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视频|中国之治,懂了!⑦|民生保障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2020/01/12 17:05  上观新闻  

  

  这代表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更高水平,并开始在更高的质量水平上谋划发展。

  为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与群众性教育工作,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拍摄制作“中国之治,懂了!”13集主题系列短视频,邀请权衡、桑玉成、唐亚林、叶青、李琪、陈东、黄晓春、文军、诸大建、刘统、信强、黄仁伟、吴海红等13位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担当采访嘉宾,紧扣四中全会《决定》内容,从13个方面系统解读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伟大成就及完善、发展之路。短视频每集5分钟左右,将专家解读与MG动画、实景画面相结合,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

  第七集

  民生保障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主讲嘉宾:黄晓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坚持和完善的重要制度之一。这凸显了未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方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着力点,实现高质量的民生保障。突出表现在三个维度:

  一、更注重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协调发展

  这是基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情况而提出的重要制度创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建设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客观来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民生保障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民生保障制度的时候,更加强调要拉近城乡民生保障水平的距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这对于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发展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注重民生保障的高质量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民生保障制度更注重的是“有没有”和“覆盖全不全”的问题。这次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继续注重已有政策的同时,更加强调“优不优”的问题。这代表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更高水平,并开始在更高的质量水平上谋划发展。其中,我感受较深的是以下四点:

  第一,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四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强调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但要看是否就业,同时还要看他的工作是不是能够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其实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对应的是我国社会正在从一个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和智能社会转变。《决定》战略性地提出了要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个代表着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型。

  

  第三,“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相对贫困仍然将长期存在。《决定》提出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表明我国开始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解决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问题。

  第四,“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四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就是要持续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对卫生健康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体系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三、更注重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当我们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重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时,就必然会提出与高质量保障相配套的服务提供方式创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覆盖不同群体,更好地应对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这实际上也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契机。

  【超链接】

  现在,大城市养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难题。按照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鼓励更多的民办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和相关的服务职能。这些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对于养老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养老服务项目。这样就使我们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多层次,更加有弹性,也更能够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再比如,在终身学习的制度建设环节,我们以往教育的重心其实是放在大学以前的阶段,在这之后怎么随着职业不断的发展,随着社会境遇的改变,来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怎么通过学习来掌握其他知识和其他素养,这些问题我们考虑得不多。通过建设终身学习的制度,我们可以根据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人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