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资讯 > 正文
主打“文化养老”牌,新型养老社区受追捧
2019/09/06 14:37  新华报业网  

  65岁的丁雪梅,退休后的生活充实有趣,健康又活力,令人十分羡慕:一日三餐吃的是南农大教授亲自搭配的养生餐;白天上课、读书、游泳、与老姐妹们散步,安排得满当当;周末,还参加读书会、养生讲座、文艺汇演各种各样的活动……

  更让人羡慕的是她所居住的社区:管家随叫随到,晚上三次查房,房间里定期保洁,还有专业的医生指导用药。社区的小花园是一样古典唯美的姑苏园林,社区的共享空间设施完善,书屋、KTV、理发店、老年大学一应俱全,生活中的一切需求都可在这里解决。

  

  

  其实,今年8月份以前,丁雪梅的生活可不是这样的。子女在外地,她和老伴每天大把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实在有些无聊、更有些无趣。

  今年8月,她住进了城东马群街的银城君颐东方“活力公寓”,一个64平方的单室套,幸福多彩的生活才真正开始。

  丁阿姨还特意写了一首散文诗,赞美自己现在的夕阳人生:“这里是长者们的天堂,唯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夕阳人生的一切美好和乐趣。在这里,像家一样的这里,比家更舒适的这里……在这里,所有的长者们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相互守望的家人。每一张胜过儿孙般亲热的笑脸,让长者们在这里日日享受到天伦之类!……”

  她在末尾这样写道:“在这里,史上空前绝后的独一代父母们自强自立,不给儿女添乱,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美好生活。”

  这句话道出了这一代老人的心里话。他们是奉献的一代,为了建设祖国,付出了青春年华。他们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只生一个娃。现在,他们老了,子女们却处在事业和家庭最忙碌的阶段。不忍给孩子添麻烦,他们的老年生活只能依靠自己。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精神与情感层面的需求愈发凸显。如今,不少老年人已认识到,晚年生活不能完全被动地依靠儿女,老年人也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只有两者都拥有,生活品质才能提高。

  

  这一代老人,大都还身体康健、精力旺盛,生活上不需要别人照顾。但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却常常被忽视。一颗颗热情活力的“银发童心”何处安放?

  与传统的养老院不同,新一代的“养老社区”,在保障好老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将服务延伸,倡导“文化养老”的理念。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就是南京率先尝试这种理念的养老社区。

  

  8月31日,记者参加了该社区的第三次“文岚读书会”。著名电台主持人文岚,是这家养老社区的志愿者。她利用空闲时间,带着这里的老人读诗、读书、探讨文化养生。她还会招募一些社会志愿者,来这里一起与老人们以诗歌对话。

  一位羞涩的小女孩,在妈妈的鼓励下,鼓起勇气上台大声朗读诗歌,童真稚嫩的声音让老人们绽放笑容。文岚的工作伙伴杭凯,也来到现场带领老人们学习“正念养生”,引导大家呼吸吐纳,体验养生六字诀,调理身体的自然运行节奏。

  

  

  

  这只是该社区诸多文化活动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老人,将白天的时间都花在二楼2000平米的社区共享空间里。

  共享空间的大厅一角,是与金陵图书馆共建的耆贤书院,书院里的书籍定期更换,供老人们阅读。书院里有松软舒适的桌椅,十几位老人正在这里聚精会神地阅读。

  共享空间里最多的是各类教室:钢琴教室里摆着十几台钢琴,书画教室里摆放的古典的案几,手工教室布置的很温馨,美食教室里是齐全的厨房设备……最气派的是声乐教室,阶梯式的发光地台上整齐地摆放着谱架。一位学习声乐的老人说,我一站在这里,就想唱歌!

  

  除了教室外,还有小型电影院,KTV练歌房,棋牌室,甚至还有一个设备完备的录音棚!

  君颐东方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了一位程奶奶的故事:“这个奶奶今年76岁,老伴过世的早,女儿定居国外。奶奶原本是一位很内向的人,住进来以后,认识了不少好朋友。他们结伴去上书法课、烘焙课。在声乐课上,程奶奶一展歌喉,找到了年轻时唱歌的感觉。现在她的生活丰富多彩,也比原来开朗了很多。”

  

  精神富足,生活充实,这才是最好的养老方式。君颐东方虽然今年9月12日才正式开园,但试营业期间已有不少老人慕名前来入住。可见,主打“文化养老”的新型社区,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

  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得到照料,才能获得有尊严和有品位的生活。如何花钱少,学得专业,就近就便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当前,急需在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普遍建设文化养老平台。据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统计,江苏老年人已达1800多万,目前的200所老年大学招收10万学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

  瞄准服务短板,江苏很多养老机构和居家服务机构率先创办民办老年大学,开设“家门口”的老年艺术学校。但目前最缺师资、场地和资源的还是广大社区工薪阶层的老年人。业内人士呼吁,应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来弥补当前养老精神产品市场开发的不足。

  交汇点记者 刘霞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