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要论 > 正文
姿正腔媛“语”中秋 :文化自信,让中秋月更“圆”
2019/09/13 16:24  新华报业网  

  继“八字八画贺新春”“萌娃读诗寄清明”“祈福高考过端午”之后,观潮(微信号:jdgc369)再次推出节日版:姿正腔媛语中秋。在中秋小长假期间,“姿正腔媛工作室”将选择三篇与中秋节相关的散文,与大家分享。今天,节选的是老舍的《四世同堂》。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老舍《四世同堂》

  

  观潮君语

  自信让我们的中秋月更“圆”

  袁媛

  中秋节是什么?小时候,中秋节是口中月饼的满溢甜香;长大后,中秋节是爸妈眼中的盈盈笑脸。吃饼赏月,阖家团聚,这是亿万中国人的“中秋惯例”,它用强烈的仪式感,构成我们不可磨灭的中秋情怀。中秋节更是中国人的文化共鸣,是传统中国人对月亮最集中的情感表达。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闲愁,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哲思,是月下赏桂的情致,是嫦娥玉兔的遐想。中秋节是一条文化纽带,把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中秋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存续着中国人对家的重视、对亲人的珍惜、对团圆的执着。中秋文化是一种情感认同。只要抬头看见月亮,人们就会联想到家乡、联系到浪漫,就会不自觉地思考人生、感悟美好。中秋节的底色不仅存在于仪式之中,更刻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秋的“容颜”在变化,中国人的心却始终如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永远都有数不清的交汇点等待我们去发现。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向往,要求我们做好这项发掘工作,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今社会,用今天的发展成果激发传统文化的新活力、新魅力。古人过中秋,为我们留下流传千古的名句诗篇和生动有趣的民俗传统,今天我们过中秋,又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呢?民族精神,文化为魂,过好今天的中秋节,就要在文化涵养上多下功夫。

  今天,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参与度极大提升,文化工作不再是古时“文人墨客”的专属,但普遍化不能变成“普通化”,不能让独有的文化味道让步于商业思维。其实,商业与文化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互为补充。要让以中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就应从文化自信着手,提升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提升全社会创造性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秋节”进了课本,中小学课本提升了传统诗文的比例,孩子们得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和兴趣;“中秋节”进了影院,以中华神话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一次又一次大获成功,传统文化对资本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中秋节”成为生活方式,民俗博物馆、曲艺馆等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在不断提升。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主会场设置在了江苏淮安大运河文化公园,中秋文化与运河文化的碰撞,将为群众带来一场美妙的文化盛宴。

  赏月,品秋,这是中国人不变的文化基因。社会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阻碍,当传统文化成为时尚,这样的社会氛围必将让中秋节的味道越过越醇。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