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资讯 > 正文
色与艺的完美结合 走进张家兴的巧雕世界
2019/06/21 16:46  新华报业网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坚贞、圣洁。从古至今,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玩玉、藏玉,对玉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此发展出了绵延数千年的玉石文化。

  

  伴随着人们对玉石的喜爱,产生了一项古老的雕刻技艺——玉雕,即工艺师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将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苏州是中国玉雕的发源地之一。根据宋代著名文学家范成大所修订的《吴郡志》记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场和名艺人了。而在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所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有相关描述:“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吴郡。”说的就是苏州玉工的精湛技艺。时至今日,苏州的玉雕产业仍然十分发达,来自全国各地的制玉师傅们汇集于此,从事玉雕的创作和制作,为“苏作玉雕”持续注入生机与活力。张家兴便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

  近日,我们慕名来到位于苏州光福工艺城的文博馆。一进门,大家的注意力就被橱窗里琳琅满目的玉雕作品吸引了。此时,张家兴正拿着专业的玉雕工具,聚精会神地在手中的玉石上刻画着。见有人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张家兴放下手上的玉石,逐一地向我们介绍起来。

  

  参观完橱窗内的作品,我们又对张家兴正在雕刻的玉石产生了好奇。它并不像生活中常见的玉石那般洁白无瑕、温润透亮,相反在其表面存在着不少天然的缺陷。这种石头也可以制成玉雕作品吗?带着疑问,我们请教了张家兴。

  “当然可以啊!”听到我们的问题,张家兴哈哈一笑。“要处理这样的玉石,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做‘巧雕’的工艺。”他解释到,“巧雕”又被称为“俏色雕”、“巧色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是玉工充分利用玉石的结构、色彩等特征,将主观的人文构思和创意在玉石上表现出来,并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技法。

  

  “随着玉雕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兴旺,玉料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上好的玉料更是‘一料难求’。”张家兴如是说。面对上等玉料逐渐枯竭这一客观事实,张家兴无奈地表示,他近年来逐渐改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充分挖掘玉料的潜在艺术性,希望在玉的雕刻制作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除了白玉外,他还对南红、青田玉等其它玉石品种进行了大量“巧雕”创作。

  

  说着,张家兴将自己的得奖作品一件件地展示给我们看:有获第七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展“百花玉缘杯”金奖的《飞黄腾达》,有获第六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展“百花玉缘杯”银奖的《扭转乾坤》,有获2011年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的《唐伯虎点秋香》,还有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扬州)“百花杯”铜奖的《禅悟》等。

  

  当然,最让张家兴感到骄傲的要属他参与设计并制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礼玉玺。

  

  “它是由新疆和田青白玉雕刻而成的,每条边的长度都是56毫米,代表中国的56个民族;它的印台高度是21毫米,象征着21世纪。”谈起这份国礼,张家兴如数家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临别之际,张家兴告诉我们,“巧雕”因材施技、“量身定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玉石的完整性,而且还能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玉的“巧雕”作品极富艺术性和人文价值,是灵感与大自然的结合体,对于收藏而言,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顾剑钧)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