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红色丰碑|生死0.75秒
2019/06/17 13:02  扬眼  

  

  “当时教学的课目,是用炸药包模拟绊发式防步兵地雷训练。从绊发到爆炸只有0.75秒。”

  ——“王杰班”现任班长王大毛

  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危机时刻,王杰只要往后迅猛一仰,完全可以保全自己。

  ——调查报告节选

  王杰是谁?很多人是通过下面这部影片知道他的。

  《青春红似火》

  王苹导演,洪万生、王志刚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1966年上映。影片概括地叙述了王杰同志的英勇事迹,颂扬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电影最后,悲痛的消息传来:王杰为保护训练的民兵,光荣牺牲。生死那一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舍己救人的一扑

  1965年7月13日夜,邳州。

  王杰借助手电的微光,写下日记。“四好五好花正浓,一年又比一年红。”

  7月14日清晨5点,王杰快步走向民兵训练场地。帮助民兵训练爆破技术,是连里交给王杰的一项任务。此前,他连续站了三班岗。

  7月14日7点30分,王杰带领民兵进行最后一项训练——“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讲解、做示范。

  突然,炸药包意外爆炸,随着一声巨响,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王杰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3岁。

  

  王杰

  按照规定,这件事当天逐级上报。王杰所在师党委立即派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前往徐州邳县(现邳州市)张楼工兵营训练驻地查明情况。1965年7月20日,在回师部的火车上,刘德一遇到了当时任济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的崔毅。

  刘德一告诉崔毅:应县武装部的请求,工兵营派1连5班班长王杰帮助驻地民兵地雷班军训。教学时,代替地雷的炸药包意外爆炸,王杰扑向炸药包,被炸得血肉横飞,参训的12个民兵和武装部干部中有一人受重伤,还有几人受轻伤。

  在整理王杰遗物时,发现了一本10万字的日记。

  

  王杰(后排左一)助民劳动间隙与战友在徐州人民公园合影

  崔毅听了这些情况后反复思考:王杰平时表现就很优秀,在危难时刻勇于献身、舍己救人。“不能一死人就看作是事故。”

  1965年8月4日,军区政治部成立调查工作组,对王杰牺牲前后的情况到实地作深入调查。

  缜密的调查报告

  调查组来到徐州邳县(现邳州市)张楼民兵训练场认真细致地进行了勘察。

  

  调查组到现场勘探

  意外爆炸的原因出在训练现场的第3根拉火管上。

  炸药即将爆炸的紧急关头,民兵看到王杰毅然扑向炸点。有的民兵还看到王杰身体被抛一人多高。根据当时的测量,王杰遗体被掀到其作业位置的后方,头距炸点2.1米;脚距炸点3.7米。这显示他身体是往前扑、重心对准炸点、之后被甩出去的。

  

  爆炸当时站位图

  如果姿态未动,只能被冲击波冲向后倒,不可能抛1人多高,也不可能抛出二三米之远,更不可能身体倒转过来。

  5位受轻伤的民兵身上都有王杰的碎骨,同样证明了王杰是以身体盖住了炸点。

  

  王杰牺牲时的血衣

  为了证实王杰在炸药包爆炸瞬间扑向炸点的真实情况,调查组决定进行现场实爆试验。

  实爆试验者由坦克二师坦克三团工兵连副连长季家祥担任。季家祥用拉火管连接好雷管后,按照王杰的操作程序、操作姿势,一腿跪着,一腿蹲着,把拉火管拉开后身体往后一滚,雷管“啪”得一声爆炸了,季家祥安然无恙。

  调查组又请教当时济南军区工程兵的专家,也得出相同结论。

  这种地雷从绊发到爆炸只有0.75秒,被救现场还原和科学实验数据均证明,在即将爆炸的瞬间,只要王杰往后迅猛一仰,避开爆炸时的45度最大杀伤角,完全可以保全自己,但他放弃了自救,扑向了炸点。

  1965年9月20日,师党委追认王杰为中共党员。

  9月26日,隆重举行有7000多名党政军民参加的王杰烈士追悼大会。

  11月6日,总政治部发出开展学习王杰活动的通知。

  获救的12人

  1965年8月,调查组在县医院看望受重伤的罗汉瑞时,他激动地讲,自己当时正站在王杰旁边,如果不是王杰用身体盖住炸药包,自己丢掉的恐怕不是一条腿,而是一条命。

  

  王杰救下的12位民兵和人武干部

  很多年后,被救民兵追忆王杰惨烈的牺牲,依然还会痛哭失声。在纪录片《泣血追忆》中,获救民兵深情回忆。

  郭文武:

  

  吴步良:

  

  李彦清:

  

  截至今年,被救下的12人仍健在9人。

  

  现健在的9位幸存者近照

  23朵红色玫瑰

  因为王杰这奋不顾身的一扑,12个人获救。而那场迟到的婚礼却永远等不来它的男主角。

  很少有人知道,王杰有一个未婚妻,名叫赵英玲。邳州王杰烈士纪念馆内,有一束红色玫瑰,一共23朵,是她亲手制作的。

  

  赵英玲亲手制作的23朵鲜红玫瑰,照片上签有她现在的名字

  1957年,王杰的父亲托人到赵英玲家提亲,两家人都很满意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后来王杰参了军,赵英玲很为他高兴,但是当时王杰的父母身体不好,弟弟妹妹也还小,为了不让在部队的王杰担忧,赵英玲到已经搬迁到内蒙古的王杰家里照顾他的家人。

  这张照片,是王杰和未婚妻赵英玲的合照,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合照。

  

  王杰、赵英玲合影

  1964年,王杰的父母再三写信给王杰催他回家结婚,但王杰因为工作需要,多次推迟婚期。

  王杰和赵英玲相处了八年,闻听他牺牲的消息,身在内蒙古的赵英玲万分悲痛,但她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劝他的全家老小都不要难过,劝他们多吃饭,保重自己的身体”。

  每年的7月14日,赵英玲不管身处何处,都会捧着23朵玫瑰缅怀王杰。这个坚持多年简单又隆重的仪式,表达了她的无尽思念。

  2015年7月14日,是英雄王杰牺牲50周年纪念日。70多岁的赵英玲不顾年迈,一路奔波来到徐州,追思那段质朴铭心的爱。

  

  赵英玲站在当年两人合照下留影

  她的王杰,永远地停留在23岁花样年华。

  10万字日记

  生死瞬间,王杰为什么就能毅然决然地放弃自保、无私救人?这个问题其实在1965年5月1日就有了答案。

  王杰壮烈牺牲后,他被发现有写日记的习惯。从1963年1月起,直到1965年7月牺牲前夜,他大约一共写下了10万余字。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里写下这一段话。这成为了他短暂却璀璨一生的注脚。

  1965年8月上旬调查组工作结束,按照军区政治部“一字不动,一篇不删”的指示,部队校对文印室全文打印了10万余字的王杰日记。

  

  

  

  

  

  

  通过这些日记,一个再真实不过的小伙跃然纸上,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他一直都默默地闪闪发光。

  今天怀念王杰,是在怀念什么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王杰是普通的战士,更是时代的英雄,半个多世纪,他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2019年5月的一天,现年80岁的李彦清,在妻子吴增英陪伴下,又一次来到王杰烈士陵园,来到王杰牺牲的地点。1973年,这位张楼民兵地雷班首任班长,在地雷实爆演习中勇排哑雷,双眼致残。作为王杰用生命掩护下来的12名民兵之一,他用行动实践了王杰“两不怕”精神。

  牺牲的王杰与“活着的王杰”隔空相望。英雄一直都在,王杰从未离去。

  

  李彦清向王杰烈士献花

  青春红似火。

  英雄,永不陨落。

  资料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9部队、邳州王杰纪念馆、《王杰精神代代传》主编/汪春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授权“红色丰碑”专题报道使用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