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来自苏北农村一线的走访调查:转变与提升,三农发展样本解读
2019/08/17 15:21  交汇点新闻  李睿哲  

  

  八月苏北,酷暑难耐。

  蔚蓝的苍穹下,河水流淌,青青水稻往上抽个儿、油亮的西瓜趴在藤头、成袋儿白蒜被装载上车。乡下拉货常见的“鑫隆”牌机动车摁响对收获满怀期待的喇叭,驶过立着一面面指示牌的农路。这些指示牌中,既有路牌,有种植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告示牌,也不乏提倡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广告牌——“做茧丝特色小镇”,盐城东台市北环路上的指示牌如是写着。

  种种景致,为外界了解苏北农业农村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窗户另一侧,“三农”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态,近日记者深入苏北腹地,对此展开了解。

  产业特色寓于现代农业的擘画中

  依旧第一产业,依旧数以万亩计、数倍于苏南种植规模的黄土地,不变的是地里淳朴的面孔,变的是种什么、怎么种、由谁主导和开花结果的收益。

  

  在与东台接壤的南通海安,中丝鑫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养大棚种的不再是传统作物,一框框包裹在薄膜里的桑黄整齐地排列在沙土上。温度、湿度、时间等信息实时呈现在监测器屏里。选择桑黄并非偶然,总经理储呈平告诉记者,种桑养蚕是地区传统,但农户分散经营收益不高、利润微薄,“而且产品结构单一,易受下游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生产积极性自然受到波及。

  为冲破困境,拉长产业链条,寻求附价值增长点成为关键。桑黄是寄生在桑树上的真菌,药用价值颇高,不失为弥补粗放经营收益短板的宝贝。“方向明确后,桑蚕茧丝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开发等生物科技工程纷纷上马,让桑黄潜在的药用价值充分释放。”储呈平说。

  

  科技成果转化同样影响着盐城、连云港和徐州的农业发展。位于东台的江苏农垦弶港农场有座专门繁育中山杉树苗的基地。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偌大的厂房内繁育的全是容器苗,一小盆一小盆挨在一起,“没有丝毫土地资源浪费,对实现高效作业帮助巨大。”最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自豪的是,中山杉容器苗繁育技术还属国内首创,“为三峡库区复绿工程提供树苗,不愁销路。”在连云港东海县,中国农科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的专家参与研发培育的东海大米、老淮猪、黄川草莓和石梁河葡萄等品种,已成为当地农产“地标”。在邳州市,黎明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国家级大蒜研发中心,从最常见的白蒜到蒜粉、大蒜素、大蒜多糖制品甚至“白金黑蒜酒”,常年不间断的供应带动了周边9个镇、共计70万人实现增收。

  土地是基础、技术是内核、企业是组织者、示范基地和园区是平台。今天的苏北,工厂化、规模化种植在逐步推开,含金量更高、特色更鲜明的产品随现代农业发展加速落地,订单在大企业加入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到来。

  因地制宜思路下农村治理迈向纵深

  农村治理不是在空中搭建阁楼。

  邳州官湖镇授贤村村支书王峰依然记得两三年前村里的样貌:“别说乡间小道,连通村里村外的都没一条像样的公路。不仅如此,旱厕和小型养殖场分散错落,人居环境根本提不上嘴。”就这样一个“窝”在“角落里”的小村,却有近30年的银杏种植历史,“然而受制于村容村貌,旅游迟迟跟不上来。”王峰坦言。

  转折出现在2016年。授贤村人记得,当年,一条带着沥青味儿的公路出现在村前,奏响了村庄治理的序曲。此后,村里实现了道路“户户通”,私拉乱建清理全覆盖,并盘出公共空间882亩。其中,相当一部分继续种上银杏。“一共3218亩。”王峰记得很清楚,这是截至当前村内种植银杏的总面积,“这个数字,也从侧面讲述着我们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故事。”今天,越来越多的旅游要素汇聚于此——在建成的全国首家集装箱村部,旅客大可呷着咖啡,欣赏日落时分的田园风光。

  产业还是依托原先的基础,风光却大有不同。

  

  在连云港灌南县李集镇新民村,连片的庄稼被横亘的小河隔开,河里养鱼虾,地里种水稻。河的顶头,对着田,搭起供游人登高远观的塔楼。“百家经营、千户居住、万亩良田、养生福地”,不是仅仅“躺”在政策文件里的愿景——白鹭打眼前农田上方飞过,身后不远处便是村落,一排排新建的二层小楼,齐刷刷青瓦白墙。“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振兴是重点,我们构思未来的城镇村占比是5:3:2。”当地干部直言,虽然分量最小,“农村却是城乡协同发展的点睛之笔。”

  今天的苏北农村,农民对住房改造、集中居住、土地流转、改善村容村貌更多怀抱着期待的心情。虽然这条转型路上还有很多民生账要慢慢算,“但谁不向往家乡美丽宜居,大伙儿生活富裕呢?”来邳州县城卖蒜的朱跃生听说过发生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的变化,电视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景象刺激着这位蒜农。他并不知道,如今的潘安湖,老矿厂将作为工业遗产成为一处景致,新增的就业岗位也正在孕育。

  “接下来,农村治理还要继续往深处做文章。”邳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曹智说。

  农民富的不仅是腰包而且是精气神

  在东台,土地流转为浩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甜叶菊种植提供了用地保障。每亩土地流转背后,都详尽列着富农增收的明细——

  从这里开出的土地流转费用是每亩900至1000元。除固定的土地流传收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大田种植甜叶菊的生长周期是5个月,种植效益约为亩均5000元,“加上冬季蔬菜种植,每亩收益大抵可超万元,对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巨大。”当前,企业主要采取“订单+农户”的方式,统一供苗、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烘干。

  鉴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4000吨甜菊糖年产量、7亿元销售额和7000万元的利税已全部实现,与此同时,5万农户受益,年增收3亿元。

  供职于连云港如意情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菌菇分拣的梁师傅,原先东海县城打零工时每月收入3000多元,现在他的月薪涨到了四千。虽然涨得不多,但令梁师傅满意的是,“之前工作和收入没有保障,而现在,至少这两样都稳定了。”

  位于海安的金洲粮油集团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使当地农民生产就业更加集中,在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农民的精气神儿,应当由内而外发生转变。”在徐州贾汪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村支书孟国栋看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自身求变。除了掌握更多技术,“让农民在分享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红利之余,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增强农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之‘魂’筑牢。”

  令孟国栋高兴的是,如今,越来越多农民开始注重乡风礼仪;越来越多苏北村镇在追求产业兴旺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完成学业之后也更愿回村发展。

  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