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践行嘱托开新局 | 盐城:向海发展开启新征程
2021/01/10 07:00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盐城市大丰黄海野麋荡中的麋鹿在湿地中自由觅食(资料图)。贺敬华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进入小寒,气温降了再降,盐城黄海湿地的广袤滩涂上,却有无数生命在萌动成长。难以计数的候鸟不远万里来此越冬,这片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已成为鸟儿们最留恋最安全的生命驿站和理想家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丰饶的黄海湿地护佑生命、孕育生机,也为向海而生的盐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省委全会提出,盐城要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践行嘱托开新局,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表示,盐城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华人运通高合汽车智能生产制造基地新车HiPhi X展示现场。

  努力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访盐城市委书记戴源

  “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对盐城提出的明确要求。践行嘱托开新局,盐城将走出什么样的“盐城路径”?捧出什么样的“盐城方案”?2020年12月30日,盐城市委书记戴源接受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的专访。

  记者:“十三五”期间,盐城重点推进了哪些工作?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哪些成就?

  戴源:“十三五”时期是盐城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三市”战略,坚定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加快建设“四新盐城”,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崛起,一批百亿千亿级重大项目持续突破,再造一个“规上工业新盐城”指日可待;我们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成功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城市价值获得标志性提升;我们捧回“世遗”金字招牌,打通“两山”转化的现实路径,盐城好生态更具“国际范”;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50万城乡居民喜迁新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我们坚持“听中央号令、抓主要矛盾、下明确指示、靠人民群众”,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奋进“十四五”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盐通铁路开通,盐城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这将给盐城带来哪些深刻变化?作为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盐城如何在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戴源:盐通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齐纵贯中国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最后一段的关键工程,对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意味着盐城拿到了上海、南京同城化发展的“入场券”,巨大的溢出效应将为盐城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等,既可以让盐城的变成大家的,也可以把大家的变成盐城的,不仅能够增加交流和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体经济实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城市价值,提升城市影响力。

  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盐城能否融得进、融得好,决定了我们“十四五”能走多远、走多稳。作为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我们的区位条件、对韩合作基础好,将在“双循环”中发挥优势,打造东北亚和长三角两个大市场交汇的重要枢纽;我们的沿海开放、产业创新空间大,将在国内大循环中找准定位,接轨上海打造“一区三基地”,争取在“十四五”将盐城沿海打造成全省的一个重要增长板块。

  记者:践行嘱托开新局,展望“十四五”,盐城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准备在哪些方面精准发力,谋划新一轮发展?

  戴源:“十四五”时期,盐城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会部署要求,坚持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发展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我们将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在绿色协调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上争当表率,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滨海港大工业基地为载体,打造世界级生态会客厅和全国典范的绿色循环大工业基地;全领域、全市域深化文明创建工作,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城市。

  我们将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东北亚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双向互动中争做示范,更大力度开放沿海、接轨上海,深化对韩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双向开放格局。

  我们将对标现代化建设要求,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把农业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最有获得感的富民产业,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新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

  润阳悦达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盐都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工作人员正在采摘草莓。

  盐城:向海发展开启新征程

  敞开胸襟,在新发展格局中构筑新优势

  2020年12月30日,首趟高铁G8321次列车从盐城站驶出,开往上海虹桥,标志着盐通高铁正式通车。这是苏北腹地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它的开通运营,使盐城全面融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而随着“一横三纵”高快速铁路网的构建,830万盐城人迈入呼啸而来的高铁时代,盐城在全国铁路交通版图上重塑新的枢纽地位。

  盐通高铁开通,盐城依托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创新“飞地发展”模式,深化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产业协作也打开新通道,从此将集聚更多项目,进入长三角“产业生态圈”。

  作为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盐城始终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过去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辐射轴更多以沪宁、沪杭为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跨江通道、沿海高铁网的日益完善,北向的沪盐沿海发展轴逐渐形成新优势,盐城发展即将进入起跳跨越的新阶段。”盐城市市长曹路宝说。

  2020年10月30日,第二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暨中韩合作交流周在盐城拉开帷幕,这是去年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举办的最大规模对外经贸交流活动,推动对韩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这是中韩FTA合作框架下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合作平台,是国家赋予盐城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盐城与韩国的开放合作持续扩大,先后引进现代起亚、SKI等近千家韩资企业,与韩国11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1万多名韩国人常年在盐城生活。盐城开通了全省唯一至韩日全货机航线,盐城港开通韩国釜山港、新万金群山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架起了对韩合作“海空走廊”。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见证了两地的深厚情谊,盐城还将前来工作生活的韩国人士作为“新市民”一视同仁,并在全国率先利用中韩“快捷通道”,帮助韩企管理和技术人员早日来到盐城。

  作为长三角地区韩资企业的重要集聚城市,盐城对外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向是韩国,过去与韩国联系紧密的优势,现在正变成打开国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为构建中日韩“小循环”作出示范。

  绿色赋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剪纸、老虎鞋、面塑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示。

  进入华人运通生产车间,试车跑道上,下线新车全自动泊车、全程无人驾驶。瞄准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华人运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以实业报国。华人运通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创始合伙人吴欢说,华人运通新能源汽车项目是2020年盐城市“两投产”重大项目之一,高合工厂项目一期总投资30亿元,主要从事高端纯电动智能汽车的生产、研发、销售。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吴欢说,“我们将坚守实业做好汽车产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让新能源智能汽车走到全球产业的前列。”

  向海发展、绿色赋能,盐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崛起,开票销售占全市半壁江山,DYK汽车累计销售超580万辆,华人运通新能源汽车生产下线;钢铁产业开票销售超千亿元;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近50%,光伏电池片产量占全球11.4%;电子信息产业每年保持30%以上增速。

  进入“十四五”,盐城向海而兴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主动承接长三角及沿江重大生产力转移,坚定不移推进宝武钢铁、金光纸业项目,着力形成以千亿级重特大项目为支撑、百亿级重大项目为主体、产业配套项目为补充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依托沿海优势构建载体,加快滨海港工业园区发展,聚焦“钢铁、能源、再生纸、物流”四大产业基地,招引中海油LNG、国电投等龙头企业裂变项目,加快推进国家电投火电二期、国信能源、风电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建设盐城北部产业经济新高地。

  人民至上,共享发展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花吉大舞台的精彩节目,赢得阵阵掌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赵亚玲摄)

  盐城市盐都区花吉村新型农村社区,粉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小院、林木环绕。78岁的村民陈良德搬进100多平方米的新居不久,住新房享受好生活,整天喜笑颜开。“这房子跟城里人住的没啥差别,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得这么好!”花吉村党总支书记吴晓华介绍,花吉新型农村示范社区项目一期工程90户已建成,二期111户即将建设成功。社区建有党群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卫生室,还安装铺设了管道天然气、雨污管网,就连健身广场、文化大院也一应俱全。

  2020年4月中旬,全省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现场推进会在盐城召开。盐城市和大丰等6个县(市、区)被省表彰为农房改善工作优秀市、县。住房最能体现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老百姓最牵挂的事。盐城从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坚持“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全面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及农村住房改善,50万城乡居民实现了安居梦,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发展为了人民。为了办好民生实事,盐城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80%。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

  2020年11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盐城以三年综合成绩全国第二的名次,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城市能级和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不仅是为了拿下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明创建,更好地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戴源说,人民至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只有抓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市发展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才能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盐城,正走在最美好的时代。未来的盐城,将成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沿海交通的新枢纽、开放合作的新前沿、绿色发展的新典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彰显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为新一轮大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卞小燕 华钰

  盐渎街道花吉村新型农村社区。

  从“空间大”走向“价值高”

  盐城拥有空港、海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还拥有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等头衔,“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今后如何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向海而兴、创新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盐城人在思考、谋划。

  抓住高铁开通的机遇,加速推进跨区域一体化发展。聚焦盐城的比较优势,要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及“价值链”内涵和质量,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实现从“承接转移”向“融合发展”跨越。在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国内循环”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国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以更高的视野和格局,进行制度创新。要以超越市界省域的思维,审视自身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发展路径,重视并落实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苏北意识”“地级市意识”带来的发展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更加自由流动。对标高质量发展区域,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运用金融发展与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要利用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通过金融创新,盘活“入海口土地增长资源”这一盐城独有的优势;通过金融创新,支撑盐城沿海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将“空间大”的资源禀赋变成“价值高”的现实优势,打造东部沿海发展质量高、活力强的蓝色经济增长极。

  注重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引进和蓄积。盐城应在抓好基础教育,向外输出高质量人才的同时,重视提升已有高校的质量,要着力吸引高水平一流高校院所进驻盐城,成为盐城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知识技术输入的对接点,形成高质量人才和知识技术的循环。

  以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为契机,高起点打造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均衡示范区。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滩涂资源,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要突出沿海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生态系统治理,发展生态旅游及其配套服务,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 许崇正 牛拥作者许崇正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牛拥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