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当好苏州经验的“播种机”: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吸引18000余人次参观学习
2019/07/01 17:48  苏州日报  

  

  6月5日,农业农村部把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训班搬到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围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教学培训。

  学堂作为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堂,以“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举办了“全省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河北省书记万人轮训班”“西藏林周县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各类主题培训班64个,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团队参观学习170余批次,涉及人数超过18000人次,成为集中展示苏州乡村振兴成就的平台、培育人才的摇篮、汇聚智慧的高地以及党建引领的阵地。

  

  “五大振兴”五个课程模块

  50余门课程门门有特色

  2018年4月,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诞生在位于吴中太湖畔的临湖镇。一根根木柱支撑着大课堂的屋顶,天花板上铺的是望砖,学员上课的椅子是一排排长凳,一种久违的农村大队气息,让到这里授课的专家老师赞叹:“乡村振兴的课就要在这种地方上——接地气!”

  接地气的不仅是学堂里的“硬件”,更有学堂外的“软件”。

  “学堂是江苏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实践教育培训基地,是集中展示苏州乡村振兴成就的平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临湖镇党委副书记、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负责人徐建军说,学堂的课程不光有理论教学,还有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式教学、音像教学,围绕“五大振兴”确定5个课程模块,开发现场教学点20个,特色课程50余门,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苏州特色的培训课程。

  乡村振兴学堂备有3支师资队伍:乡村振兴专家库、农村发展带头人、现场讲解教员。师资库中不但有部级领导,有“三农”专家学者,还有年轻村官。徐建军说:“我们全力打造专业的师资团队,一流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开讲的课程贴近实际,来源实际,特别是临湖人自己培养的教员,有着现身说法的朴实和真诚。”

  通过“外引内育”,学堂建立了由22名从事乡村振兴研究的专家学者,10多名基层农村发展带头人以及60多名兼职现场讲解教员组成的专业师资团队,打造乡村振兴教育培训“最强大脑”。

  

  上下联动突出特色办学

  诠释苏州鱼米之乡“发展变革”

  与一般培训机构不同,这是一座“建在乡村田间的学堂”。课间茶歇时,学员们可以就近到田里采摘成熟的瓜果尝鲜,还可以下田体验“锄禾日当午”的艰辛,让一些不辨菽麦的学员能够近距离接受农家老人的现场指导。更与其他城市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苏州乡村振兴学堂除了课堂教学,还设有教学点。20个教学点遍布全市,有越溪旺山村、东山西巷“青蛙村”、舟山核雕村、临湖柳舍村;走出吴中,还有苏州高新区树山村、常熟蒋巷村、太仓东林村、张家港永联村、工业园区玲珑湾……所有这些教学点无不诠释着鱼米之乡的变革——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已成为苏州工作的特色、品牌和亮点,是解决苏州“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临湖为例,下辖12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3万人,外来人口5.4万人。几年前,有的村级经济年收入还不到150万元。由于地处太湖边,属生态重点保护区,每年一些看好的项目都因生态环保被一票否决,一直依靠政府发放生态补贴过日子,而就在这短短四五年里,临湖已改头换面,成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是什么让临湖有了这些变化发展?临湖镇负责人说:“抢抓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做好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民生保障、产业融合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临湖最强优势资源就是生态资源,樟树、水松、银杏等绿化树木种植面积超过千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地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湖人下活了一盘“生态棋”。

  富民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当好苏州经验的“播种机”

  在柳舍村,几家装修风格简约又时尚的民宿,让人一下子就感觉与标准化酒店不同。在这里,夏有蛙声相伴,冬日可围炉煮茶,一方庭院,三五好友,几盏清茶,令人向往。当地镇、村也鼓励村民以集体租赁的形式投资开发江南民宿、时鲜美食、共享集市、创客之家、设计工作室等乡村旅游配套项目,村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眼下,临湖各村年满60周岁以上的男性,年满50周岁以上的女性都能享受每月1500元的退休金补贴,70周岁以上的老人还能拿到不同数额的敬老金。村民们不仅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还可以直接参与村里发展。

  正是这些厚实的“学堂软件”,让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成为苏州经验的“播种机”和“宣传队”,也让学堂有信心把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诸多经验推介到全国各地。徐建军表示,未来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将立足苏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在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率先研究、实践和突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学堂打造成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黄埔军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核心基地,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苏州智慧”和“吴中样本”。(苏报驻吴中区首席记者 范易 苏报通讯员 金凯帆)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