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资讯 > 正文
昔为低收入贫困户今成致富带富典型 “不认穷”,响水农民收获“甜蜜的事业”
2020/07/07 19:0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仲夏时节,凌晨4点,响水县南河镇昌盛村。天已亮,微风凉爽,65岁的沈士虎已经在厨房忙活着早饭。

  5点多,妻子丁意梅骑上电瓶车,前往江苏响水九丰农博园劳作;沈士虎则将130斤化肥搬运上车,运往田地,夫妻俩开启日常工作。

  “我们种西瓜纯收入两万元,加上家里还种水稻、玉米,一年收入有三四万。”沈士虎黝黑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声音也不自觉提高了分贝,“以前的生活跟现在没法比,我们现在中午想吃肉就能吃肉,晚上还能喝点小酒。”

  (沈士虎)

  西瓜种植是项甜蜜的事业,给老沈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现在的沈士虎,是昌盛村创业致富的典范;而4年前的他,是因病致贫的典型。从一贫如洗到生活富足,他道出一把辛酸泪。

  “我不认穷。原本我不是落后者,要不是生病,我的生活条件还不错。”16年前,他在南京打工时受伤,不仅耽误工作,还留下后遗症。“每年秋天,病痛就会复发,持续半个月左右。”沈士虎无奈地表示,每次病情复发后,就干不了活,没有收入,还得去医院花钱,如此反复已十几年。

  沈士虎家中4口人,原有的六七亩地,加上在亲戚家承包的五六亩地,都用来种传统稻麦,年收入一万元左右。在他生病前,收支平衡;得病后,则入不敷出。

  2016年,沈士虎在村干部们的帮助下建档立卡,他凭借自己的勤劳努力,当年就摘掉低收入户的“帽子”。

  九丰农博园与沈士虎家的距离,是电瓶车行驶两分钟的路程,这里对于沈士虎来说,不仅是挣钱的好地方,还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技术的根基。

  农博园里,沈士虎做零工,每天100元,丁意梅做长工,每月2000元。“同样是种农副产品,为什么你能做,我不能做?”这个想法的萌生,提醒沈士虎,这是条致富路。于是,夫妻俩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西瓜种植技术。

  在亲戚的帮助下,沈士虎又承包5亩地用来种西瓜,他专门到育苗基地买西瓜苗,开启创业之路。“我每天不是在地里,就是在棚里。”如今,老沈的西瓜有专人上田头收购。

  “冬天,我把棚里西瓜架子搭好、安装好温度计,将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做好,春节过后才开始种苗,种苗后一个星期将大棚封闭保温。”聊起西瓜,沈士虎侃侃而谈,连昌盛村党总支书记陈兆华都不禁竖起大拇指。

  “接下来,我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再流转一些土地种经济作物。”对于未来,沈士虎早有规划。

  无论多难,努力生活,这样的内生动力如一把把种子,根植在南河镇低收入农户心中。

  “现在一家人吃穿住都没有问题,比以前强多了。”70岁的兴南村村民罗会兵坐在小板凳上,手上夹着一支烟。

  罗会兵家中5口人,以前只有他这一个劳动力,家里还有5亩地用来种麦子、玉米,收支划下来为零。老伴儿肺气管扩张,没有劳动力,一年医药费要花一万元左右,大儿子和小女儿都已成家,二儿子还是智障人士。

  “这个苦,我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罗会兵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眼眶湿润,就连夹烟的手也微微颤抖。

  2007年10月,老罗从漂泊了12年的无锡返村,那时候,他们仅剩200元。因为没钱盖房,那一年春节,老罗一家借住在父母家,期间,父母的抱怨不绝于耳。“必须要赚钱。”老罗暗下决心。

  “赚回来的钱全用来盖房子。”2008年1月,罗会兵到灌云县打工,4月底,他带着辛苦攒下的5000元回家。为了盖房,他赊了2万多元的建房材料,还向亲戚借1万多元,就连父亲兜里仅剩的160元也拿出来供他盖房。“我们盖了90平方米的房子,砖瓦活都由家里人干。”

  盖了房,老罗一家在村里有了归宿;可是还债路,却走得很艰难。“我想赊一盒3元钱的烟,人家都不肯。”春节前,要债的人找上门。

  “他一直很努力,但总觉得没有找对路子。”兴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步友表示,老罗能吃苦也肯干活,但就是一直赚不到钱。

  “我们感谢曹队长,他每个月都会来一趟。”2014年,省委扶贫工作队队长曹炳泰走进了老罗家,从此,老罗的生活有了起色。曹炳泰为老罗提供了低收入户产业园里的两个免费大棚,并建议他种西瓜和西兰花。当年,老罗还清了向亲戚借的钱。

  两亩田地的收入对于老罗一家人来说,不够。2015年,村里又给他提供了12个大棚,南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贾良荣手把手教他种植技术。种大棚很苦,但老罗明白这样的付出会得到实在的回报。“在外面打工,一年赚1万元;种3个大棚,3个月就能净赚3万元。”

  2016年,老罗被评为低收入户,他知道“等靠要”是不行的,在种大棚上尝到甜头的老罗,拿出辛苦攒下的钱,又承包20个大棚。2017年尾,老罗摘掉贫困帽,他的生活拨云见日。那一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贷款5万元扩充规模,从32个大棚扩充到57个大棚,并且还清贷款,净赚12万元。

  老罗带动大儿子一起种西瓜,又扩展30亩地。目前,老罗家有87个大棚,苦尽甘来 ,老罗成为了村里的种植大户。“今年,我大儿子卖西瓜的收入比我要多。”老罗笑着起身,带记者走进西瓜大棚。“农忙时,我会雇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农户来帮忙,每天80元的薪资。我穷过,所以看到穷人我能帮就帮。”

  (罗会兵)

  大棚里,西瓜底下还压着不同大小的扑克牌,“这些扑克牌是为了区分瓜熟的时间早晚。”老罗解释道。“明年将会继续种大棚,希望能多赚点。以后我想养牛,养一二十头,稳赚钱!”对于未来,老罗充满期待。

  夕阳西下,无论是正在院前用谷铲翻腾稻麦的沈士虎,还是留守在西瓜大棚的罗会兵,都曾贫困迷茫过,如今,甜蜜的事业给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稳定的收入,更为他们的生活增甜加蜜。

  交汇点记者 华钰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