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南京栖霞做活“新”文章
2020/07/31 20:40  新华报业网  

  7月,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部总经理严东很忙,“神秘嘉宾”轮番到访,带来了无数新思路、新机遇。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渠道拓展等工作一个接一个稳步推进。近日,交汇点记者在南京市栖霞区多家新型研发机构走访时发现,“忙”是这里的共同特点。近几个月来,栖霞区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南京“四新”行动计划,盘活创新资源,刺激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部总经理严东演示科创云屏。

  依靠“真功夫” 多项成果落地让声音看得见

  如果要给2020年上半年做一个总结,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副总经理詹喆可能会直接用一个字来概括:忙!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凭借“真功夫”,研究院各项工作依旧快速推进。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声音可见。”詹喆介绍,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是南京市首批签约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由南京大学、栖霞区人民政府、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卢明辉教授团队以及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签约组建。为了实现项目与市场的直接对接,研究院注册成立了“南京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市场化、专业化的企业运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技术服务。成立至今,研究院的多项成果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詹喆告诉记者,他们的燃气安全声学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在北京试点,城市道路鸣笛声学定位抓拍设备已经在部分城市安装。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应用,今年,研究院正在全力推进新一代“声谷”建设,通过打造国际声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吸引国际化的声学项目及人才团队,引进关联产业方向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生态链,最终形成的“一院+一园+两基金”模式。

  拿出创新技术融合对接数字经济,栖霞新型研发机构助力“新消费”。

  盯住“最后一公里” 让楼宇也能拥有智慧大脑

  “科创云屏网络”是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打造的科技创新服务终端,该项目以栖霞高新区为起点,已逐步在全市多个区县高校及园区试点应用。通过在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的楼宇入户大堂部署集智能化场景服务、交互式资讯推送、社交化网络传播为一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资讯发布,深度链接政产学研各级机构的科创云屏,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上的“最后一公里”,连点成面构建智能楼宇自助服务窗口以及科创资讯传播落地网络。

  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是由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市栖霞区金港国资共同发起,南邮通信与网络国家工程中心的核心团队和产业伙伴共同组建运营团队的独立法人企业,是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南京市重点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

  严东介绍,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安防、智慧家居、智慧办公等智慧楼宇解决方案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不过,要形成一整栋的智慧楼宇,仍面临技术方案对接、通信协议统一等一系列难题。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拿出一整套完善的解决方案,一一解决存在的难点。

  不仅仅是智慧楼宇,基于5G技术的发展,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培育、孵化科技创新企业,打造特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赋能“智能制造” 帮企业从容更换转型引擎

  在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集装箱自动拆装锁机器人”正在“接受”测试。这一机器人是集装箱港口自动化改造的一个秘密武器,它集智能视觉精确定位、多伺服定向运动控制技术于一身,通过与港口业务信息、流程再造结合,可以提升集装箱码头锁钮拆装效率60%左右,并提高港口运行效率与作业安全。

  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8月,由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多位教授牵头,依托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力量,与栖霞区政府、仙林大学城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通过开发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撑软件和应用系统,进行软硬件整合和多系统集成,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俊指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换引擎”,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制造企业战略核心。眼下,该研究院正在建设的工业互联智能生产可视化系统,利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精准定位产品和5G网络,将人员、物料、产品、工具、车辆等关键的流动生产要素同步至工业生产数据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实现效率提升、质量把控、生产安全、物流优化等功能,可以有力支持制造企业向“工业4.0”进化。

  高度关联产业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深度创新发展

  探究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忙碌”背后的原因,李俊的一席话似乎道出了秘密。他介绍,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成立后虽然规模不大,但运营模式很明确。一方面,研究院将南大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孵化企业,另一方面,研究院也引进产业生态相关的创新企业。在孵化与引进结合下,逐渐形成集群优势。

  南京市今年实施的“四新”行动计划更让李俊看到了研究院发展的好前景。他说:“我们的许多技术与‘四新’中的产业链高度关联,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力推动相关平台建设、技术开发和市场转化。”同样,詹喆也看到了新机遇:“‘四新’行动计划实施后,我们的产品有了更多机会进入市场。”

  据统计,目前栖霞区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54家,市级备案培育新型研发机构35家,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953家,聚集各类人才近1000人,申请专利1800余项,产品入选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示范推荐目录20余个,自主基金设立规模超10亿元。栖霞区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营为导向,加速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创新热点区域,使得一批科技成果出现,慢慢地,栖霞区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