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宿迁 > 要闻 > 正文
“决胜脱贫攻坚•扶贫点上看变化”|摘掉“穷帽”,生活越过越红火
2020/04/23 10:34  交汇点新闻  徐明泽  

  交汇点讯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春暖融融,每晚七点左右,在沭阳县张圩乡老严荡新型社区广场上,村民们在歌声中跳着、说笑着。

  “听,这歌声多好听!唱出了我们大家的心声,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越过越红火。”49岁的建档立卡户李春林每晚必到,这两年,她家住上了147平方米的新房子,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和上高中的儿子有县扶贫教育助学金,村里还给她家申请了低保,安排她本人搞环卫,月收入500元,“是党委政府让我家过上了如此幸福美满的生活。”

  老严荡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位于我省六大脱贫攻坚片区之一、涟沭结合部片区,沭阳县的张圩乡、周集乡和钱集镇共三个乡镇属于这个片区,共25个行政村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1.8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19.6%;省定经济薄弱村15 个,占片区行政村总数的60%,两项占比均为全省重点片区最高。从2018年起,这个片区三个乡镇成了宿迁市委书记张爱军的挂钩包片联系点。两年来,张爱军多次深入调研、精心指导和精准施策,去年底片区3个乡镇1.8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1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8万元以上,村均达35.8万元。记者近日走进片区乡村,切身感受到了李春林们摘掉“穷帽”后生活的精彩嬗变。

  “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底线必须严守

  “孩子现在上学不用掏一分钱,减轻家里的不小负担!”钱集镇效佐村低收入户董来武感叹,他家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年可获得教育扶贫助学金4100元。

  在片区,所有低收入户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获得政府每人每年1200—5000元标准的资助。这是沭阳县“十三五”期间为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而专门出台的政策。“‘两不愁三保障’是民生底线,这是张书记每次来片区强调得最多的,我们据此出台了教育、医疗等扶贫资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说。

  在张圩医院,厚厚的本子上记录了该院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就诊费用的减免情况。75岁的张秀美今年1月16日患脑梗住院一周,共花费了1759.02元,政策补助和医院垫支去除后,自己只付了175元。医院副院长李安标告诉记者,医院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专门开辟了就医绿色通道,先诊疗后付费,确保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仅今年以来,就为187人次报销减免24.8万元。

  50多平方米带院子的房子,不只装修好了,而且水电、煤气、家具包括床等一应俱全。这是钱集镇西北组77岁的村民汤井玉现在的家,住进去他没花一分钱,每月还可以领到近600元的低保。

  在片区三个乡镇,仅四类群体,近两年就先后有1159户搬进新居,其中56户特困户住进了兜底安置的暖心房,其他1103户政府帮办理贴息贷款。

  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成果要让群众满意

  一踏上张圩乡这个抗战时期老淮海区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土地,昔日的“穷乡僻壤”,目及之处却是满眼的盎然生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随处可见。

  在张圩大道西侧、张圩大街南侧,一个全长1660米、占地约26亩的人民公园已初显雏形,从北向南依次为银杏园、柿子园、红色记忆、健身广场等。张圩乡党委书记邵东升介绍说,公园身底下原是一条黑臭水沟,去年6月张爱军书记调研时看到后,指导乡里通过公共空间治理,还绿于民、还公用设施于民。于是乡里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对黑臭水体回填土方5000立方米,今年“五一”前后,公园可正式对外开放。届时,村民们便多了个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好去处。

  涟沭结合部片区属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滞后,民生欠帐较多,也是目前宿迁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自挂钩包片后,无论如何忙,每隔一段时间,张书记就要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到片区去看看,听听老百姓的满意度。”市二级巡视员杨彩林说,为了掌握片区脱贫实情,张书记调研经常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直接从已脱贫农户的数据库中随机抽,然后导航过去,途中有时还会突然要求停车,到田间地头跟农民们聊聊。

  “对集中居住有没有什么意见?老房子拆迁后补了多少钱?搬进新房自己花了多少钱?……”说到张爱军去年1月底到他家时的情形,钱集镇槽坊新型社区刘权仍记忆犹新,“真没想到,市委书记会跑到我们家来问住得怎么样。”

  槽坊社区支部书记余国洋感慨道,“年把时间,我这个小书记已经见过市委书记4次了,真的感到发展的压力山大!”

  张圩医院三年前整个医院不到15人,只能接生小孩及治疗感冒之类的小病。现在医院楼6000多平方米,医护人员50多,内设内科、外科、检验科、影像科、急诊等科室,设计床位150张, CT、X胸透、生化镜、呼吸机等设备也都有了。正在看病的东营村村民吴同标说,“医院条件这么好,现在有啥病一般不用再往县城医院跑了。”

  片区“三纵三横”路网已成雏形,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均达到100%,污水管网铺设2万余米,学校改薄、乡村医院提档升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这几年,片区共编制实施了补短强弱项目268个,累计完成投入27.45亿元。

  看数字更重质量,长效脱贫关键在发展能力

  正在达之康苗木基地打药的钱集镇效佐村3组村民齐树霞,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上学的孩子,家中七八亩地全部流转了。“基地的活很轻松,就是除除草、浇浇水、打打药,每天六、七十元,有活干有钱挣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达之康是钱集镇效佐农业产业示范园中的一个项目,整个农业产业园规划占地约6000亩,目前已有10余个项目入驻,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余万元,日常可带动用工300余人,高峰期可吸纳周边务工人员6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户70余人,人均每天可增收60元以上。

  “家里收入是多少?村集体收入是多少?来源有哪些?”在钱集镇党委书记陆周的印象中,这些问题是张爱军每次进村入户调研时最爱问的,而且问后还会跟大家一起算增收帐,“脱贫攻坚不能只看数字,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而核心则是看发展能力强不强、收入增长稳不稳。”

  铆足一股劲,抓产业强支撑,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攒足后劲。周集乡党委书记朱立东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全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7个,投入扶贫资金3452万多元,农业扶贫产业园、光伏发电项目、苏太花木基地项目、东方明珠标准化厂房项目等均已完工,并投产生效,正常可带动300多低收入户就业,给经济薄弱村带来60多万元收入。

  如今,一个个产业、项目正在片区乡村茁壮成长,村民和村集体长效脱贫增收的路正越走越宽广。省定经济薄弱村周集乡史洼村村书记毛杰介绍说,去年村集体收入已近52万元,其中八成以上来自项目收入。“村集体有钱了,也就可以帮村民们谋发展了,今春村里拿出4万元,将全村所有水利灌溉渠疏通。”钱集镇2016年以来,仅低收入户扶贫项目分红就发放120多万元。

  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柏志勇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