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镇江 > 要闻 > 正文
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镇江“农村十里文化圈”基本形成
2020/04/07 17:59  金山网  

  随着春暖花开,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德胜村广场散步的人比以往多了很多。“这个文化广场蛮好的,面积又大,还有健身路径、文化舞台、电子阅报栏等,我每天傍晚都会带小孙女过来散散步,等疫情过去了,我们村民还打算在广场办一场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呢。”家住德胜村的李阿姨讲起家门口这个文化广场赞不绝口。

  近年来,镇江以建成“充分共享,高质量发展,人民获得感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总要求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村十里文化圈”逐渐形成,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

  青山村村委会戏剧大舞台

  “文艺播种计划”提升群众文艺素养

  今年年初,镇江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收到两封手写感谢信。丹徒区宝堰古镇文化艺术团来信感谢润州区文化馆的老师乔治,从去年夏天开始乔治经常到宝堰镇给当地的“老顽童”乐队上二胡课。每次来上课前,乔治都会做足功课,得知《南乡田歌》在宝堰镇广为流传,他特地为他们选择《苏南小曲》作为练习曲。从弓法、指法及二胡演奏技巧等方面,给乐队队员们精心讲解。不仅言传身教,还向乐队赠送了一把二胡。

  另一封来自宝堰古镇书法协会的来信,对镇江市书画院老师张雷的书法培训表示感谢。张雷从去年秋季开始为宝堰古镇书法协会成员授课,通过两个月培训,不仅让会员了解到书法的博大精深,更让他们在章法、笔法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

  镇江近年来开展的“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从器乐类、声乐类、舞蹈类、戏曲类、曲艺类、静态类六大类共征集群众文艺需求620余项,组织市、区两级250余名文艺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文艺志愿辅导,打造“一村(社区)一特”文艺品牌,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生文化”的生态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素养、艺术技能和审美水平。

  “文化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则将“镇江历史名人展”等展览送到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知识问答”,发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现场指导群众注册“镇江文化云”用户,参与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茅山镇丁庄村文化墙

  乡镇文化站满足群众不同需求

  如今,镇江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配套设施齐备,文化站配置的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计算机与网络教室、娱乐活动室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置的图书室(农家书屋)、书画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便民服务室、体育健身室等所有设施均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乡镇文化站每周累计开放时长大于56小时,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周累计开放时长大于42小时,夜间、节假日实行错时开放,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随时可来”。

  镇、村文化广场按照“六个一”标准(一个场地、一支专兼职管理队伍、一个电子显示屏、一套音响系统、一个阅报栏、一个资源安排表)每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根据自然村条件和群众意愿向自然村延伸。目前,镇江乡镇已建成小微型文化广场738个,活动功能区域科学划分,以舞台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区,以体育器材为中心的健身区,以宣传栏(屏)为中心的宣传区,以步道沿线、空闲地为主的休憩区等,满足群众的不同爱好需求。并通过送培训下基层方式,培训乡镇文化站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辅导员等810余人。

  针对地处茅山革命老区的33个经济薄弱村,镇江重点扶持,进行精准文化扶贫。每个村补助8万元,用于加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帮助完善图书阅览室、书画室、文娱活动排练室等文化功能室,并配置文化广场舞台、电子显示屏、阅报栏等设施,提升经济薄弱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马彦如王佑嘉)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