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日本退休老人不远千里来南京种草莓,他要用余生帮助中国农民!
2020/08/27 22:39  交汇点新闻  

舍弃了退休后含饴弄孙的闲适生活,不远千里只身一人来到中国,64岁的日本人古川一宽已经在南京郊外开启了近8个月的“乡村生活”,试验推广日本的草莓种植技术,想借此帮助中国农民。来之前,他甚至做好了被扔石头的准备,但最后却收获了南京人满满的善意。

“冰花男孩”故事,让他毅然来中国助农

头发泛白、皮肤黝黑,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在距离南京市区50多公里外的江宁乡村,记者见到了穿着朴素的日本退休老人古川一宽,他从大老远就向记者挥手致意,望上去更像一个当地农民。

“大家好,我叫古川一宽,来自日本爱知县。”由于中文水平有限,古川至今无法顺畅地和当地人交流。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他是日本电装公司员工,2005年随公司在天津工作了6年,中国同事的友好让他印象深刻。以至于退休回到日本后,总想再回中国看看。2017年下半年,古川如愿回到天津学习中文半年,也就在那时候,他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头顶风霜上学的“冰花男孩”照,深受触动。

“我想起了自己已经成家立业的三个儿女,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我们都过得很幸福。”古川感慨,“但照片里的那个男孩过得却很辛苦,父母去大城市打工,不在他身边。”古川后来了解到,中国偏远山村还有不少这样的留守儿童。

何不把自家有几十年历史的草莓种植技术传授给中国农民?如果中国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乡种植这种高品质草莓,卖出好价钱,就不必再离乡背井,可以在家乡陪伴孩子成长。“还能活多久我不知道,但余生我可以用草莓技术帮助中国农民。”古川于是下定决心,到中国乡村做点事情。

为此,古川一宽找到了与他志趣相投的74岁日本老人川崎广人。后者在中国推广日本有机农业已近十年,如今扎根在河南小刘固,在网络上被亲切地称为“西红柿爷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跟随川崎学习有机堆肥和西红柿种植技术。机缘巧合,古川一宽在那里与来自南京从事服装行业的崔勇、王蓉夫妇相识。

一拍即合,带着草莓技术来到南京

2019年5月6日,早就听说川崎故事的崔勇、王蓉夫妇从700公里之外的南京赶到河南小刘固,终于见到了这个执着的日本老人。“第一次见到川崎,他正背着锄头从田间回来。”当时的情景一下子让崔勇感到很亲切,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年8月,夫妇俩跟着川崎广人去日本研学,几天时间跑了日本很多乡村和农业公司。日本的农业研学之旅让他们感触很深,“日本农民种水果一种几十年,专注于一个品种,代代相承,不断改进。”中国农业需要这样的精耕细作。

“日本农业完全采用有机技术,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环境负责,对子孙负责。”崔勇渐渐明白川崎广人在中国执着推广有机农业的缘由。回国后夫妇俩决定出资帮助川崎广人,“不是为了投资或挣钱,就是认可川崎的做法和精神。”他们先是拿出了20万人民币用于修缮小刘固破损已久的大棚,随后干脆张罗将古川一宽接到南京推广日本草莓种植技术。

刚开始,崔勇几乎把南京周围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所、产业园、种植场都跑了个遍,希望有地方能接收古川,把他安顿下来。

“都很欢迎这个项目。”但当崔勇再深入解释,这种品类的草莓尚未在南京种植过,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时,大家都迟疑了,“最重要的是,对方要的是项目和产量,而古川更多是在做技术试验与推广。”一番思虑后,崔勇决定陪古川“自力更生”,自己花钱租大棚、出工资,让古川能在南京种上他自己想要的草莓。

说干就干。崔勇惊喜地发现家附近就有闲置大棚。总面积不到3000平方米的两个大棚,每年缴纳5万元租金即可。

接手之初大棚里面虽然杂草丛生,混乱不堪,但这难不倒作为动手能力极强的日本产业工人古川,他利用收集来的废旧铁管,切割、打磨、焊接,在大棚里打理出一排排整齐的种植架。

古川按照日本的方法进行培育,育苗盆铺满了铁架,结果年初从山东买的草莓种子存活率不足三成。苦恼的古川后来发现原来中国的水碱性较强,PH值在8左右,而日本的水则在5.5左右,他尝试利用柠檬酸勾兑让PH值降了下来。

中国的草莓育苗时一般直接种在地里,而在日本会为了防止病菌传染,选择把每一株草莓分开种在育苗盆里,“因为让草莓生病的菌都在土壤里,这样可以减少草莓感染的概率”。草莓苗渐渐发芽,长出了翠绿的叶子,古川稍感宽慰,但他知道后面还要不断调整种植方法,不仅要频繁浇灌还要及时发现虫害,他深知在中国种草莓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感受南京人满满善意!这是命运的安排

由于疫情,古川在人生地不熟的南京已经待了近8个月,屈指可数的进城机会,他执着地去了一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里的文字和照片他一张张看,逐字逐句读,足足待了两个半小时,最后因为到了关闭时间他才离开。

来南京之前,古川认定这会是一个让他无法放松的地方。战后出生的他从小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因为教科书里很少提及日本侵华战争内容,所以他是在图书馆里查找借阅时,才从书本上了解到南京大屠杀对这座城市与百姓的伤害。

“痛心!选择扭过脸不去看很简单。”古川说,但终究要正视那段历史,“我想要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想要看清楚照片上的各个角落。”

在来南京之前,古川甚至做好了被扔石头的准备。“但是来了以后没想到大家都向我伸出了援手。”不管是崔勇夫妇,还是服装厂里的员工,宿舍旁边的小卖部老板,亦或是请他吃日本料理的南京纪录片团队,古川感受到了南京人满满的善意。

每年7月,古川都会回乡祭拜母亲,因为疫情,今年只能作罢,但他说能感觉到母亲对他做这件事的认可,“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安心在这里研究种植技术。”眼前这个外人看来有些孤独的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不出意外,今年12月古川种植的草莓就可以品尝了。而就在上个月,大棚里由日本西红柿种子培育而成的“川崎爷爷有机西红柿”,已经率先在南京结出硕果。

崔勇、王蓉夫妇年初接纳古川的时候,也把长期跟随川崎广人学习农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莫海林一起邀请到了南京,让他专注种植有机西红柿。7月初,大棚里比乒乓球稍大一圈的有机西红柿已经挂满了枝头,清香扑鼻。一口咬下去,能吃出了小时候的久违味道。而美味的背后,是74岁的川崎向中国人民赎罪的一份愿望。

其实古川也是如此,他希望可以用日本草莓技术向中国人民赎罪,让中国农民致富,更希望以此增进两国间民众的互相理解。

“说实话,我不知道12月份的草莓会是什么口感,因为在南京的种植环境是全新的,所以用了很多新方法。”但只要不断总结,反复试验,古川有信心在中国的土地上取得成功,“只要花费更多时间,付出更多耐心,相信终究会有适合这里的草莓种植技术”。

古川也许没有意识到,不管草莓种植技术何时成功,他已经在中国的乡村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黄欢/文 陆威/拍摄、剪辑

标签:
责编:王高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