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苏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该如何“突围”?
2019/06/18 19:43  新华报业网  王拓  

  交汇点讯 日前,2019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工作座谈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在内的10家高新园区发出《率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共同倡议》,踏上了对标世界一流的“征程”。

  目前,江苏拥有省级以上的高新区达48家,国家级高新区18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也是全国首个国家高新区在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面向新的发展形势,江苏的高新区发展该如何布局呢?

  

  高新区成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

  此次,科技部首次将一年一度的工作座谈会放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将为园区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做法,向更高质量迈进带来更多思想的启迪和合作发展的机会。

  江苏是经济大省,而擎大旗者,是江苏全省高新区。其以占4.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2014年,江苏获批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示范区。”省科技厅副厅长蒋洪说,目前,江苏各类高新区占到了3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37%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44%的高新技术企业和74.2%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成为了江苏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以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州为例,“苏州有4个国家级的高新区以及多个省级高新区。”苏州市副市长陆春云说,苏州55%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自于各类高新区,57%的高新技术的企业来自于高新区,“这为苏州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引领了产业发展,又集聚了各类创新资源。”

  “目前,江苏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淡化对GDP的考核,在2016年制订了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以科技创新的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开展综合评价。”蒋洪说,每年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报,省里设立了5亿元的高新区奖补资金,最高达3000多万元。

  一直以来,高新区扮演着聚焦创新资源的角色。蒋洪说,江苏支持高新区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加大对创新平台的力度,在高新区建设了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共建了一批机构。“高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培育特色战略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目前我们也形成了像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电网等10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对标世界一流,创新产业拉动力度迅猛

  2006年,科技部火炬中心会同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区等6家高新区发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宣言》,拉开了中国产业园区积极应对世界科技产业竞争与挑战的序幕。2016年,苏州工业园区被正式列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对标世界一流,创新产业的拉动力度迅猛。

  去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以“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在各方面取得了突破。“去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亿元、660亿元、2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0%、38%。”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说,其中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创新型企业、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均占全国20%以上,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去年,园区上市科技企业总数达21家,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超100家,集聚科技企业超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46家。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演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重点的技术突破,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国际创新合作呈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研发合作、双向孵化、双向技术转移等新模式,同时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加剧,创新全球化也面临新挑战。”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侯云表示,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国家高新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特别是作为担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任务的第一梯队,必须承担起解决卡脖子问题、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高量发展的重大使命,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领头羊,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各大高新区都瞄准了产业高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侯勤说,张江高科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集成电路产业聚焦‘高端通用芯片、专用芯片、先进成套工艺、关键材料装备集成电路’四个领域,依托核心企业,加大政策供给,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持续攀升。”

  当然,产业发展并非“摊大饼”。杭州高新区的产业比较单一,但产业链比较完整,单一产业的门类比较齐全,十分具有竞争力。“我们坚持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志龙说,去年全区数字经济实现收入3070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76.1%,是拉动全区经济的主要动力。

  

  产城一体化,提供新型城市发展样板

  集产业和城市于一体的高新区,不仅是催生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力量。逐步形成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努力打造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科技新城,成为发展方向。

  “原先苏州工业园区纯粹是搞产业开发的城市,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融合发展,已变成了苏州产城一体的名片。”陆春云说,目前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开发总量已达到了40%的临界点。未来高新区应该承载着更多责任,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培育引领起到创新资源集聚作用,通过高新区的发展来更多地集聚企业、人才以及大专院所和创新中心,另一方面也通过高新区的发展来建立一个适宜于创新的生态链,“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人才和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的问题。”

  侯云表示,从科技园区发展趋势看,国际范围内出现了科技回归都市、产城深度融合、国际化要素充分集聚、注重宜居宜业等新特征。科技园区的空间形态、创业形态、人文形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比如,在旧金山、纽约等地都出现了企业、风投、人才向中心城区回流的现象。“中关村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建设望京、首钢、未来科学城、海淀等国际人才社区,利用存量用地打造中关村创客小镇等一批职住一体的创业社区,积极盘活工业用地、老旧厂房,为创业者打造低成本的创业空间。”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王胜光认为,高新区在前30年的发展主要是发挥示范带动、引领辐射作用,基本是在小场景下做实验探索,而下一步的发展要成为尤主力军、主阵地、主引擎和主平台。“高新区治理也应该走向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就是新城市的发展,应该体现新城市的治理,希望高新区的能够给中国新型城市化提供样板。”

  交汇点记者 王拓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