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通 > 要闻 > 正文
百村调研行 | 如皋新港村:庄稼地里开出“富民花”
2020/05/06 10:24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4月26日,交汇点记者驱车沿新204国道一路往北,行至如皋市磨头镇新港村境内,车辆增多,距离目的地华夏花卉市场不到1公里,车速愈发放缓,直至排起长龙。摇下车窗,悠悠芳香袭来,沁人心脾。

  “庄稼地不种庄稼,种啥!庄稼人不种庄稼,干啥!”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了一辈子地的新港人一度认为土地和庄稼就是他们的命。这个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村落,何以不到10年便摘掉“贫困帽”,成为“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答案或许就藏在“花香”深处。

  “一熟稻一熟麦,种到胡子白”

  春风拂绿,新港复苏。走进华夏花卉市场,只见南来北往的脚步络绎不绝,路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厢式小货车,上货下货、询价砍价,市场内外好不热闹。

  “要不是受疫情影响,往年这个时候,路都没法走,挤都挤不进。”经营户钱宝林来自浙江绍兴,是华夏花卉市场首批入驻的“花老板”,几辆外地牌照的小货车停在老钱的花棚门口,工人们熟练地搬运、装车。“500盆四季茶花,马上发往泰兴,还有几车山东、福建订的货等着装,忙不过来。”

  华夏花卉市场是江苏省内大型花卉苗木集散地,每天吸引万千脚步来此赏花、购花。“这叫一抹香,用手抹两下,满袖留香,放在室内还能驱蚊虫,夏天快到了,实用得很。”天那园艺“花老板”谢国萍热情地向一批外地顾客推荐。“这家市场规模大、品种多、价格实惠,我买了好多。”苏州游客董秋菡买的君子兰、绣球、栀子花等盆栽植物塞满了车后备厢。

  外地人赶趟似得往村里涌——搁10年前,这样的场景,新港人谁能想到。“一熟稻,一熟麦,种到胡子白。”当地这句老话一定程度道出了新港村曾经的模样。

  新港村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全村被四条河道环绕,交通较为闭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只见人往村外走,哪有人往村里来?”谈及过去,70岁高龄的胡广梅颇为感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啦,留下年纪大的在家种地。”

  新港过去穷,穷在交通闭塞,但比交通更闭塞的是村民的“脑袋”。2008年,新204国道穿村而过,有人提议发展花木产业,大部分村民直摇头,“种花种草不比种地,技术含量高得多,还得懂经营,就我们这帮农民咋整。”2010年,新港村党总支书记鞠久富一上任,便提出流转土地发展规模设施农业,“但村民大多思想守旧,攥着土地不松手。”多少次,鞠久富蹲坐在田埂上,望着地里年迈、伛偻的背影发呆,心中无比焦急,“新港村不能就这样‘老’下去!”

  打通致富“路”,栽下“富民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不易。“必须有人带头‘吃螃蟹’。”鞠久富暗下决心。他率先在村里流转土地,租用250亩地种植有机稻米、450亩开展稻鸭共育,短短一年便“大获丰收”。

  “土地流转有租金,地里打工还有额外的工钱,吃着‘双饷’,何乐不为。”土地流转、规模农业,让村民尝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甜头,大伙儿摩拳擦掌都想大干一场,“鞠书记,你说怎么办,我们都跟你干!”

  脑袋里的“路”通了,脚底下的路也得通。

  “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出了门不是砂石路,就是泥泞的田埂。”据16组村民胡少平回忆,十年前,从东庄到西庄,直线距离仅一里多地,但弯弯绕绕得走上二十多分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要多难走有多难走。”

  在磨头镇政府帮助下,新港村建起5条水泥路直通新204国道,村主要干道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几年前,全村拆除坝头坝埂15座,打通断头路,新建桥梁5座。曾经闭塞的村落逐渐敞开“门户”。

  望着新204国道疾驰而过的车流,鞠久富心生感想:要是能将车流引进村里来,咱新港村就不怕“活”不了!传统农业引不来人流、车流,新港村得发展附加值更高、更吸引眼球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如皋被誉为‘花木盆景之乡’,有现成经验可循。”新港村锁定花卉苗木产业。鞠久富到顾庄等花木产业胜地取经,三番五次“跑出去”招商引资。磨头镇党委书记戴峰介绍,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帮助下,新港村成功引进华夏花卉、皇达蝴蝶兰、李唐花卉等多个高端现代农业项目。

  好项目引来了,还得留住。华夏花卉公司介绍董事长傅金标介绍,公司2012年签约落户新港,当地只用半个月就将土地流转到位,排水沟、道路、水、电等相关配套也在短时间内配齐,贴心的服务、优厚的政策,为企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港湾”。如今,经五期建设,市场占地面积拓展至1475亩,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粮田变花田,翻出“新花样”

  新港村6000多亩耕地中,近三千亩被撒下“花种子”。蓬勃发展的花卉苗木产业引来众多商户企业涌入。就连曾经走出去的新港人也被“花香”吸引,回乡发展。

  听说老家花卉苗木产业“长势喜人”,在无锡工作的梅蕊冬坐不住了。梅蕊冬大学学的园艺专业,毕业后进入无锡某花木企业工作。“家乡这么好的舞台,何不回去找找机会。”2010年,梅蕊冬毅然辞去年薪10万元的工作,回到新港村流转土地26亩,创办鸿轩育苗场,专攻盆花凤梨种植,一举填补凤梨组培育苗国内市场空白。如今,他的育苗场年产凤梨10万盆,收入超过120万元。

  “我这把岁数,种地已经很吃力了。”交汇点记者见到胡广梅时,她正舒适地坐在宽敞的苗木基地大棚里,将一根根鲜嫩的薄荷苗插进花盆,“过去种田是力气活,现在干活更像在‘绣花’。”胡奶奶笑称自己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比种地轻松,每天工资八九十元,一年能攒下两万元。

  离开田间地头,农民走上“工作岗位”。目前,仅华夏花卉市场就入驻全国各地花卉经销商1000多家,带动周边农户2800户,苗木基地、专业合作社、劳动合作社等同步兴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截至去年底,新港村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全部实现脱贫,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提升至两万多元。

  夜幕降临,华夏花卉市场人流虽已散去,灯火却没有熄灭。“耐阴性较好的植物,比如绿萝、白掌、红掌等,好打理、好养活,适合家里种……”阁雅园艺老板杨洪军对着手机屏幕卖力吆喝。一到晚上,市场商户们纷纷打开网络直播为自己“带货”。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悄然点亮了新港的“夜经济”。4月,阁雅园艺网上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倍。目前,整个市场月均网上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

  “庄稼地不光种庄稼!”新港村村民脸上乐开了花。十年间,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在庄稼地里不断翻出“新花样”。一朵朵“富民花”越开越艳,新港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交汇点记者 贲 腾 通讯员 朱登峰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