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苏创 | 国家城市创新能力江苏省排名靠前 下好区域协同创新“一盘棋”
2020/01/07 19:0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12月29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与此同时,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也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

  

  根据这三份报告,江苏南京、苏州、无锡3个城市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这3个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南京苏州无锡排名前列,各有何创新优势

  2019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排名中,南京市排名全国第5位,苏州排名第7位,无锡排名第14位。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说,从一级指标看,南京创新资源优势突出,排名全国第3位,无锡、苏州分别排名第38、30位。南京、无锡、苏州创新环境分别排名第26、32、43位,这3座城市创新优势明显。

  “各创新型城市根据自身科技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等条件,探索适合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彰显。” 针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这份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评价说,南京是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这座城市拥有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多,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较强。无锡、常州则是典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苏州被定义为开放协同创新型城市。

  创新,正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根据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南京创新水平列全国第4。新年伊始,南京把“创新”刻写上城市“首页”。1月2日,南京市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南京2019年“创新成绩单”中一系列数据非常亮眼: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知识产权指标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南京被定义为创新型城市实至名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约而同的是,1月3日,苏州召开“开放再出发”大会,围绕“开放+创新”的思路,苏州聚集了一批创新力量。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苏州从创新领域给出开放的“苏州方案”,发布一系列政策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匹配、薪资与国际接轨;在三年内滚动遴选1000家创新型企业。“只要企业在创新创造方面舍得投入,我们就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会上说。

  “神威太湖之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一系列科技创新成绩诉说这无锡这座城市的创新势能。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是无锡的优势产业,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表示,无锡正在组织攻关一批关键性的核心技术,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使得无锡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创新策源地。

  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宁苏锡有妙招

  “78个创新型城市拥有全国85%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培育全国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看来,科技创新具有区域集聚规律,创新要素只有高度集聚,才会产生聚合裂变效应,产生动能形成爆发力和驱动力。

  这两年,南京全力实施的创新名城建设战略也转化为强劲动能,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呈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新增企业8.4万家,其中,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净增1282家,增幅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以紫金山实验室重大平台为例,其瞄准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产业发展重大的瓶颈问题。“实验室攻关普通企业、普通研究单位、普通高校难以完成的一些重大任务,既‘顶天’,又‘立地’。” 紫金山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说。

  创新驱动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生态的营造。在这一思路下,苏州集聚大院大所等高端资源。截至目前,苏州已成功“牵手”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大院大所”超过100家。创新“大势能”正转化为发展“强动能”。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透露,研究院在苏州高新区成立仅一年多,已引进20个高水平研发团队,孵化落地12家产业化公司,签署54个产学研横向合作项目,实现合同收入4000余万元。

  无锡则以出台力度强大的产业、科技、人才政策,发挥创新力量。近年来,无锡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全市创新创业活力。特别是紧扣无锡科技创新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出台的创新政策“30条”。政策引领,无锡企业创新激情迸发;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花落锡城。

  省内其他城市如何对标,培植创新动力?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江苏创新城市数量优势在全国一目了然。这些城市有各自特点,也有各自发展不足;全省如何下好区域创新协调“一盘棋”是目前需考虑的问题。

  “南京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位居全国第17、55位,大大滞后于其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应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快新基建,培育新动能。”关成华指出,苏州、无锡创新人才排名全国第54、55位,排名大大滞后于总指数,应充分发挥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提升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作为苏北代表的城市徐州在本次评价报告中排名第40位,2018年,徐州被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徐州市科技局局长梁伟介绍,徐州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做好增量带动和存量提升两篇文章。

  梁伟认为,徐州区位优势显著,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但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譬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能力弱,部分企业研发机构硬件设施不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较低,科技资源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

  “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创新低梯次地区应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转化创新能力,提升对上海、南京、苏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成果承载力,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基地,谋求区域协同创新。”针对《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关成华指出,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一定非得瞄准战略前沿技术、产业,苏中苏北城市应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创新要素,怎么加强公共服务能力,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来吸引人才,是苏中苏北城市优先考虑的问题。

  交汇点记者 张宣 王拓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