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江苏老师”
2021/09/10 09:47  新华报业网  

  人文周刊第190期

  【记录】

  【文脉】

  【记录】

  寻找老照片中的你 | 1978, 开启伟大的“魔术”,这群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工人找到了

  1978年12月24日,无锡油泵油嘴厂。油漆斑驳的车床旁,工人们热热闹闹围拢着,七双亮晶晶的眸子,紧紧“钉”着眼前正在传阅的两份报纸。处于画面C位的年轻女工,用粗糙的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一份《无锡战报》,这天的报纸刊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宏大历史与凡人生活在此刻交汇:“手握”着并不清晰的未来,工人们眼中满是希冀的神采。

  这是入选“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的一幅老照片。无数观众经过这幅照片,站在时光之流中凝视往昔:一张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捧在手中的公报,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分界点。发起“寻找老照片里的你”活动后,本报记者在无锡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顺利联系到了照片拍摄者、无锡日报前摄影部主任顾祚维,并通过他的牵线搭桥,辗转找到了两位照片中的主人公。一段鲜活的记忆由此启封——

  定格历史转折的刹那

  对1978年的故事,顾祚维记得格外清晰。

  当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出奇地长:“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说起当年,75岁的顾祚维口气激动。平反事件发生后,历史前进的步伐加快。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黎明”骤然降临:会上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当时代的巨轮已然驶入一泓平缓宽阔的水流,今天的人们无从想象历史上的惊涛骇浪。1978年12月23日晚,家家户户守着广播收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议,简直比过年还兴奋。24日,无锡油泵油嘴厂广播站请来劳动模范畅谈感想,当时在厂里负责新闻宣传的顾祚维,捧着海鸥120相机咔嚓不停。任务完成,顾祚维却不满足。他想去车间看看,那里一定有普通工人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流露。

  “这可完全没有摆拍,大家的笑容都是从心底发出的。”谈起工人阅读公报的照片时,顾祚维特意强调。

  平心而论,这张照片的出彩并非技术的胜利,而在于捕捉到了历史和历史中的人。工人们为何振奋?“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能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这是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大事”……公报里那些新鲜朴素的话语,字字出自国情民情,句句回应着老百姓的心头关切——报纸这是替咱说话啦!

  顾祚维

  历史驶入快车道。曾于1958年生产出第一付国产油嘴的无锡油泵油嘴厂,自然“春江水暖鸭先知”。厂里迅速恢复了职工业余教育,八百余名职工踊跃参加,有的职工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技术骨干和单位领导。这一时期,顾祚维拍出了他最喜爱的作品《重返试验台》,这幅摄影后来登上了《光明日报》——小小的一方试验台,映照出改天换地的新时代!

  曾赴英深造的高级工程师石瑛,在“文革”中“奉命退休”。改革开放后,新上台的厂党委书记朱文斌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石瑛得以回归阔别多年的科研岗位,从事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技术研究,并在喷油器的精密加工、改进喷油泵设计等方面取得成果。多年过去,书记的求贤若渴仍让顾祚维念念不忘,“这位书记还从厂里发掘出后来的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这背后的知识改变命运,更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新图景——科技、人才回归“硬通货”,才华和能力浇筑成普通人阶层流动的敲门砖。

  1980年,顾祚维拍下作品《靓丽》:无锡市理发业举行春季发式发型技艺表演,当年的“Tony老师”们现场“飚技”,围观的人们伸长了脖子;

  1983年,拍下《小陪读》:一位女工带着女儿参加职工双补班学习,妈妈望向黑板的目光充满渴望,小姑娘捧着画报爱不释手,眸子清亮如水;

  1989年,拍下《争创明星服务队》:在每年3月开展的“全民文明礼貎月”中,无锡市自行车厂青年服务队上街义务修车,大受市民欢迎……

  爱美、求知、向善,一幅幅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图景,拼接成时代的“万花筒”。相机咔嚓咔嚓不停,顾祚维简直眼花缭乱了:从1978年工人们捧着读的那份公报算起,这才过去了几年?历史真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她“变”出了大地上的一桩桩奇迹。

  从36.3元到6000元

  彼时23岁的陶荣兴,面孔尚青涩,站在零泵组组长曾祥根身后,探着头,看他手中握着的公报。“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陶荣兴眼睛都直了。1971年,初中毕业的他用了家中唯一一个留城指标,进了无锡当地的油泵油嘴厂。三年学徒期,第一年月工资14元;第二年19元;第三年23元。学徒期满后,他转成二级工,工资涨到36块3,日子仍然紧巴巴。读着公报,陶荣兴心里活络起来:要改革了,这日子能越来越好过吗?

  做也这份钱,不做也是这份钱,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情况起了变化:干活多的人可以拿奖金了!奖金,这个词儿在陶荣兴心里晶晶发亮。他年轻,有干劲,工作量上去了,每月多领个三块五块,不是大数目,但捏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幸福感。

  顾祚维的记录为陶荣兴的回忆补足了细节。1979年4月,油泵油嘴厂进一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出油阀的合格率从99.1%提高到99.93%,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5月,厂里的动力科技术员和工人学习先进经验,制成电子快速充电器,使电瓶车充电时间大大缩短,并节约电力30%——这张照片登上了《新华日报》。1984年,厂里出产的ZS4S1A喷油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厂长李荣融从北京领奖归来,全厂职工夹道迎接,李厂长把镶着大红花的奖牌高高举过头顶……那时彩色照片开始普及,李厂长领奖归来的画面,和着水彩般的光影,明艳艳的,嵌在历史深处。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经济体制改革才几年,就释放出难以想象的活力,把原本灰扑扑的岁月,给染上了色彩。

  陶荣兴

  1985年,陶荣兴拿着厂里开的婚姻状况证明,兴冲冲地和爱人领了证。小两口想要买一台电视机,可电视机凭票供应,陶荣兴便托人用从电视机厂买来的零件,“攒”出了一台电视。调好天线,坐定守候,滋啦滋啦的“雪花”里清晰起来的,终于不再只有“样板戏”了。

  本报发起“寻找老照片里的你”活动后,陶荣兴通过多年未见的顾祚维,才第一次见到了当年和工友们阅读公报的照片。这让人感到意外,毕竟照片曾登上报纸。“那时报纸可是不容易看到的哦,都要自己订,本来工资就不高,哪有钱订报哦!”陶荣兴说话时夹着浓浓的无锡口音。他把从微信上收到的老照片比划着放大,43年前的张张笑脸,和记忆重合——“你看我们脸上的笑容,多好看哦,这是自然的笑容,可不是摆拍出来的。”

  “过去的生活和现在不好比”,和记者聊天时,陶荣兴嘴边常挂着这句话。就拿工厂环境来说,过去,一到黄梅天,下水道的油污水就翻上来,地板变得又黏又滑;外面下大雨,室内也淅淅沥沥,天冷了,水泵里抽不出水,机器都没法冷却……

  2015年,做了一辈子车间工人的陶荣兴退休了。退休工资有多少?六千多!给女儿带娃,上网,旅游,老陶的退休生活逍遥自在。他一直说,自己是个普通老百姓,对生活没有奢求,但就是这朵平凡的浪花,也在时代大潮中溅起了幸福。

  好日子刚刚起步

  当老同事把这张照片发给龚玲时,56岁的她忍不住惊呼起来,“呀!这就是我!”

  1978年,龚玲是无锡油泵油嘴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正是照片C位中拿着公报仔细阅读的那一位工友。那时候的她,刚刚23岁,正值青春芳华。回忆起照片拍摄那天的情形,久远的记忆在龚玲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厂上下如火如荼地学习全会精神。我们车间分成小组分头学习,当时我正拿着报纸大声朗读公报内容,屋外阳光灿烂,屋内大家谈认识、话体会,交流心得和打算。”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激发了工友们的工作热情,厂里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无锡油泵厂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单位,那时候,大家伙都是卯足了劲,一个人一天就能生产五六百件。”龚玲说。每天清晨,身着统一藏青色工装的工友们,迎着朝阳涌进车间大门,车间里机轴飞转,忙而有序,大家一起挥洒汗水,精工细作,仿佛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

  10年、20年、30年、40年,随着时光逝去,当年照片里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染霜,而照片外的这片土地却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龚玲再次回望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心生感慨:40多年来,改革开放影响了国家的方方面面,而她个人也从这场变革中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我拉扯大,一家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我家收入越来越高,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最让龚玲感慨的,还是居住条件的提升,“结婚的时候,单位分配一间小平房作为我的婚房,这间小小的房子里只能摆放简单的家具,墙面和屋顶经常斑驳掉粉,我和丈夫只能用报纸把屋顶和墙面糊起来,算是简单‘装修’了一下。”龚玲回忆。当时的房子是没有卫生间的,上厕所得走过一排小平房,去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夏天还好,冬天去趟厕所,回家后整个人都冻僵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龚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

  ……

  这些是陶荣兴和龚玲的故事。把镜头拉远,以无锡这片广袤富庶的江南地为聚焦对象,会照见更多的精彩。顾祚维梳理了自己几十年来定格的断面——

  1993年,江阴华西村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订购250辆捷达牌轿车,成了全国首个“轿车村”;

  2005年,40个小家庭五世同堂,“集齐”108位家族成员为108岁的“老祖宗”周云梅举行寿庆,成就盛世佳话;

  2021年5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深空深海重大科技成果展在无锡市博物院展出。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的月壤,“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从海深10844.73米处采集的马里亚纳海矿石,由位于无锡的中国船舶七○二所牵头设计制造的“蛟龙”号、“探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潜水器(模型)……观众驻足流连,纷纷举起手机。

  照片,一张张,拼接起幸福的新生活。这一切的起点,正是1978年无锡油泵油嘴厂工人们握在手中的公报。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苍茫大地,被时光施与魔法,转瞬换了人间。把投向历史的目光收回当下——才发现,好生活方才起步,好日子还在后头。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王慧

  【文脉】

  春风化雨,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这些“江苏老师”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是学生向老师献上诚挚祝福的日子。江苏历来文风浓郁,尊师重教,江苏历史上涌现出过很多著名教育家,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蜡炬成灰,春蚕吐丝。穿越时光回望,这些先贤不仅书写过江苏悠久的文脉,他们的一些教育思想也始终闪耀着光芒,对于今天的老师依然有取法和借鉴的意义。

  教师节 视觉中国供图

  胡瑗:分斋教学,学以致用

  在中国教育史上,出生于南通如皋的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祖先世居陕西安定堡,后人尊称他为“安定先生”。

  从北宋景祐元年(1034)开始,胡瑗在苏州、湖州一带讲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后世称为“苏湖教学法”。他首创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治事二斋。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六经经义;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科。学生进入治事斋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一个主科,另外再加学一个副科。

  通过分斋教学,胡瑗将多门实用知识和自然学科纳入官学教学体系,改变了过去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使得学生既能学到儒家经典,又能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投身到行政、水利、军事等实际工作中去。

  胡瑗画像

  对于学生的培养,胡瑗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实际探勘中让学生获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他曾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见闻,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在浙江湖州任教时,他带领学生前往陕西,游览华山和黄河,让他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他很注重学生的身心愉快和快乐学习,要求孩子们要有适量的体育活动。课余,他主动带大家开展习射、投壶等体育游戏。考试之后,胡瑗又会率领学生在学校礼堂奏乐唱歌,其乐融融,以放松大家的身心。在教育史上,胡瑗是较早提出体育、美育的教育家,受到时人爱戴,“人皆乐从而有成”。他的学生也遍布天下,程颐、范纯仁、徐积、钱公辅等著名学者、名臣都曾跟随他学习。

  王艮: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1483—1541)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形成了完备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

  王艮生于泰州安丰场一个贫苦的盐民家庭,从灶丁成长为著名学者。他靠自学走上学术道路,38岁时拜王阳明为师,在王阳明身边讲学。有时,他还代替老师为前来求教者答疑解惑。王阳明去世后,王艮回到家乡泰州,广泛授徒讲学,后又在南京、镇江、绍兴等地讲学。随着他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跟从他学习的门人越来越多,形成著名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教育理念上,王艮一直倡导平民教育。他认为,凡是愿意学习儒学的人,无论老少贵贱,他都可以进行传授。王艮“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沿途聚讲,直抵京师”。他的学生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官僚士大夫,也有来自三教九流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比如他的学生、明代哲学家朱恕最早就是一介樵夫。重视自学的王艮还认为,学生不仅仅要向他学习,也可以向路人学习。因为他最早就是这么做的:“逢人质义”,以路人为师。

  王艮雕像

  王艮是较早提出“快乐学习”理念的教育家之一。他写过一首著名的《乐学歌》:“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在他看来,求学问道,可以消除心中的私欲,获得了心灵上的怡然自乐。而满足人性的快乐,也是教育重要目的之一。《乐学歌》深刻阐释了“乐”与“学”的关系,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张謇:启民智必由教育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1853—1926)也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本人是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成功者,41岁时高中状元,但他的教育思想却毫不因循守旧,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校,对近代江苏乃至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90年代,目睹了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张謇,萌发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被列强欺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落后于欧美与日本。他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骎骎为文明之先导矣。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

  张謇铜像 视觉中国供图

  在张謇看来,兴办教育,往大了说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往小处说,则能够促进实业,开启民智,“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

  在这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张謇在家乡南通亲手创办与筹办了初等小学300多所,中学若干所,师范两所,高校三所。他非常重视师范教育,于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他认为“师范乃教育之母”,“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他要将师范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走上教学岗位后成为学生的表率。

  张謇同样重视实业教育,强调“教育为实业之父,实业为教育之母”。他创办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农科大学、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主张学以致用,教育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投身实业的实用人才。张謇在实业教育方面的主张和实践,改变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对开展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

  陶行知: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虽不是江苏人,却是在江苏读书,其教育生涯的重要时光也是在江苏度过。

  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在美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更名为晓庄师范学校。在这里,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立足于人民大众,试图“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1946年7月,陶行知因脑溢血去世后,就安葬在南京晓庄的劳山之麓。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已经广为人知,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事迹也在江苏大地久久流传。从他关心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就能感受他关爱儿童,致力于生活教育的拳拳赤子之心。

  陶行知雕像 视觉中国供图

  1929年,陶行知创办了著名的淮安新安小学,亲自担任第一任校长。他对前往淮安办学的学生说:“你们此次去淮安,是一支远征的军队。你们到那里是去创造,是去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在新安小学,陶行知的学生、第二任校长汪达之积极推行陶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定期给群众送学上门,既教孩子也教大人,既教识字,也向他们宣讲国难形势。

  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团诞生,从淮安出发,走向大江南北,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陶行知对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给予全力支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化解他们在途中遇到的困难,他还出资为孩子们购买了电影放映机、电唱机和幻灯机,用于抗战救亡宣传。在一封给桂林社会名流的信中,陶行知如此阐释培养支持“新安”孩子们的目的:“对于儿童教育,我们的主张是:培养他们团起来做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团起来作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起来作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团起来作百折不回的小战士。”

  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馆长顾学让说,正是在陶先生的悉心关怀下,新安旅行团得以迅速成长、队伍不断壮大,用如今的词汇来说,陶行知是新安旅行团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导航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