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啃下“硬骨头”,这些江苏经验叫响全国
2019/10/29 11:12  北京西路瞭望  黄红芳 吴红梅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推进重大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改革成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肯定,诸多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江苏人民群众既积极投身改革,也享受着改革红利,获得感、幸福感极大提升。新华日报近日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在江苏”专栏,报道江苏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喜人成果。

  

  (新华日报2019年10月22日头版)

  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作为全国率先进行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敢啃“硬骨头”的勇气,革新治理体系,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同时创造多项“江苏经验”。

  打通异地就医结算“堵点”

  经过20多年医保改革,江苏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各类人群、制度架构基本健全、待遇水平稳步增长的医疗保障体系。截至今年8月底,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810.08万人,参保率达9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基本实现“人人参保”后,畅通异地就医结算,解决看病报销难成为医改重点攻克的难题。为了让参保人员“少跑腿、少垫资”,江苏省在实现省内跨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基础上,2017年作为国内首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省份,率先实现与全国各兄弟省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这一惠民政策有效解决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和异地转诊人员异地看病报销难题。

  

  跨地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的难题解决后,江苏省又尝试将占就诊人次数95%以上的门诊纳入区域异地直接结算。去年9月,长三角地区在国内率先试点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徐州、盐城等8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截至今年6月,江苏所有设区市都已实现与上海门诊费用的双向直接结算。

  随着异地就医的便利,异地就医人数也呈爆发式增长。江苏省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江苏省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人数达28.97万人,跨省联网定点机构数量达3109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今年前9月,江苏省实现双向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22.58万人次,费用总额55.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3.42%、166.1%。

  挤耗材价格水分,取消药品加成

  10月中旬,南京江宁东山街道的周立因为反复胸闷、胸痛在省人民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植入微创手术。出院结算时他发现自己使用的进口品牌价格降了好多。“我植入4枚支架,原来一枚12100元,现在是6760元,价格几乎拦腰砍,一次手术省了2万多元。”

  周立看病负担的减轻,源于今年7月31日江苏在国内率先开启的高值医用耗材降价谈判。经过一天的艰苦谈判,6种心脏介入支架、25种双腔起搏器平均降幅分别达51.01%、15.86%。

  今年10月起,参与谈判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北医院等江苏55家三级公立医院执行谈判后价格,将降价实惠直接让利给患者。据测算,此举全年可为患者节约资金5亿元。江苏的创新举措赢得患者的赞誉,也得到中纪委、中央主题教育专项整治督导组的肯定。

  早在2012年,江苏县级公立医院就已实行药品零差率。在此基础上,2015年城市所有公立医院药品均实行药品零差率,彻底打破“以药养医”旧机制。江苏省医保局成立后,进一步落实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和扩大试点使用范围工作。去年江苏省公立医疗机构25种药品采购金额44.94亿元,扩大试点使用范围后预计25种药品平均降幅可达59%,药品费用由44.94亿元压缩到18.4亿元。

  做大分好公立医院薪酬“蛋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在综合推进医改试点进程中,江苏率先探索,努力“破冰”。

  

  2015年8月,江苏省人社厅等部门出台《关于深化我省先行先试地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高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水平、强化绩效考核、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动态增长机制、支持医师开展多点执业、试行院长绩效工资年薪制、鼓励医疗卫生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等7项新举措,在南京等6个市县试点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普遍提高。在充分总结评估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江苏2017年在全省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通过合理确定薪酬总量、优化薪酬结构和分配机制等举措,初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江苏省人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给医护人员涨工资,而是着力在做大和分好“蛋糕”上做文章。在做大“蛋糕”上,按照“两个允许”的总体原则要求,综合考虑单位公益属性、行业特点、国家“破除逐利机制”要求以及调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院工资收入差距等多方面因素,突破同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水平,同时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动态增长机制,实现工资稳步增长。在分好“蛋糕”上,放开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绩效工资可全部由公立医院自主分配,允许灵活设置绩效工资项目,以充分体现行业特点,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在内部分配时要保障医生绩效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本单位人均水平,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江苏还创新工资分配形式。通过试行院长绩效工资年薪制,允许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卫技人才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自主确定其薪酬水平,以及支持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其所获服务报酬可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等,着力体现高层次人才等知识和技术劳务价值。

  

  (新华日报2019年10月23日头版)

  “甩掉紧箍咒”“吃下定心丸”

  “科技改革30条”赋能创新创业

  江苏省委省政府去年8月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科技改革30条”,下决心动真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其中近八成政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改革实施一年多来,大批科技人才收到创新“粮草”、科研“礼包”,最终转换成江苏科技发展的累累硕果。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在创新产出方面,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这一组最新数据成为江苏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搞科研

  项目负责人制“取代”校长、院长签字,经费自主权进一步下放,成为“科技改革30条”一大亮点。近期,江苏推动高校院所建立委托财务办理机制,南京理工大学专门成立科研经费个性化服务小组;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推进科研财务管理外包工作,聘请专业会计事务所协助科研财务管理。

  

  “我们坚持试点先行、率先突破,选择13家单位开展省级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改革试点。”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改革以推进综合预算、综合管理和综合评价为重点,深入实施“17+5”改革试点举措,赋予其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和人财物支配权,加快推动科研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重当前向重长远转变。

  从近期调研情况看,高校院所普遍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落实办法,不少科研人员用“吃下定心丸”“甩掉紧箍咒”来形容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前科研项目管理中间环节太多,科研人员天天填表。”南京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秦猛教授表示,科研教师的获得感正一步步实现,比如在重点研发计划方面,项目检查、财务检查、审计等环节实现合并和同步,南大承担国家重要项目的课题组,均配备科研财务助理,让科研人员专心谋创新。

  上半年,江苏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登记6092项,同比增长91.27%。其中,高校技术合同登记数增幅225.4%;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48.59亿元,其中,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1倍,科技政策效果初显。

  目前,江苏省市属高校院所普遍制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实行有别于财政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方式。例如,常州工学院不收取横向项目管理费,经费按合同约定使用,剩余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统一支配;徐州工程学院对横向科研项目支出的食宿费、交通费实行定额控制。“在打破科研管理机制瓶颈、提高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方面,江苏率先给出良策。”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戚湧表示。

  打通成果转化“肠梗阻”

  江苏省科技厅启动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探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织新模式。高校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校内课题或从学校科研经费中统筹安排等方式,给予青年教师科研“第一桶金”,让他们安心起步。

  “科研工作干得好,年底自然就会获得与之匹配的经费支持,不限制使用方式,甚至直接作为工资、奖金发放给科研人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内合作部副主任庄韦介绍,除了经费支持和使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改革还体现在功能定位、组织体系、体制机制上。目前,江苏省产研院面向全球遴选90多位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在江苏省布局建设25个新建研究所,在提出研发课题、决定经费分配、经营等方面被赋予更大自主权。

  

  围绕成果转化,江苏对在省内转化成果的收益奖励比例提至70%;

  对企业研发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由省成果转化资金给予同等力度支持。

  “与江苏科技新政相配套,我们给予科研人员更大力度的扶持。”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凌晨介绍说,集团围绕人才培养、研发投入和经费使用,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去年公司研发费用突破1.2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一直稳定在5%左右,公司还制定不同层次的创新奖励政策,形成系统科技奖项管理办法。

  打造引才“强磁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专业研究所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能力,全面启动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重点对接国内“双一流”理工科高校,为专业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通过在各合作高校院所设立集萃奖学金,实施双导师制,鼓励优秀在校研究生申请集萃研究生计划,优先支持集萃研究生毕业后到专业研究所就业创业。”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介绍,该院已与江苏省教育厅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合力打造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共同体;与东南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开展首批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

  在用人方面,不少高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中,按照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标准,实现自主评聘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标准。在进人方面,江苏省环科院通过直接考核方式,一次性引进4名博士;在创业方面,常州工学院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业实训实践,有的初创公司收入超过千万。从今年科研院所申报江苏省“双创计划”数量看,2019年博士类(世界名校类)、团队类均实现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16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改革30条’落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仅要看政策制定的‘最先一公里’,更要抓政策落实的‘临门一脚’,抓实抓细、抓常抓长。”江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探索开展政策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的影响、效果进行度量、分析和评价,总结好的做法,找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供参考依据。

  

  (新华日报2019年10月26日头版)

  武进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土地升值,农民饭碗端得更牢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近日公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被写入法律。“武进改革”中的入市程序和方式,被吸收进法律条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2016年,常州市武进区作为全国33个试点地区之一,启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经过四年多探索,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已在武进全面制度化推开。截至目前,武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面积占全国33个试点地区入市面积的78%,为全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武进样本”。

  城乡“一体化”

  同权同价唤醒沉睡资源

  秋色渐浓,江苏雷利电机新厂区募投项目——家电智能化组件车间土建工程已完成。企业总经理华荣伟介绍,这个项目总投资2.1亿元,每年能生产2000多万台PM电机。

  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得益于武进推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政。2017年6月2日,江苏雷利电机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以出让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实现沪深A股IPO上市的企业,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在资本市场上的“同权同价”。

  外企也在这片热土上实现破冰。同年9月,巴西WEG公司旗下的常州新亚电机有限公司竞得洛阳镇一宗4万多平方米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该地块将用于高效变频电机生产线建设,新亚公司也成为全国第一家竞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外资企业。

  

  武进是“苏南模式”发祥地之一,乡镇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然而集体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利,收益、处分权利缺失,乡镇企业头戴“紧箍”,要发展,用地紧张,股改上市、兼并重组、抵押融资重重受阻。

  作为江苏省唯一、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地区之一,武进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上市交易、可抵押转让。

  试点期间,武进经过反复调研和全面论证,相继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规则》等八项配套政策,建立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如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基准地价体系和集体与国有建设用地统一的交易规则,开发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平台,与江苏省国有建设用地网上交易系统同网运行、同网竞价、同网交易,实现了城乡土地平等入市、公平竞争;规范了集体决策程序,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重大事项,由股东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后,委托镇集体开展入市工作。

  沉睡的资源在改革中激发活力。自推出改革以来,武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合同签订率达96%,入市总量突破1万宗、面积9.26万亩,交易总金额达117.78亿元。

  规划“一张图”

  碎片用地“颗粒归仓”

  武进嘉泽镇跃进村,施行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多规合一”,53.08亩的农民自建区——花都馨苑二期项目已拔地而起,优美的小区环境和便利的公共设施配套,实现农村“户有所居”到“户有宜居”,村民们个个乐开花。

  着重破解村庄规划、农户资格权界定、审批管理、有偿使用和退出等问题,武进已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域全覆盖“多规合一”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及验收的地区。跃进村联同横林镇余巷村共同入选中国土地学会“第一届全国乡村规划优秀案例”。

  

  探索中,武进在村级层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的“一个规划、一本蓝图”,为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引导土地要素合理配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清晰明确、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同时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武进在乡村规划区探索实行点状或带状布局多个地块组合开发,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商业设施建设。

  武进创新集成“政策工具箱”,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农村碎片化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实现“颗粒归仓”的规模化、高效化、精细化利用;健全完善“六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全类型入市,全面实施农村房地一体化的不动产权籍调查和登记颁证工作,充分显化土地市场价值,释放土地权能;全面推进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积极探索多类型、多方式的“三权分置”试点。全面推进“六位一体”征地多元化保障机制,让广大被征地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督察组表示,武进区的改革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并且“形成了可推广的成果,为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提供了支撑”。

  改革“一盘棋”

  农民主体“还权赋能”

  武进区洛阳镇汤墅村村民朱福兴是村里的“双料股东”。汉凌集团改制时曾投入5.6万元成了企业小股东,每年享受企业分红;作为汤墅村村民,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每年能享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带来的利益分配。

  此前,武进区洛阳镇汤墅村把一宗6500平方米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租赁方式入市。这宗地被江苏汉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拿到,连同土地上的厂房等,每年租金80万元。据统计,汤墅村这宗地入市后共让1200多名村民得益。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最大的焦点是利益分配。从区、镇两级政府到村、村民小组,乃至农民,各方关注“蛋糕”怎么切。武进明确建立“两确保、一增强”为核心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政府通过收益调节金与税收收入保持基本一致,确保农民入市中取得的直接性补偿收益与土地征收保持基本一致,增值收益主要留给镇、村集体增强集体经济,由镇集体通过生态补偿方式统筹各村发展,由村集体通过股份分红实现可持续的二次分配。

  变土地资源为资产,让曾创造辉煌的土地再次释放活力,赋予农民更多权益。武进区三块地试点办负责人王铁成介绍,已入市的10220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分布在259个行政村。改革前,这些地有的被出租,有的被闲置,总体收益不高。改革后,仅出让入市一项,相关村就获得40.48亿元收入,惠及农民67.5万人。若将全区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全部入市,将唤醒600亿元沉睡资产。

  “一方面,国有土地供不应求、地价连年上涨;另一方面,同样区位的农村集体土地却因价值无法评估等原因无法‘激活’。城市‘反哺’农村,不能一味只靠‘输血’。”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李林表示,武进三块地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让农村用自有资产实现“造血”,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得以显化,集体经济规模得到壮大,这对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