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 | 创新不止,搭建更多“跨越之桥”
2020/07/02 21:18  新华报业网  

  浩浩长江又添飞虹。7月1日,随着沪苏通铁路的开通,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为千米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同步开通运营。与12年前通车的苏通大桥相比,它所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更多,技术含量更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由世界桥梁大国向世界桥梁强国的跨越。

  连接与拓展,是一座桥梁的使命。桥梁建设的规模和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技进步。举个例子,建设苏通大桥时,南北两个主塔的每一根群桩都必须现场灌注,对长江黄金水道通航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的方式,把施工对长江航运和环境影响减到最小。在后者开工的2014年当年,便完成了南北两个主塔基础的相关制备与安装,这是“群桩时代”不可想象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在建设中形成了65项专利、创造了14项新工法,实现了五个“世界首创”。与其对交通格局、区域发展等意义一样,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所展现的创新突破与创新精神,也值得品味和珍视。

  创新必然是思想的解放、科学的遵循。建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时,在哪里选址,跨度是多少,桥型如何设计……无不讲究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无不经过精确计算、综合考量。为实现主拱和拱肋的精准对接,建设方大胆引入人工智能施工理念,自主研发设计智能控制系统,鏖战近一个月,最终轴心偏差仅为2毫米。可见,创新不是盲目蛮干,不遵循客观规律、不认真调查研究,或者专业知识不精、一味急于求成,都是不行的。创新的杠杆要想撬起出人意料的奇迹,就得把“时代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创造性”和“科学性”加以融通,善于想象、敢于突破,积极探索、稳扎稳打。

  创新还意味着攻坚克难,在独创独有上奋力拼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崭露头角。无数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中,建设人员通过两年的努力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生产出了直径7毫米的“最硬”钢丝,每根斜拉索最大索力达1000吨,足以吊起600多辆小汽车!这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情,也需要“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信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果没有迎难而上的决心,没有分秒必争的拼劲,就不可能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技术上,拿出更多我们自己的“最硬”钢丝。

  创新不止,跨越不息。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课题,有太多“天堑”需要跨越。它是疫情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积弊与痼疾,也可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跨越这些形形色色的“天堑”,希望在创新,路径在创新。像建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那样,解放思想、尊重科学,矢志不渝、作风顽强,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创新的实践,我们定能搭建更多的“跨越之桥”,抵达更宽广的远方。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