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网络述年】向新而行,“互联网+”春节焕发别样活力
2020/01/23 13:00  淮安新闻网  

  山海虽远、阖家欢聚,又到春节团圆时。春节绵延着悠久的文化根脉,如果从汉武帝时期颁行《太初历》开始算起,在正月初一欢欢喜喜过大年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年”已经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广大中华儿女也在探索为“年味”插上“互联网+”翅膀,借助网络来共同庆祝这一中国传统佳节。

  当中国年与互联网亲密邂逅,传统佳节顿时迸发出别样的蓬勃生机。“年味儿”因互联网更加生动、活泼、精彩,互联网也因传统佳节更加文明、理性、有序。春节与网络,原本似乎没有关联的词汇,一经融合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焕发出盎然的活力。比如,五湖四海的年货搭上了电商、走心的新年帖传遍朋友圈、还有“咻咻咻”的互联网红包……不得不说,网络给传统的中国年增添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互联网+”中国年,“年味儿”更加香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人们记忆里,“过年”就是过得“年味儿”,这味儿就蕴藏在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中,不仅是火红的桃符,还有丰盛的年夜饭、惊喜的压岁钱。现在随着网络不断普及,用“互联网+”表达新年祝福也越来越成为潮流。城墙挂春联、舞龙舞狮等传统风俗习惯,通过网络平台的直播迅速汇聚了大量人气。微信朋友圈里、抖音直播平台上,实时发布“过年”的点点滴滴,腌腊肉、包饺子、蒸包子……这些都让年味儿更加香醇。

  “互联网+”中国年,“年味儿”更加丰富。“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作为传统节日中一个巨大的“IP”,中国年有着深远信息源以及丰富的信息元,极具网络开发赋能的价值。从腊月初八至大年十五,包括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搭乘互联网平台的东风,这些传统活动也传播的更加深刻、更加广泛。通过H5手机游戏开展网络拜年、扫一扫集五福等网络产品,不仅增强了春节习俗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还能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并切身感受到流淌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脉搏,汇聚起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

  “互联网+”中国年,“年味儿”更加浓郁。“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可以说,除了春节再没有其他节日,能够具有如此强烈的文化链接力,以浩浩荡荡的返乡浪潮,链接起城市与乡村、高楼大厦与炊烟袅袅。大年三十年夜饭,这是真正意义上只属于家人的日子,游子不辞辛苦地返乡回家,那一口热腾腾就是最浓的“年味儿”。好在有了互联网,即便是山海阻隔的亲人们也有了消解乡愁的通道,我们看到世界再大,也大不过视频那头的一盘饺子,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家的概念、国之情怀,汇聚起筑梦中国强劲“E动力”。

  满满的年味儿,扮靓幸福的中国年。文化的血脉,因为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符号,因而能源远流长、蓬勃兴旺。网络的发展赋予了传统节日别样的打开方式,以一种富集参与性、互动性与共创性的方式让中国年等传统佳节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精神、中国气度和中国自信。(周明)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