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 | 民生工程为何总是“欠一锹”
2021/09/10 22:14  新华报业网  

  新华社记者日前跟随国务院督查组在贵州某村暗访时发现,该村水龙头长期闲置成“摆设”,抽查10余户村民家,没有一户水龙头能正常使用,但和干部们碰头后,抽查到的村民家水龙头均有出水。不少村民反映:“平时一滴水没有,领导来了水才来。”

  民生工程为啥“领导来了水才来”?当地干部的解释是,供水工程虽然完成,但水源问题没解决,靠泉水供应,只能“轮流供水”。不管这种解释是否属实,民生工程“领导来了水才来”都揭开了这样一种现象:民生工程屡屡“欠一锹”,总是在“最后一米”掉链子,甚至变成“烂尾工程”“摆设”。比如,为解决农村污水直排入河问题,有的地方铺设了排污管网,但在施工方案中却未考虑连接到户,导致部分污水主管网铺而不用;有的地方大力推进厕改工程,但是厕所改造后却因为未能解决冬天温度过低“冻管”以及自来水配套等问题,厕改工程止步于“最后一米”;有的地方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但是,因为选书用书没有考虑区域、地方产业特点等差别,未能及时更新书籍,造成农家书屋建而不用,等等。

  民生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一项民生工程做得好,能为群众雪中送炭、纾难解困,能得到百姓的真心点赞和拥护;相反,本来用于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倒在了“最后一关”、丢在了“最后一米”,变成了“花架子”工程、烂尾工程和形象工程,轻则浪费钱财、辜负百姓期待,重则影响部门形象、伤害干群关系,让“民心工程”沦为“伤心工程”。

  民生工程为何屡屡“欠一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的恐怕还是有的干部未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显绩”而轻“潜绩”,习惯于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喜欢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工程。对这种现象,应该严厉批评,严肃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除此之外,民生工程掉在“最后一米”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个别地方对民生工程的考核“指挥棒”不够科学,在设置考评指标时“重数量、进度而轻实效”,导致个别干部“顺着杆子爬”,只管“做了”而不问“效果”。再如,有些地方好不容易争取到项目资金,但由于规划不合理、方案欠科学,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民生工程实施一段时间后,主体工程完成,有关配套却无力推进,只搞了“毛坯”,结果“欠一锹”,用不起来。又如,系统推进不够,有些地方厕所也建了,自来水也有了,但是,水压却不够,水管维修能力跟不上,坏了无力维修,有的农村供电的电压不稳,经常停电,农村电网的维修人才不到位,这些因素造成一些本来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建好了却无法用。

  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对民生工程掉在“最后一米”,必须深入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民生工程“欠一锹”是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作风不真不细不实造成的,那就应该严肃问责,以儆效尤。如果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那就应该找准病灶,分析原因,开出药方,对症下药。只有从主客观深挖“民生工程”掉在“最后一米”的真正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整改,从根本上解决民生工程的“欠一锹”问题,“民生工程”才能真正成为百姓叫好的“民心工程”。

  (韩宗峰)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