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发掘核心价值,园林文化焕发新活力 从“苏州园林”走向“园林苏州”
2019/11/18 22:06  苏州日报  

  一直以来,苏州园林都是苏州市民重要的文化休闲空间,是城市宜居环境和精神享受的重要内容。园林的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苏州人的骨子里,园林的创新动能,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苏州城市发展养育了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也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哺着城市的新发展。

  近年来,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筑牢园林保护新格局、重筑生态保护新屏障、激发经济创收新动能,持续以“大民生”的视野改善宜居环境。曾经,苏州园林让市民“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如今,一座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园林”,“苏州园林”正大步走向“园林苏州”。

  

  强化整体保护,筑牢园林保护新格局

  今年10月,第五批《苏州园林名录》编制征集工作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进入审批阶段,不久又将会有一批散落在民间的园林“遗珠”收录在名录中,“苏州园林簿”将再添新成员。

  园林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园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人都知道苏州园林甲天下,却不知道苏州到底有多少座园林。2018年,列入《苏州园林名录》的苏州园林达到了108处,“百园之城”开始被各大媒体提及。市园林绿化局遗产监管处处长钱宇澄介绍说,2013年园林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苏州园林有53处,从53处至108处,数量上增加了,却也凸显出保护上存在的问题。“苏州在鼎盛时期,园林数量多达两三百处,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存有9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园林管理上产权归属不一,保护水平有限,许多园林正慢慢消失,亟待保护。”钱宇澄说,从2010年开始至今,探索苏州园林保护管理新模式的脚步从未停歇,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实施了“苏州园林分类保护和群体性保护管理体系”,掀开了苏州园林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实施这样的保护管理模式,在苏州园林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标志着苏州园林的保护管理模式逐步走入统一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钱宇澄表示,群体性保护的抓手之一就是不断健全苏州园林名录保护体系,在苏州园林“朋友圈”不断壮大的同时,主管部门还将对这些园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监督管理,“保护得好,有相应的资金扶持,保护不当,也将实行相应措施。”

  在苏州园林保护管理模式广受社会各界赞誉的同时,园林开放又成为另一个焦点。2018年,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面向全市推出“《苏州园林纪念护照》集章兑奖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苏州园林纪念护照》,鼓励市民带着护照游园林,打卡集章,留作纪念。纪念护照发放申领消息在网上发布后,仅一个上午,1000本护照就被申领一空。一年后,带着护照游完70座苏州园林的市民超过200人,大半市民走完了40座苏州园林,这样有趣又好玩的宣传形式,是建立在苏州园林开放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的。按照“苏州园林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可园、柴园等11座重点园林的修复、开放工作已完成近半,遂园、墨园、詹氏花园、南半园、塔影园和寒山别业6座园林仍在加紧修复之中,其中,詹氏花园修复工程计划年底基本完成,塔影园、南半园修复工程计划完成整体进度的50%。今年年底,嘉树堂、芥舟园等5座园林还将陆续开放,实现园林开放率达86%。

  发掘核心价值,园林文化焕发新活力

  当下,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新颖好玩的项目层出不穷,不仅扩大了游客的选择范围,也让游客的兴趣爱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作为园林景区的管理者,仅仅是打开园门迎客,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在内功上下功夫,不断挖掘园林的文化内涵,在原有各种特色园林文化艺术活动基础上加大投入,更新换代,增加园林风景的吸引力。

  

  “围绕‘大园林’发展导向,我们要在传承弘扬园林文化上实现新作为。”市园林绿化局园林和公园管理处处长陈骅介绍,园事花事活动是园林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内容,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找亮点、找特色、找不同,如何在这些内容上推陈出新,挖出“甘泉”,是每一个园林人,特别是园林管理者应该做的事。她以苏派盆景为例介绍说,苏派盆景曾名噪一时,许多名师大家从拙政园、虎丘、留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随着时代变迁,盆景艺术也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期。“这个沉寂期,让我们内修自我、外观世界。近年来,我们在盆景艺术上加大投入,一边回归传统持续保护、创作,一边向外辐射加强交流、展示。”陈骅说,2019年,虎丘景区、拙政园、留园、植物园等盆景项目不断引进、创作优秀作品,同时,联动推广,多个管理处联合起来在长沙、福州等地举办各类盆景展,将作品送出去,将艺术请进来。

  2019年,市园林绿化局加大了园林旅游产品的供给力度,优化园林资源和空间布局,面向游客列“菜谱”、出清单,有序推出虎丘庙会、花会,拙政园杜鹃花节、荷花节,上方山百花节,天平山红枫节,沧浪亭兰花展等花事活动,让全国游客感受“春季下江南,最美在苏州”的花市盛况。同时,又根据各园林景区特点,打造“枫桥夜泊”文化节、留园寻梦、耦园追梦、动物狂欢节等园事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内涵,更具市场活力,真正做到常办常新、叫好又叫座。

  有了文化加持,还要有科技手段。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园林景区深入推进“园林+”融合发展,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推出虎丘数字化“剑池密码”、耦园AI技术厅堂布展等智慧化体验项目,推进园林景区在音乐、电影、电视剧、文学等艺术作品中的植入,打造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面貌。近些年,市园林绿化局联合知名设计团队设计研发了7大类23个系列100多款特色文创产品,试点实体门店、网络平台、众筹预售等销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游客在流连忘返的同时,把“园林”带回家。

  拓宽思维方式,重筑生态保护新屏障

  “家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园,园是一幅画,画里住着人。”一曲《园林寻梦》唱出了苏州人生在园林、住在园林、行在园林的生活方式,也勾勒出一幅“千门万户翠玲珑,谁人不在画中行”的城市长卷。

  从游“小园林”到爱“大园林”,园林的“小绿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的“大绿化”。近年来,市园林绿化局坚持绿色发展战略,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手法,先后建成市级公园4个、区级公园30个、城市小游园115个,形成名城、古园、水乡交相辉映的“人工山水城中园”的特色。我市也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全市创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生态建设,是民生所系、民心所向。2019年,新编印的《苏州市行道树规划》和《苏州市绿美乡村造林绿化技术导则》出炉,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圈建设、林荫化率提升、绿道绿廊数据普查一一推进、实现,绘就最新城乡绿地“一张图”。同时,书香公园、香谷里公园等30项国土绿化工程进一步提升,5000亩成片林、50000亩森林抚育、350万平方米市区改造绿地逐步完成,从市区到乡村,形成健康稳定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陈大林表示,我市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林地、湿地等资源调查,和跟踪督促疑似变化图斑自查的基础上,基本建立了自然保护地资源“一张网”和行业监管“一张图”生态战略。同时,作为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市园林绿化局积极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上下统一、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山水林景湖”生命共同体。“生态绿化建设要多管齐下,管理部门要拓宽思维方式,一方面推进生态保护,共享绿色建设成果;另一方面引导公众参与,增强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去年,全国地市级晚报总编辑“苏州行”,近百名资深媒体人通过“第三只眼”看苏州,那些用照相机、无人机等设备拍摄出来的照片,尽情撷取着苏州的城市之美。特别是空中俯瞰苏州的场景,大地披绿,一片郁郁葱葱。“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再到‘心中播绿’,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苏州人的心里,并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陈大林说。   □苏报记者张丫苏报通讯员毛秀国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