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宿迁 > 要闻 > 正文
泗洪低收入户:“扶贫政策好,让我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2020/03/17 15:10  交汇点新闻  徐明泽  

  交汇点讯 3月16日一早,伴随着“哞哞哞”的牛叫声,泗洪县龙集镇龙南居委会村民王迪维开始忙碌起来。拌饲料,喂草料,不到半小时,近200斤的饲料就投喂到位。

  “一天两次饲料、两次打扫可不能偷懒。”王迪维说,“牛养好了,我们家的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好!”

  今年53岁的王迪维,原本是一名建筑工人。2015年,在外地打工时因意外事故导致肋骨和脚严重骨折,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无法再外出务工。家中有一儿一女均在读书,夫妻俩靠打零工年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家庭陷入困境。

  “日子不能这么糊着过。”王迪维说,自己还很小的时候,父辈们养过牛,当时收入挺可观,于是自己也想尝试走养牛挣钱的路子。

  2015年7月,王迪维利用家中积蓄,在当地买了3头小母牛,养殖近10个月,纯收入仅1万元,当年,王迪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

  收入不高,王迪维分析原因在于牛的品种没选好。2016年底,王迪维经人介绍,到辽宁省购买了4头夏洛莱牛,可由于养殖技术没跟上,当年就病死一头。但即便是这样,2017年,他靠养牛纯收入突破2.5万元,成功摘掉贫困帽。选对路子后,王迪维打算扩大规模。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钱、没技术、没种牛,一系列的难题让他似乎又陷入了困境。正当他为钱发愁时,龙集镇龙南居会计祖翔告诉他,针对建档立卡户国家有金融扶贫政策,可以申请5万元的小额贷款,这一消息让王迪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2018年,王迪维买进了16头牛。

  为了养好牛,王迪维到处拜师学艺,买了一些养牛方面的书籍,经常研究,还加了几个老兽医的微信,没事就和老兽医聊天,谈技术、解难题,不断摸索总结。

  “牛刚买来会水土不服,不能喂饲料,只能喂草,1个月以后再慢慢添加饲料,2个月以后就可以喂酒糟、玉米杆、稻草等,不仅节省成本,还能回收利用。”慢慢的,王迪维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牛经验,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4头到16头再到2019年的19头。

  “一头牛的纯利润最高能达到六千多元,一般饲养9个月就可以出售,可比种地挣钱呢!”王迪维说,再过十几天,牛舍里的23头牛就能出栏,预计纯利润将突破15万元。

  现在王迪维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在养牛上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渐渐的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致富能手,他也总是满怀感恩的说:“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才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一人富不算富。王迪维在壮大自身养牛事业的同时,不忘带领乡邻致富。在他的带动下,该镇10多个村民先后开始养牛,王迪维则义务当起了他们的技术员,从不收取一分钱的报酬。“我相信,只要大家脚踏实地养殖,总会过上好日子。”对于未来养牛事业,王迪维信心满满。

  通讯员 顾佩佩 杨颖 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