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新世纪新时代诗歌,如何“以最大宽度献身时代”?诗歌界专家在宁探讨
2019/12/10 17:20  新华报业网  

  诗人艾青曾说,诗人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众的悲欢、憎爱和愿望当中”。而这也是新时代诗歌肩负的使命。12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期刊主编、诗人、评论家齐聚南京,参加由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承办的“新世纪新时代诗歌”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他们共同关切的话题是:立足新时代,当代诗歌应当如何生长?

  

  诗歌与时代从来紧密纠缠

  从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到白居易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至新文化运动力避陈词滥调、主张“言之有物”的新诗精神,诗歌与社会、时代从来紧密纠缠。

  “新时代需要诗歌。”《诗刊》主编李少君说,“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文化的作用尤为凸显。想想历史上的盛唐,如果没有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没有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今天的我们又怎能一窥盛唐气象?文学(包括诗歌)是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这些概念如果不能被文学、被诗歌表达出来,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刻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

  

  另一方面,当代诗歌注定无法脱离它所置身的新时代,“躲进小楼成一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这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诗歌是一种以凝练、富于韵律的文体,对客观世界、浩瀚宇宙和社会生活进行的心象化了的表达。这也是实现诗歌交流功能的前提:当我们把诗歌变为出版物或是通过网络传播时,我们实际上是要找到它的回声,渴望收获读者的反馈,否则可以不必写诗;而要打动读者、引发共情,我们的创作就必须要书写‘我们’,关心远方的‘他们’,而不是流于小我的无病呻吟。”

  

  在吉狄马加看来,当代诗人们迫切需要思考的话题正是:“作家个体的生命经验,如何更好地和公共话语、人民关切对接起来,让诗歌找到更大的话语空间?正如诗人穆旦,他最好的作品恰恰是那些在民族存亡一线迸发出的歌哭,是‘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中流露出的同胞之爱。”

  放眼世界文学史同样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军认为,俄罗斯诗人普希的伟大固然在于其流露笔端的对生活的挚爱和激情,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用诗做盾剑来战斗的英雄,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替生活在沙皇奴役下的人们争取做人的尊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真谛,这是真正伟大的诗人的品质。”

  中国诗歌进入新时代任重道远

  然而,中国诗歌进入新时代任重道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的观点不乏尖锐:“当今活跃在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似乎很多,但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著名’一词已经很难通向哪一部真正被大众熟悉和喜爱的代表作,‘著名诗人’们并没能在读者心中确立清晰的辨识度。”

  

  何平认为症结在于,今天的诗歌已经丧失了对公共事件的参与,人们关切的社会话题很难在诗歌中找到回应。对此,李少君十分赞同:“现在的许多诗人,一方面片面地强调自我的主体性,表达范围非常狭小,另一方面一味沉浸于修辞的游戏。事实上,诗人个人的主体性一定是和民族的主体性,甚至和人类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那些玩味小情小调的诗歌又怎能谈上有价值、意义和分量呢?”

  在《中国诗歌》主编谢克强看来,思考能力的匮乏同样是当代诗歌的弊疾。他至今记得,自己1963年读到贺敬之《雷锋之歌》时的震撼:“人怎样才能生?路应该怎样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呵?什么是青春的生命?什么是有始有终的英雄的晚年呵?什么是无愧无悔的一生?这其中蕴含的对人生价值的叩问,是今天的诗歌尤其缺乏的,它们往往表面的呈现太多,深层的审视太少。”

  

  美国诗人史蒂文斯曾说,一首理想的诗歌“应该钻石般地总结了我们”,这说明,诗歌是一门关乎生命的凝练文体。吉狄马加认为,当微软小冰也能写出看起来不错的诗歌,重申写作的生命立场和思想、语言、感受的原创性就变得十分必要。在近作《而我们……》中,他呼吁诗人警惕沦为“机器人”:诗人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每一句都是生命呼吸的搏动/更不是通过程序伪造的情感……在这个复制、借鉴变得简单快捷的时代,吉狄马加还提示诗人要忠于自己的语言,时时问自己:我的句子是否只是把前人的语言改头换面?

  把笔和人民的血脉接通在一起

  因此,当代诗歌要想无愧于它的时代,仍需行稳致远。河南大学教授耿占春认为,当代诗人的首要任务是重新认识诗人的使命:诗人是代言者,代替人民感受和表达世界的复杂、丰富和悲欢;诗人是以诗意的思索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柔性力量。

  为“我们”立言,并不意味着否定“我”,相反地,“我”构成了穿透社会生活、把握时代精神的主体性力量。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晓渡认为,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里,诗人面对的是从来没有被前人作品表现过的题材,这对创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需要诗人以敏锐的诗心、以强大的“胃”来消化、来把握新鲜经验:“所谓的公共事件、集体经验并不是现成的东西,它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被认知,但诗人只能用诗的方法去认知。这种认知肯定和别的认知方式不一样。”

  彭惊宇提出了“真深热异”的诗歌标准:“真”是真诚、真心;“深”是思想之深、情感之深;“热”就是要有热血、有力量;“异”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他坦言,自己在新疆这片占据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上生活、写作,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为当代诗坛注入新的活力因子。《绿风》副主编彭惊宇认为,诗人应对笔下的文字保持“吝啬”:“要像把你的笔接到手腕的血管上那么吝啬,而不是接到下水道里那样随便。”

  《上海诗人》副主编孙思以一首新近创作的《吴仁宝,一个建造农民天堂的名字》,试着对“新时代诗歌”的命题做出回应。她说,当她在华西村吴仁宝故居看到某广东公司由于钦佩吴仁宝,主动免费制作的吴仁宝塑像时,她一下子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这样一位改变了几万华西人生活的改革先锋,他的生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勇于去书写这样的主题,才算是和人民的情感、血脉接通在了一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