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家在江南|苏州:江南文脉中的诗意栖居
2019/10/27 22:02  新华报业网  于锋  

  

  只要提起江南,很多人都会想起苏州。在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名城中,幽深的小巷、典雅的园林、清越的昆曲唱腔,无不隐藏着诗意江南的美。10月18日,“家在江南”采访组走进苏州,领略苏州古城的温婉隽秀、清丽多姿,感知沉潜于这片土地上的江南文脉。

  

  苏州博物馆

  人在丹青行,亦成丹青画。江南园林是江南文脉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蕴含着深奥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寄寓着江南人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与诗性审美。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园林的最典型代表。走进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苏州现存最大古典园林——拙政园,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历史上几度分合荣衰的江南名园以水为中心,亭台楼榭,曲折步道,暗香疏影,竹木清幽。移步换景中,拙政园典雅、浑厚、疏朗的诗意之美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

  

  拙政园

  江南人将自己对生活诗意的理解和所有的想象融入了园林构建之中。通过山石花木将美好的希冀化为园、结为林,园林幻化成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走过这座小桥时,请大家视线稍稍下移,来看那水中之影,桥上的景和桥下的影,虚实相映,动静结合,你能感受到苏州园林水景营造的奥秘。”在拙政园的飞虹桥上,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生动地揭秘古代江南人在园林营造中的精巧构思。

  

  拙政园

  “一亭一台,一花一木,苏州园林方寸之间皆有讲究,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精致。这种精致来源于江南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形成了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在薛志坚看来,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文化活的传承,活的展示。

  而今,苏州园林已不仅仅属于苏州,更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从1979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馆内仿网师园殿春簃建“明轩”开始,苏州园林“走出去”的脚步从未停歇。“苏州园林走向世界,已从过去的静态发展到到了动态展示,更注重与当地生活的融合。”薛志坚介绍,他们正计划在英国约克郡打造一座江南园林,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植物、气候、地势等因素,将古典园林这一重要的江南文化元素推介给欧洲。

  

  拙政园

  在江南,雅致的园林总是和戏曲联系在一起。站在园子的临水戏台上,昆曲演员的水磨腔才唱得格外婉转清亮。留园里的《牡丹亭》,沧浪亭里的《浮生六记》……这两年,越来越多沉浸式的戏曲体验,使得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获得了新的诱人魅力。在位于苏州城北桃花坞的苏州昆剧院,每周在园林实景中上演的昆曲折子戏都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前来,常常一票难求。说起这十几年来昆曲市场的变迁,苏州昆剧院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吕福海颇为感慨:“我年轻时,从舞台上望下去,白茫茫一片,观众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2004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改变了昆曲式微的局面,征服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至今已经成功演出了近400场。

  

  苏州昆剧院

  “‘青春版’《牡丹亭》给我们以启示:昆曲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考虑当代观众的需求,不能只考虑昆曲内容表达层次要求,更要研究观众的审美喜好。”吕福海说。

  在保护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除了园林和昆曲,还有太湖流域星罗棋布的水乡古镇。小巷悠长,橹声欸乃,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古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体验着原生态水乡的魅力。建于清末的退思园是同里古镇最著名的园林,由退隐官员任兰生花费十万两银子建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出自《左传》的这句话是退思园名称的来源,今人依然能从中得到启发。湖石叠砌,回廊花窗,不大的园林风景中隐藏着很多巧妙机心。轿厅两侧各种白玉兰和广玉兰,暗含主人姓名,回廊花窗上镶嵌“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隐含着园主对自然的向往,以及诗意栖居的怡然自得。

  

  退思园

  每天,同里古镇都会迎来五六千名游客,而一万多社区居民也在景区内居住,两个群体互不干扰。“同里古镇景区与社区合一,原住民也是同里风景的一部分,向游客展示着地道的水乡生活方式。”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说:“我们提出要‘上看1300年,下护1300年’,要让游客看到拥有1300历史的古镇,也要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退思园

  薛闰介绍,同里景区每年会把旅游门票收入的5%—10%拿出来,作为古建筑维护修缮的资金。同时倡导对古建筑进行合理再利用,在符合古镇业态,保护水乡面貌的基础上,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经营文化创意商店和民宿客栈。针对古镇常见的消防问题,同里景区利用景区内河道资源,新设置39个消防水泵,和每间店铺连通,一旦发现火情,直接安上按钮就可以把水抽出来,把火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里古镇

  在时光中沉淀千年,名城姑苏是江南完美的注脚,苏州文化学者余嘉认为,“苏州”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一种追求精致和诗意的江南生活态度。

  交汇点记者 于锋/文 赵亚玲/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