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重大突破!宁镇扬兄弟同心打造“金三角”
2020/07/06 09:53  新华报业网  

  7月4日,宁镇扬三市党政一把手聚首南京,签署五大协议,在创新大走廊、轨道交通建设、长江大保护、大数据通用等领域实质性推动三地一体化,这是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理念自2002年提出以来,三地融合突破力度最大的一次。

  宁镇扬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探索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之一。当前正是各地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三地签约势必对宁镇扬一体化全面提速、走在前列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就在签约前3天,7月1日,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由中科院院士段进领衔编制的《南京紫东地区概念性设计》。在这份规划中,南京明确把紫东确立为南京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带,宁镇扬同城化核心区。

  是西融、北延,还是东进、南拓,哪里才是南京都市圈的突破点?南京上述行动释放的信号指向明确:以都市圈为载体推动省域一体化,正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说,南京东进,优先牵手镇扬,力推一体化,是富有战略眼光的强“圈”选择。

  G312协作发展,替代中心虹吸

  宁镇扬三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万,去年GDP合计2.4万亿元,人均GDP超2万美元。从空间区位看,宁镇扬三地可以说是左邻右舍。三座城市的市中心,新街口、大市口、文昌阁,相互间道路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空间距离不超过70公里。

  宁镇扬唇齿相依,融合发展已成定势。就在6月30日,南京大学与扬州市政府签订协议,扬州实力最强的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将由双方共建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南京优势资源向都市圈小伙伴辐射势头有增无减。

  4日当天,宁镇扬三市党政一把手签署协议,所有协议充分吸纳各方反馈意见,三方共商共议,并按程序开展合法性审查,基本达成一致。这五份文件是:《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南京江北地区至仪征轨道交通研究合作协议》《宁扬城际共建补充协议》《宁镇扬信用城市联盟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和《南京市与镇江市跨界水体水质提升合作协议》。

  三市多项协作中,打造约50公里长的G312产业创新走廊被置顶。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提出,要以这条走廊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突破口,以产业链强链补链为主抓手,推动南京8条重点产业链与镇江、扬州深度对接,形成要素流通、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错位发展格局。

  “G312产业创新走廊”,在产业、创新和改革三个维度肩负重任,将要扮演多个重要角色:“长三角沪宁产业创新带重要引擎”“南京都市圈制度创新综改试验区”“宁镇扬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宁镇对这条发展带列出5方面10项任务,包括规划战略协同、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等。这一走廊,将构建“一心、双带”的空间格局。“一心”,即以紫东地区仙林科教城—麒麟科技城为主、镇江高校园区为辅,全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带”,是指沿江产业转型发展带、临山创业创新发展带。

  在近期公布的2019年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榜单上,宁镇扬分列第6、第55和第44位,其中南京的引力指数53.2,扬州、镇江的这个指数分别是8.1和6.3。显然,作为都市圈带头大哥,南京人才集聚能力远超两个小伙伴,而且有足够实力与众多国内城市争锋。

  G312产业创新走廊的实施,与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的设想一致。他认为南京作为科创中心,有科技创新成果但受土地等限制,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足够空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创中心外围有足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空间。在他看来,比起中心城市虹吸周边的发展模式,这种科创走廊的协作方式更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宁镇城际轨道交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江北仪征轨交协议”是联合开展前期研究型合作协议,内容强调方向性和指导性;而“宁扬城际共建补充协议”作为2017年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细化,线位走向、投资分摊、项目运作模式及公司组建等实质性内容得到明确。

  宁扬城际起于南京仙林大学城,止于扬州火车站,全长约59公里,项目采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的运作模式,两市共同出资组建宁扬城际项目公司负责项目运作。

  “宁镇扬信用合作协议”推动三地以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为新载体,逐步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三地将共同完成信用信息跨区域共享、信用报告互认共用、共同实施诚信激励、共同实施失信惩戒、联合开展信用监管、共同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等12条任务。

  在生态领域,宁镇扬三市将以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为发力点,更好运用科技手段保护长江宁镇扬段生态,把长江大保护要求落到实处。

  考核“算总账”,力推同城化

  宁镇扬是位于沪宁城市带的西端,是长三角西翼的重要节点区域,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门户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宁镇扬这次大动作引发外界关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教授认为,在现行立法未能就政府间的联合提供有效机制的情况下,政府协议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有利于实现横向政府间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并最终走向法治化。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王兴平,也注意到此次三地签约。他对“签约”这种区域治理模式本身表示肯定。他说,同级政府间以“签约”的方式,确定事关各方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区域治理模式。

  王兴平指出,一体化大潮下的长三角,高铁网络建设带来区域关系重组契机,城市间、地区间正在加快形成新的协同发展板块、走廊、联盟等,正在冲击着宁镇扬借助长江下游跨江门户区位和地位形成的传统优势。宁镇扬板块急需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次三地签约达成共识,能克服宁镇扬分散发展造成的冲突与矛盾,更好形成合力,有利于构建强有力的江苏“省会经济圈”,并以“加强版省会区域”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在大长三角中心地区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复合型、联合型增长极,引领长三角腹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杨涛认为,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在交通领域取得的突破,将有力促进形成宁镇扬中心区域“半小时通勤快速交通圈”。

  他表示,在建设宁镇扬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下,“十四五”期间,三地还要花大力气面对交通短板,如北沿江高铁、宁镇宁扬同城化通勤性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三市机场、港口建设运营仍以各自独立发展为主,集疏运体系上缺乏互联互通,机制上缺乏互动协同,利益上存在相互竞争。

  早在2014年,江苏省政府发布《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这是江苏颁布实施的第一个以“同城化”为目标取向的区域性规划,规划明确以加快对接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跨界发展区域为突破口,共建宁镇扬大都市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章寿荣认为,制约都市圈发展的问题有多方面,包括交通不够连通、产业同质竞争、市场分割,以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担机制不健全,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来推动一体化发展。

  宁镇扬都市圈一体化,关键是还是要提升南京的首位度,加快江北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南京在资源、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三地合力打造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在章寿荣看来,必须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地区本位思维。他建议,在政绩考核体制下,将都市圈整体作为考核单位,将都市圈内各城市进行“利益绑定”“算总账”,而不对都市圈内部独立行政区域进行单独考核,通过制度设计来促进区域间自发或自主地进行产业分工。

  如果改变行政考核的指挥棒尚待时日,那么加快建设统一市场,尤其是智力资源的统一市场则有更强的操作性。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建议,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程度,共建宁镇扬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一批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基地,探索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统一技术市场,共同建立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探索在现有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上促进密切交流合作的路径。构建房产及自然资源等统一的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和管理平台,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标准等。

  你情我愿,打造“金三角”

  这次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明确,将加快宁扬两条城际地铁规划建设,受到两地市民极大关注。虽然有南京市民提出,为什么不把资源全部用于多建市内地铁,加密过江通道?但更多人对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表示赞同。他们认为,宁扬创造条件共享资源,是双赢之举。

  去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产业链、供应链频频出现“远水”难解“近渴”的问题,就近加强区域内产业协作配套受到重视。疫情在对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催生新的发展机会,广东、山东、浙江等地上半年纷纷出台规划,推进都市圈发展。

  就在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0)》,指出全球主要都市圈推出的新规划中,“可持续”被提及次数最多,成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对都市圈来说,“你情我愿”才能“可持续”。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4日宁镇扬党政联席会上,张敬华表示,只要三市在思想上真诚合作,在行动上务实推进,敢想敢干、善作善成,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就一定能推动宁镇扬一体化不断取得新成果,为三市人民群众带来越来越多新福祉。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说, 扬州将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中定位和谋划发展,助力南京提高首位度,与南京、镇江一道把宁镇扬这个“宁三角”打造成更加坚固的“铁三角”、更高质量的“金三角”、更具创新特色的“智三角”,共同把宁镇扬打造成长三角乃至全国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将坚定不移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坚定不移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坚定不移融入区域互联互通大格局,坚定不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镇江将始终把宁镇扬一体化作为对接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切入口,作为镇江高质量发展最现实的机遇。

  今年中央提出建立以国内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体系,更加凸显区域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分析,我国不断削减与国际间的贸易与要素流通门槛,但对削减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的要素流通、资源配置门槛却不够重视,“行政区经济”现象长期存在。

  他认为,这次疫情将深刻改变全球生产链、供应链的组织,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许多生产链、供应链组织“近域化”,城市要在地理尺度可控、时间可控、体制可控的范围内,组织相对完整的生产链与供应链。一个独立的城市无法有效达成此目标,而都市圈就成为生产链、供应链组织的基本单元。

  具体到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张京祥认为过去10年,随着交通网络、信息经济等迅猛发展,长三角发展重心显著东移,尤其是环杭州湾地区快速提升,以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西翼地区面临边缘化挑战;同时,合肥都市圈快速崛起,对南京形成巨大的压制效应。因此,加强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加强南京都市圈发展,是宁镇扬合作共赢的需求,可谓荣辱与共。

  在国家战略版图中,南京都市圈是连接东西、协同南北的战略性都市圈,这也是南京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重要支撑。相比于国内许多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尤其是宁镇扬深度一体化亟待推进。这次三市签订一揽子协议,意义重大。

  张京祥建议宁镇扬借鉴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模式,成立日常工作专班,形成“一体化”推进的联合机制。各地政府追求“辖区属地利益最大化”,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最大障碍。要创造条件,让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在推动一体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京城市东瞰 张健/摄

  放眼全国,深圳和成都这两座城市发展势头良好,又各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它们的城市发展策略都是“东进”。南京向东,作为宁镇扬一体化先行区的紫东地区,将在山水之间建设科创走廊和公园城市。

  张京祥说,紫东地区规划要跳出南京行政版图,把宁镇扬交接区域纳入“大紫东地区”,创造性地实施联合规划、联合监管、联合实施甚至联合投资建设,探索建立新机制。三市可联合成立日常办事机构“大紫东地区执委会”,实现一体化的社保、医保、环保、工商税务、人才政策等制度。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曾经的山水阻隔,都将换作快速通达的畅快。宁镇扬一体化,正快马加鞭可期可待!

  撰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芳 孙巡

  值班主编 孙巡

  编辑 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