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以“公仆意识”破解群众“办不成的事”
2021/11/24 06:51  新华日报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难事专办”方式破解群众“办不成的事”。有这样的窗口“兜底”,群众办事心里有了底。然而,普通窗口办不成的事,为何在“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能办成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学党史、办实事,就要首先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当好人民公仆,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各地开设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因为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把“群众的事”真正放在了心上,办成了不少过去“办不了”“很难办”“不给办”的事,受到群众欢迎。如果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有人管了,每个办事服务窗口自然就都能成为“办成事”的窗口。

  上千年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当官做老爷的高高在上,自命“为民父母”,用家长制的包办来“为民做主”,老百姓只能匍匐在社会的底层,做他们的“子民”。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人民公仆”的概念,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其后又写入宪法,成为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和法定义务。从此,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党员干部成为人民的“公仆”。“人民公仆”由人民挑选,为人民办事,接受人民监督。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下这番话,既道出了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也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追求。经过长征,党中央率领红军来到陕北,人们就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与国统区官员的官僚做派截然不同,“甘为民仆耻为官”“只见公仆不见官”成为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清正廉洁作风的生动写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我们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使延安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才有了“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才有了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抚今追昔,那些为民担当、解民疾苦的优秀共产党员总是让人感佩于心。人们纪念周恩来,难忘他勤政为民、鞠躬尽瘁,“位尊难移公仆心”;缅怀焦裕禄,感念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致敬黄文秀,动情于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与之相反,今天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没搞清楚“权力是谁给的”这个根本问题,没能树立“权为民所用”的基本观念,有的对群众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批评监督;有的干事创业不是为了群众的生活改善和提高,只看是否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有的解决群众的问题搞形式、装样子,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种种表现与公仆意识背道而驰,令群众十分反感。归根到底,还是权力观扭曲,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封建“官本位”思想作祟,没有摆正自己和群众的位置关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空前的力度进行党风、政风整顿,驰而不息同“四风”问题作斗争,告诫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对党员干部来说,永葆“人民公仆”本色,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永远不负人民的拥护和期待。孙敏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