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论见 | 年轻人纷纷逃离银行?不必放大成长期“职场焦虑”
2020/11/06 19:16  新华报业网  

  “我一直以为银行是把我当行长接班人来培养的,领导带我进柜台的时候我以为只是走个过场,没成想我一进去,身后的大铁门锁上了。给了我一个行服,一个编号,每天就过着在封闭空间里被摄像头环绕的生活……”第三季《脱口秀大会》中崭露头角的新秀house,辛辣吐槽了自己曾经的银行柜员经历,爆笑之余引发不少共鸣。

  在银行工作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在微博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种模样。一边是笔试难、门槛高,银行越来越难进,收到offer的都是985、211的应届研究生;一边是在“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超话里,已有1.9万个帖子,9760万阅读。人们互称“狱友”,探讨何时“出狱”。有人发表离别感言,更多的人还在为去留纠结。“逃离银行的年轻人”,成为众多媒体热议话题。

  “年轻人”+“逃离”,双箭齐发,准确击中了社会痛点。从诸多“血泪控诉”来看银行业的生存图鉴,的确是岗位门槛水涨船高、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现状和预期的差距更是越拉越大。传统垄断地位面临互联网公司的巨大冲击,当生活被996、KPI填满,而工作又陷于低质量运转、高强度竞争的困局中,更高阶的价值满足感变得遥不可及,对自身的否定、对奋斗的质疑、对未来的迷茫,导致年轻人的负面情绪如野草一般疯长。“内卷”一词席卷万物,“小镇做题家”“打工人”“社畜”等的无奈自嘲,无不是这种负面情绪的外在流露。

  可细想一下,今天我们能否再用“逃离”一词来形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诸如压力较大、薪酬不均、工作内容枯燥和晋升空间缩小等问题,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放眼望去,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谁不是在一边吐槽,一边坚持?而社交媒体的发达,又前所未有地放大了人们的欲望、焦灼与不安。客观来说,时至今日,银行依然是人们眼中普遍意义上的“好归宿”,工作稳定体面、薪资待遇可观、社会地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某教育机构提供的数据,银行总体报录比常年维持在13:1左右,且逐年升高。毕业生们用脚投票的结果,显然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在千军万马中成功挤上独木桥的年轻人萌生退意,与其说是一种“逃离”,倒不如说是他们为寻找新的可能性而主动迈出的一步。要知道,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和底气。

  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选择,实在无须过度解读。人生何处无“内卷”?如若因此陷入一种自怨自弃的负面循环,则无异于一种自己和自己的“内卷”。无论是对职业的定位,还是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需要看到,这个时代年轻人背负的压力很大,更要看到,较之于以前,年轻人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因此,社会在反思如何给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机会增量时,年轻人亦应思考,如何突破陈旧的价值判断标准,如何克服不切实际的价值目标预期,如何摒弃人云亦云的标签化思维,在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陈立民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