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爱国情 奋斗者】“最美五老”:他退休后不改初心,成青年农民田头创业导师
2019/07/16 09:18  新华报业网  胡兰兰  

  他奋斗在农业战线30多年,退休后不改初心,想青年农民之所想、帮青年农民之所需,15年来忍受病痛奔波于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技术,传授致富经验,成为20多名青年农民的“创业导师”。他叫张玉明,是江苏盐城市一位高级农艺师,76岁仍坚守在建湖县关工委“三扶两创”一线。今年5月,张玉明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关工委授予 “全省‘三扶两创’工作‘最美五老’”称号。

  扶志坚定创业信心

  张玉明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小就对农民有着深厚感情。高中毕业后,他回家乡务农。1964年,张玉明参加水稻专家陈永康主持的水稻育秧现场会,这次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科技对发展农业的极端重要性。随后,他报考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水稻、小麦高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示范推广。2004年退休后,张玉明不甘心荒废专业技术,不愿意无所作为守清闲,积极投身“三扶两创”工作,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竭智尽力。

  2005年9月,张玉明因心脏不适去医院就诊,偶遇建湖县建阳镇瓦瓷村残疾青年赵宏成。交谈中,他了解到赵宏成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做不了重活,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常年生病,家里为父亲治病欠下10万元债务,而2.8亩责任田和13亩承包地是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的窘迫让赵宏成十分沮丧,张玉明决意帮他一把。

  扶贫先扶志,先要激发青年农民的创业信心。张玉明告诉赵宏成:“只要立志奋斗,困难总会被克服。你家有十几亩承包地,种好了能改善生活,种多些还能发家致富。没有技术我来指导,不要你一分钱。”这一番话,让赵宏成有了勇气和底气。

  张玉明开始每天骑车往返于建湖县城与瓦瓷村。一段时间后,他索性在赵宏成家附近租房子住,方便就近指导。15年来,赵宏成的承包地包到哪里,张玉明的住处就租到哪里。换了3次住处后,赵宏成的事业版图越扩越大。2014年,赵宏成创建“建湖县春鹏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还获得“市级青年农民创业基地”、盐城市“十佳自强模范”等称号。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达751.3亩,水稻亩产量达1500-1600斤,亩纯收入有850-1000元,致富大门已经打开。

  

  张玉明(左)在田间指导赵宏成操作水稻后期田间管理

  扶技增强创业底气

  在张玉明眼中,帮扶青年农民创业的重点在扶技,用自己的技术为他们撑腰壮胆,激励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创业。

  “以前种地都是看村里人干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技术概念。张老帮我设计稻麦品种布局,就连在什么地方买种子、用什么农药拌种、什么时间施肥都为我考虑好了。”赵宏成说,通过张玉明手把手教学,现在他基本学会科学种植。

  为减少因天气造成的损失,张玉明搜集当地50多年来的气象资料,研究气候特征,分析小麦最佳播种期。2016年,建湖县梅雨连连,一般种田大户小麦大都发了芽,产量低、质量差,1公斤只能卖到1.2元左右,而赵宏成等人经张玉明指导,避开梅雨收割,1公斤可以卖到2.12元,亩收入是一般农户2倍左右。有村民称赞:“张老爷子摸着菩萨眼睛种田,包赢不输。”

  除了提供技术,张玉明还为农场经营出谋划策。赵宏成的农场规模相对稳定后,张玉明勉励他不能小富即安,要放远眼光,把农场做大做强。在张玉明的引导和筹划下,赵宏成找朋友和当地村民合资,先后创办“奔达秸秆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厂”以及拥有联合收割机、治虫小飞机等农机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个人纯收益超70万元。

  跑到不能行动为止

  “帮扶青年创业,敲敲边鼓、喊喊口号是扶不出名堂的,必须全身心投入。”这是张玉明常说的一句话。

  在帮助赵宏成之外,金桥村成成家庭农场、近湖街道高马玉进家庭农场、芦沟镇蓝海鹏专业合作社等地都遍布张玉明的足迹。从播种到收割,他骑着电瓶车奔波在农田间观察指导,一天跑50多公里,一年大概要跑200天,15年始终如此。为提高效率,他通过电话与当地种粮大户联系,不定期踏田指导,对较远的阜宁县、射阳县以及临海农场的种田大户,使用手机视频传授高产栽培技术。

  下乡帮扶不仅付出辛劳,还要贴上房租、科技书籍等费用,每年要花掉5000元左右,张玉明从未计较。对他来说,坚守帮扶一线最大的考验来自病痛。15年间,他因患心脏病、尿潴留、脑梗等疾病,两次躺上手术台,先后5次住院。每次住院,家人都劝他不要再跑了,赶紧回家养老。他总是口头上答应,出了医院“坚决不改”。有一次,在下乡指导农民插秧途中,张玉明被一辆小轿车撞倒,摔断一颗门牙,昏迷不醒,幸好有过路人打120把他送到医院。出院休息几天后,他又出现在田头。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月有7000多元退休金足以安享晚年,却在帮扶农村青年创业中饱尝酸甜苦辣,究竟为的是什么。“我从跨进农学院那一天起,就甘愿要为农业服务一辈子。如今正好赶上好时代,又有‘三扶两创’这个好平台,常在田间跑跑,空气新鲜,既锻炼身体,又充实生活。看到青年创业成功,我感到无比快乐,心里充满了甜蜜。”张玉明这样回答,他还打算继续跑下去,一直到不能行动为止。

  记者 胡兰兰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