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记忆深处》南京上演:用无声的舞蹈,回望和铭记“南京记忆”
2020/12/13 23:12  新华报业网  

  12月13日晚,追溯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舞剧《记忆深处》登上江苏大剧院的舞台,在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与南京的观众一起回望和铭记那段历史。

  这是《记忆深处》第二次亮相国家公祭日,作为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原创舞剧,由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出品的《记忆深处》不以“美”为前提,而是以“真”为前提,全剧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角度切入,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始终,救护者(以拉贝和魏特琳为代表)、幸存者(以李秀英等人为原型)、日本兵(以东史郎等人为原型)等主要人物齐头并进,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最后共同指向一个真相。

  “我们在和平年代生长,但历史不能忘却,那是我们民族最苦难的记忆,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个题材必须要回到舞台上。”《记忆深处》编剧、导演佟睿睿说,创作这样的舞剧,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舞台上,作为叙述者的张纯如,一袭白衣白裙,自由地穿梭在整个事件当中。她旋转、跳跃、奔跑、倒地、挣扎、奋起,瘦小的身体爆发出巨大能量,将内心的感受激发出来,牵引出跟南京大屠杀事件相关的亲历者、见证者、揭露者那些埋藏在深处的记忆,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拯救上万人生命、写下《拉贝日记》的拉贝;

  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留女子难民达万人、写下《魏特琳日记》的魏特琳;

  怀孕期间对日军拼死反抗、身中37刀依然顽强存活下来的李秀英;

  曾经参与过南京大屠杀、最后深刻忏悔并写下《东史郎日记的》的东史郎......

  快速、猛烈近乎咆哮的滴滴答答打字声在剧场响起。舞台上,张纯如手指上下翻飞,她在愤怒和痛苦中记录下一切。她或许孤立无援、或许心力憔悴,但只要想起1937年南京的那个冬天,她又重新聚满了能量,不懈地探索,直至揭开历史的真相,将一幕幕丑恶罪行暴露于白日之下。“58年过去了,皱纹已经掩盖了刀痕。在我年轻的时候,我脸上的这些刀痕是明显而可怕的……”幸存者李秀英尽管已经离世,但她的控诉不会停止,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写下的这一对话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在现场反复回响。

  尽管这部作品并没有刻意渲染和煽情,而是非常克制、冷静地艺术再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但在极度震撼的90分钟里不少观众泪奔,现场不时响起抽泣声。剧中扮演张纯如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90后舞蹈演员唐诗逸,她的表演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演到高潮处多次汗水与泪水同时滴落,情绪与人物命运融为一体。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的同时,表达的情绪亦相当饱满锋利,直刺人心最深处。

  作为一部舞剧,《记忆深处》放弃了实景,只保留了一块极简的白色梯形顶悬挂在舞台上方。但就是这么一块简单的悬顶,经过简单的开合转换和影像投射后,瞬间形成如在虎口的视角效果,给人一种吞噬感,也给观众更多的感受空间。

  “我们认为舞美的设计绝不能仅停留在视觉血腥的层面,那不仅直白并且肤浅,对于这个命题来说它显然不够准确。因此我们设置了有一点倾斜的白色,它有点像一本书,但又不是很具体,仿佛跟主角张纯如的写作有着某种关系。同时白色的主结构也便于影像附着,总之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肃穆的纪念碑式的视觉印象。”《记忆深处》的舞美灯光总设计任冬生说。

  除了舞台的极简外,《记忆深处》的舞蹈本身也摈弃了“装饰感”,不管是张纯如的独舞,还是三十万冤魂的群舞,都是采用了更有力量的现当代风格,做最直接的表达。无声的舞蹈,艺术地展现那些埋藏深处触及灵魂的记忆,将历史的真相呈现于舞台之上。在满目疮痍地狱般的日子里,依然有守望相助、舍身忘已、坚韧勇敢中的爱……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处都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的一滴晶莹的泪珠。记住黑暗,是为了看到光明。

  交汇点记者 陈洁

  郜炜磊/摄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