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起步就冲刺”,省委书记为苏北农房改善“再发令”
2020/03/20 10:13  我苏网  

  

  我苏网讯 阳春三月,广袤的江苏大地生机无限,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开得烂漫。此时的江苏不仅已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并且在院确诊病例实现“清零”。一些被疫情中断的要紧事,是时候大力推进起来了。

  3月17日至19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盐城、连云港调研。考察、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改善是此行的重点之一。

  用“大事”、“要事”来形容这项工作并不为过。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苏北农村住房改善一直是这个经济大省着力抓、重点抓的事。近几年,不论是在省委全会、省委常委会会议这样一些重要会议上,还是在该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计划、民生实事中,这个关键词都会频频出现。娄勤俭围绕这个题目开展的调研,已不知有多少次;也可以说,只要到苏北调研,他都会关注这个事。

  这是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也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中必须补上的短板。更深层次来看,苏北农房改善是件抓纲带目的事,它改变的不仅是农村居住形态,还带来城乡关系的重构,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城乡布局形态的变革。

  这一次和每一次一样,娄勤俭下沉到最基层。三天跑两个设区市,和农村住房改善相关的点,娄勤俭去了六个。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验证决策和措施是否切合百姓所思所盼,也为下一步发展认真谋划。

  这次调研中,娄勤俭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怀,用心用情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拿出“起步就冲刺”的状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抓好各项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目标。

  

  苏北农村住房改善首先是为了让农民有好房子。娄勤俭曾多次告诫全省各级干部,苏北地区农村群众住房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再不重视,等到中西部地区通过扶贫搬迁等措施实现脱贫后,苏北就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

  

  现在这件事推进得怎么样?在建湖县恒济镇恒东村,娄勤俭随机走进几个农户了解情况。

  68岁的村民袁文龙告诉娄勤俭,村里住房集中改造后,他们老两口和村里其他181户人家一起,搬进了新型农村社区,住进了楼上楼下共106平米的两层新房。现在的新家不仅周围环境优美,家里各种设施也像城市里一样“现代化”了。

  娄勤俭一边参观老袁一楼的房间,一边询问房子花了多少钱,住得满不满意。老袁高兴地说,连装修一起花了20来万,现在家里居住条件好多了,实在是太满意了!朴实的老袁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他领着娄勤俭走到二楼,亲热地拍着省委书记的肩膀,一个劲地邀请:“上楼看看!”

  村民袁明全是五保户,根据政策,在农村住房改造中,他没花一分钱,住进了窗明几净的两室套。他对娄勤俭说,自己过去住的是“空斗房”,从没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所谓的“空斗房”,就是为了节省砖头垒起的空心墙砖房,已留存在苏北贫困群众记忆中。袁明全感激对娄勤俭说:“是政府为我托住了底!”

  

  一句话道出的是农民群众的心声,折射的是苏北农村实实在在的变化。据权威部门的数字统计显示:

  在新一轮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启动以前,苏北五市共有农房668.34万宗,其中1980年以前建设的农房48.66万宗,1981—2000年建设的平房320.68万宗。总的来看,两组数据加起来,苏北地区的农民住房一半以上建于2000年前,农民群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十分迫切!

  笔者曾多次就农房改造到苏北各地采访,当时就看到、听到了不少农户的居住情况:一方面很多房子是危房,这些房屋泥土做墙、纱布做窗,残损破旧、不御风雨;另一方面,居住的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飞,污水四处流,旱厕随处有;与此同时,有新房无新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配套跟不上,这些都是当时苏北不少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江苏理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全国前列,理应在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8月31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拉开了新一轮农房改善的大幕。

  2018年9月4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改善这一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工程进行专题部署,确定“任务书”、制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

  2019年7月23日、10月28日,江苏分别在南京、宿迁两次召开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现场推进会,总结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2020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还要完成苏北10万户农民住房条件改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苏北五市以及各级部门的通力协作、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袁文龙”和“袁明全”,正从以前的“空斗房”搬进了“现代屋”。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苏北五市新建项目817个。这一年,苏北五市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安置项目建设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入镇购房”等方式,年度实际完成改善任务10万户,农村百姓陆续乔迁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房,这其中,更是有9691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如期完成。

  而今年开年以来,即使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地农房改造依然没有丝毫“怠慢”和“松劲”。各地积极协调各种要素,推动项目的复工。截至3月16日,苏北五市上年结转及今年年初开工的347个农房改善项目已复工311个,春节后新开工51个,复(开)工率达到91%。

  

  农民有了好房子,农村还要有好样子。

  

  盐盐都区大冈镇佳富村,因纪念烈士丁佳富而得名,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这个村将历史、人文、产业等要素结合起来,以老村部为依托,改建成佳富红色纪念馆,弘扬红色文化,参观人数超万人。

  走在这个新型农村社区,会看见整齐的农房村舍极富设计感,充满苏北农村的地方特色。屋面上普遍使用了光伏瓦,不仅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农房改造,也融入了农民的生活。经测算,农房屋面30平米的光伏瓦,每天可发电15度,农民自家用5度,剩余的10度输入国家电网,一年纯收益能有2200元。这不由让人感叹这个苏北农村实实在在的“绿色生活”。

  在村民丁晓良的家,娄勤俭和他拉家常。老丁激动地说:“我现在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娄勤俭笑着说:“你这里可比城里还要好啊!”

  

  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恩覃村则是另一番美丽景色。这个新型农村社区由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主要为两层联排型住宅,多联组合,滨河环绿,生态宜居。规划由群众讨论,住宅设计由群众选择,建设过程中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村里还配套建设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卫生室、超市、公园绿地等等,实现了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生活智能化。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江苏破题农房改善,系统推进的创新举措。笔者了解到,江苏在苏北农村住房改善中有许多独特的做法:

  围绕“钱”,省级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加大土地增减挂钩节余和耕地占补平衡交易指标安排,督促各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资金动态平衡;

  围绕“地”,出台土地利用保障政策,推进“三块地”既宅基地改革,引导各地积极盘活空闲和低效用地,确保用地保障到位;

  围绕“人”,优先促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入镇,优先改善四类重点对象和“小散远”、改善意愿强烈村庄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

  围绕“建”,全省确定三年完成30万户的改善任务,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服务指导意见,严格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同时,指导各地同步提升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

  如果说省一级主要是主抓“政策指导”,那么细化到各个县市,那便是“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大家“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千方百计推动项目的落地:

  比如“科学规划,保留乡村特色”上:宿迁便组建市级规划设计顾问团队,成立“12810”专家智库,既“1个深度合作单位、2名设计大师、8名市级第三方巡查专家、10名规划审核专家”的团队对每一个农房改善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让各种设计既符合农民需求,又留住了乡愁。

  比如“保障公共配套,让乡村宜居宜业”上:盐城市制定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十有”标准;宿迁市则规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家门口就业”载体;连云港市则打造一批特色现代农业项目,带动村民就业。

  比如“尊重意愿,让农户舍得搬、愿意搬”上:宿迁市组织镇村干部携带“一份问卷、一本政策汇编、一套户型图、一份改善意愿协议、一份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协议”上门,做到讲清楚“安置政策、补助标准、安置户型”;淮安则由统计部门牵头、规划部门配合开展摸底调查,让农房项目真正“看见”农户心声。

  比如“创新举措,有效筹措资金”上,淮安市与省农发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年融资200亿元;徐州市通过市级财政安排每户5000元、县级财政安排每户10000元,用于支持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宿迁市发行专项债11亿元,落实农房改善项目贷款65亿元。

  这次调研中,娄勤俭再次强调,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坚定不移按照“四化”同步的理念推进这项工作,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更加注重统筹乡村加工业、旅游业发展和老龄化加速的特点,完善规划,提升功能,为乡村持久繁荣打牢基础。

  

  农房改造了,农村变样了,还要让农业找到好路子,才能让农民“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这也正是娄勤俭提到的“为乡村持久繁荣打牢基础”。

  这次调研中,苏北几地的做法各有特色、各显神通。

  建湖县恒济镇恒东村将农房改善与土地集中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发展高效设施渔业、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不仅保证了群众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吸纳了本村100多名劳动力就业。

  盐都区大冈镇佳富村利用黄沙特殊土质,发展特色桃果产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村里还发展“互联网+”经济,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响水县九丰现代农业园建设了连栋高标准大棚、3万平米智能观光温室和蔬菜冷链配送、农民培训中心等项目。走在园内,犹如置身“花果城堡”,瓜果飘香,各种全新奇特的茄果类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主要销往上海、苏南等大中城市。

  灌南县李集镇新民村发展万亩“稻渔果”混合种养重点产业,以及稻米加工、电商物流、农业观光辅助产业。

  农房改善带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来自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材料显示,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推动下,全省的农业生产正呈现出不少让人惊喜、振奋的新变化,更孕育着现代农业发展与变革的巨大潜力:

  

  “规模经营”更集中。不少地方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耕地集中流转到大户、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而为建设连片型规模绿色优质粮油示范基地、绿色高质高效蔬菜园艺基地和现代化生态养殖基地等产业大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结构”更优化。很多地方大力发展优势富民产业,从农业的品种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流通延伸、产品品牌打造等发力,进一步壮大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和“一村一品”。数据显示,全省积极推进苏北农民住房改善产业配套,建成产业发展项目610个,吸纳就业人数4.6万人。

  “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更壮大。为了让就近就业的村民有活可干,很多村集体还积极兴办加工企业、组织创办服务型企业,不断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24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91家。

  此外,随着农房改善带来农业农村发展资源的相对集中,一系列产业基础配套也不断完善。走在不少农村,我们能可观可感到,那里的道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产品加工、烘干、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正越来越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苏北农房改善,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一个农民能否过上心心念念的好日子;往大了讲,更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起步就冲刺”、“发令就奔跑”,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就在不久的明天。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高彦 李俊彦 荔枝编辑/墨白 黄磊 设计/陈奇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