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医卫 > 正文
致敬中国医师 | 行走的十二小时,他们用心守护住患者的信赖
2020/08/19 20:33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他们不是超人,却一次次创造生命奇迹;他们身披洁净的白袍,冲锋在与死神较量的生死一线。他们是“逆行者”,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名字——中国医师。

  “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今天,我们共同迎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这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之后,国家设立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近三位中国医者的日常,向他们致敬。

  8月19日早晨七点,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丁红像往常一样,换好白大褂匆匆踏进急诊中心大门,墙壁上多出一面横幅吸引了她的目光:原来今天“过节”。

  每日忙碌的工作已经让她淡忘了时间的概念。“其实,戴上听诊器的每一天都是医师节。”在丁红眼中,这面横幅更像是一份鲜艳的日历,在这面墙壁背后渡过的那些“艰难”日子添上无声的注解,也更加坚定了这份职业的责任。

  突如而来的新冠疫情让过渡病房的工作成为这半年的工作重点。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丁红就要出门,因为她要赶在7点钟对自己所在的病区进行巡视。8点之后,丁红和过渡病房的医生护士会换上密不透风的隔离衣在这里交班。

  这里的医生护士每天都要接收转出数十位各个科室的急危重症患者,他们不但是挡在核酸阴性结果出来的第一道防线,而且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经常汗湿全身。

  自从被调到急诊科以后,丁红感到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与时间赛跑:“急诊的太阳永远是新的,有些患者病情过重或者极其复杂,有时候家属把医生当神仙一样要求,必须立即手到病除;另一方面,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决策,需要征求患者和家属的同意,治疗时间经常会在犹豫中被耽误掉。”

  小江(化名)是科里最令丁红操心的病人之一。她患有脑出血,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呈昏迷状态。目前还联系不上家属,从治疗抢救到聘请护工,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医院承担。医院有困难,但是本着救死扶伤的大义,医院在尽力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小江的病情已有好转,现在已经偶尔可以说出“丁主任好”。

  即使医生这份职业所背负的责任重如千钧,从医依然是丁红永不后悔的决定。

  “那时候还在上小学,我就想着以后要做医生,不让爷爷奶奶生病。高考的时候报志愿,从第一志愿开始报的都是医学院校。”可那时在她的心里,她早已对医生无比憧憬。随着年岁和资历的增长,她依然坚守在挚爱的岗位上。

  “丁医生整天都不离开医院,夜里一个电话说来就来。上周她自己带病还坚持来医院为别人看病。像这样的好医生,真的让我们很感动。”急诊中心的保洁阿姨讲道,她时常能够看到丁红穿梭在各个科室的身影,而像丁红这么尽责的医护人员在医院是普遍现象。

  值班室的墙上悬挂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送给丁红的锦旗,而她本人却不把这些成就和荣誉挂在嘴边。丁红认为每一种职业想要做好,都是不容易的。而医生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手中紧握着病人的生命,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要把病人交付给我们的信任,牢牢守护住。”

  计时器显示在下午五点半,到了丁红交班的时刻。但她每天会一直待到晚间八点多钟,才放心离开。对于所有像她这样的医护人员而言,医师节与以往每一个工作日或许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在聆听心跳、抗击病魔的一天。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全国人民能携手,早日把疫情这道坎给迈过去。”丁红如是说。

  策划:任松筠 田梅

  统筹:唐澄 王子杰

  文案:周晓雨

  视频:邓宇轩 周晓雨

  包装:陶蓉 邓宇轩

  通讯员:章琛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