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共享机遇 贡献长板共创奇迹
2020/08/27 07:18  新华报业网  

  上海陆家嘴,这几天,金融中心的热度正因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加速升温。

  回溯至十多年前,马云从杭州到访上海,着手推动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扎根成长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当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网购只能在电脑上操作,谁也不知道“支付宝”是什么。如今即将在上交所敲钟的新兴科技金融巨头,从扎根发芽,到长成影响千家万户的“参天大树”,默默支撑其发展的,始终是“一体化”和“高质量”的肥沃土壤。

  多年来,上海与苏浙皖一同贡献各自长板,推动要素畅通流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三省一市攒指成拳,凝聚合力,一同为企业家创造更好的开放式舞台,为市场主体打造更高质量的发展环境,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贡献更大的力量。

  共享机遇

  阿里巴巴在上海布局科技金融之初,恰逢国务院“19号文”发布,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加速实施之时。

  2020年,上海正向着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目标进行冲刺。一路走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放眼全球、服务全国,始终依托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坚实根基,并持续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牵引动力。

  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一向处于核心地位。今年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权威排名中,上海已超过新加坡,首次跻身全球四强。距离金字塔塔尖越近,辐射的能力便越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每上一层楼,首先赋能的,即是长三角地区。

  多年来,数不清的长三角企业来到上海布局,又或是利用遍布长三角的网络与金融中心形成无形连接。用企业家们朴素的话来说,“到上海来发展,最重要的事就是‘找钱’。”以刚刚开市一年多的科创板为例,至今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长三角力量已近半壁江山。

  连续十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硬实力持续提升。依托上海的城市功能、长三角腹地的产业优势,国际航运中心早已超越“港口”的传统意义,进而成为配置全球资源、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今年年底,上海‘一环十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将基本建成,届时,长三角地区的集装箱将通过航道网络直抵芦潮港等内河集装箱港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将再上一个台阶。”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速实施,借进博会之机,长三角更凝心聚力。“上海冲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进博会是巨大机遇。三省一市共同服务于进博会、受益于进博会,长三角地区有望在全球化新格局下,整体提升能级与定位。”国际贸易领域专家表示。

  上海一直是全球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窗口。如今,越来越多的观察者不光看上海自身发展,更将目光聚焦于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经济学家指出,近年来,上海服务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城市核心功能与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随之增强。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化逆流的双重考验,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与活力不减,二季度以来反弹势头突出,进一步成为全国经济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创新引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三角曾出现“星期日工程师”热潮,成为当时上海技术能力辐射长三角的一张闪亮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要素资源总是借市场之力,在经济活跃、产业密集的长三角快速流动,产出巨大发展动能。上海作为人才集聚、高校院所密布的高地,长期以来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引擎”。

  今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同样来到形成基本框架的冲刺年。此时,类似“星期日工程师”的现象,正在全方位、全领域出现;只不过,创新资源在长三角的流动,早已跨过时间、空间阻碍,从“星期日”,变为7天、24小时的不间断连接。当年的工程师只能“单兵作战”,靠纸、笔、口传授技术,如今,上海和三省一起稳步推进长三角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上海光源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成为长三角科创一盘棋的重要枢纽节点。

  同时,上海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实验室,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研究院等创新机构和平台相继挂牌,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策源式创新的有力支持。

  科创中心建设启动五年来,上海一手抓策源,一手抓应用,在创新的两头同时发力。聚焦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上海在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同时推动新型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加速落地、延伸,形成创新闭环。

  今年6月,总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商飞“借道”G60科创走廊,将“蓝天梦”带到长三角9城市成百上千家相关企业面前。“产业链起来了,企业也就起来了。”一家为大飞机供应零部件的长三角民营企业经营者兴奋地说。据统计,目前G60科创走廊9城市中已有14家企业列入商飞合格供应商、3家企业列入商飞潜在供应商、近千家企业纳入G60储备库,其中124家企业作为首批重点培养对象。

  看得见的科学设施、产业项目之外,无形的制度供给,也在为上海和长三角之间强化创新协同效应。近日,创新药研发领域传来好消息——国家药品审评和医疗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将落户上海张江科学城。“两个中心设立后,部分药品和器械审评可以在上海就地审评。”上海科创办负责人介绍,这将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快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步伐。

  发展源泉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国产的Model3轿车从这里运出,零部件从周边运进。特斯拉工厂周边,已集聚了一批上下游企业,硬件研发、软件开发测试,都在附近完成。把地图缩放一下,一辆新能源汽车,大多数零配件出自长三角。疫情重创全球汽车业,特斯拉上海工厂却早在2月10日复工,4月10日于上海发布国产新版本车型,受到市场追捧。这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缩影,过去一年间,这块投资热土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吸引国内外投资超2700亿元。

  有人感慨,临港原本是长三角版图中最靠东的一个偏僻角落,30年前是一片滨海荒滩,现在换了天地,成了高新产业集聚地、天下英才向往之地。在上海另一端的青浦区,也是上海人传统印象中的偏僻角落,如今也是热力四射。

  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分属沪苏浙的两区一县,成了“一家人”;华为研发中心、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落地,有好风景的地方萌发新经济。昨日举行的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高科技企业、规划设计公司、金融机构、高端智库、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负责人坐在一起,成立“开发者联盟”,破圈谋划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模式——这里成了创造新奇迹、最能展现新奇迹的地方。

  去年12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有两章分别针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其中的关键词便是“改革”。改革集成、机制探索、制度创新,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溢出效应、联动效应、协同效应,放大对长三角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换句话说,坚持改革开放,才让两个“偏僻角落”跨越了空间,在东西两个扇面、内外两个维度的联动格局中,成为牵动整个长三角的热土。

  改革、开放、创新,这是深植于长三角发展基因中的发展动力源。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到浦东开发开放,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上海起步……改革还在继续,行政壁垒不断被打破,兼具公平和效率的市场机制不断被完善,更多人敢于创新创业。今年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评估体系下,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表现已接近世界前沿水平,领先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一体化的相互赋能中,改革创新的示范效应被进一步放大。接下来,上海自贸区在加快改革试验的同时,还要推动长三角各自贸区的联动发展,特别是要高标准建设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和改革系统集成,率先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

  解放日报记者 徐蒙 孔令君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