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乡村“大喇叭”何以能够“退休返聘”
2019/06/20 21:50  新华报业网  胡波  

  最近从一次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初的党员冬训,徐州市在泉山区作试点,把久违的“大喇叭”请回了乡村,没想到收到了奇效,党员和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让原本成为“盲点”和“难点”的农村一下子成了该市党员冬训“亮点”。

  无独有偶。去年10月,上海市闵行区恢复“大喇叭”广播,成为传播政策、团结村民的有效手段。今年1月14日,以河北石家庄为首个样本落地点的“新农村大喇叭工程”也正在全国迅速普及。“大喇叭”像牵牛花一样再度“爬上大树杈”,让民风民俗有了“熟悉的味道”,更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网络铺天盖地、APP大行其道,干什么都讲究个“互联网+”的现代社会,为啥“大喇叭”却能够“退休返聘”,实现“下岗再就业”,甚至成为“网红明星”呢?

  新农村的社会现实让大喇叭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农村地区,由于大批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加上年轻党员发展较少,导致了严重的党员老龄化。对这些留守老党员的冬训,网络、微信、APP几乎全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反倒是村队的“大喇叭”让老人们听得入耳入心。于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大喇叭”再度“出山”,成为了农村党员冬训的大平台、学习的大课堂。

  大喇叭的“退休返聘”,让一些棘手的老大难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表面上看,这是“土办法”在局部地区跑赢了“高科技”,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基层工作如何落到实处的作风问题。2016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稳。”不管是做好农村党员冬训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要有落实落细的作风,只有深入田间地头,鞋上有了泥土,才能真正了解到农民的需求,才知道怎样把工作做到每家每户。有的部门工作满足于登报纸、上电视,一味地只在形式上搞创新,发个红头文件,推个“两微一端”便以为万事大吉,至于是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却很少过问,根本没有顾及到边远乡村的实际情况。如同开了朵美丽的花,却结不出果实,或者结出来的是歪瓜裂枣,人们不仅会埋怨果实没结好,还会责怪花是华而不实的“谎花”。种庄稼如此,其他工作也是一样。

  毋庸讳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习惯了“往上看”,上面怎么布置就怎么干,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迈不开腿,走不出门,连思维也只会在条条框框里兜圈子,给老百姓的感觉是“官不大,僚不小”。“大喇叭”的“退休返聘”告诉我们,要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家每户,把“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基层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实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面对复杂的基层新情况、新实际,不能仅凭经验,更不能盲信教条,而要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利益掣肘。只有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才能看清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干出一番新成绩。

  交汇点记者 胡波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