他人学习交流。同样的,我们现在讲长江故事,我们并不排除黄河。对外更是如此,比如到了埃及,就将埃及尼罗河的故事和中国的长江故事一起讲,这样就是“美美与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于锋╱文 杨玺╱拍摄 剪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