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堰桥“一包三改”:点燃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的火种
2021/05/11 18:5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初夏时节,江苏无锡惠山区吴文化公园内粉墙黛瓦,鸟语花香,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织,而一座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更是为这幅江南风情画增添了别样风采。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史料和物品,记述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生在堰桥的改革创新故事,展现着当地人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近40年时光弹指而过,但当“一包三改”亲历者、原无锡县堰桥乡副乡长、工业公司经理高锦度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仍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1982年,堰桥人民公社效仿安徽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同年11月,公社领导找高锦度谈话,讨论在工业上也搞经营承包的可能性。“当时工厂承包还没有先例,中央、省里也没任何文件,但去年出了个实例,一个名叫谢大贤的年轻人,‘毛遂自荐’当厂长,签订了第一份个人承包集体企业的合同,干了一年,合同全部兑现。”高锦度回忆道,“小毛遂”的一炮打响坚定了两人的决心,最终党委选定堰桥服装厂试点实行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

  公社党委提出了“死上交、活报酬”的承包方案,即全年上交利润5000元,超额部分由厂长自行处理,谁愿意承包谁就当厂长,不愿意承包或承包后完不成任务的就地免职。原厂负责人感到承包能力不够,放弃竞选,三名裁剪师傅成为厂长候选人,竞相发表“竞选演说”,并由全厂职工投票。其中一名姓杨的候选人,提出了“工人一个不减,上交一分不少,工资提高30%”的竞选承诺,打动了全厂职工,以全票当选新厂长。新厂长上任实行“定额计件制”,超额完成有奖,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到了年底,服装厂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1983年,堰桥公社改为堰桥乡(现惠山区堰桥街道)。1月,乡党委决定选个大厂再试一试,把目标落在了有300多名职工的无锡县橡胶厂。“这一次试点压力巨大,一封封‘人民来信’一度让我们想打退堂鼓。”高锦度说,后来,在县委书记温耀邦的坚定支持下,大家放开了胆子,把改革进行到底。橡胶厂在实行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后,也较好地完成了指标任务,取得了初步成功。

  1983年3月,堰桥乡党委宣布全面推行九大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后来无锡市委调研总结的“一包三改”,即以经济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一包三改”较好地解决了当时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等弊端,干部有了危机感,工人多劳能多得,双方的积极性都显著提高。

  1983年上半年,堰桥乡18家乡办企业全部完成改革,到年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经济效益,全乡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55.30%、72.80%和74.50%,农民人均收入504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多。说起“一包三改”取得的成果,高锦度满怀喜悦与自豪:“乡里的经济好了,大家的口袋鼓了,创业致富的热情也被完全激发,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明星企业。”

  “一包三改”纪念馆陈列柜内,几件“梅皇”牌羊毛衫格外引人注目,40年过去面料未见半点褪色,花纹仍显立体生动。它们曾是无锡县毛线厂的明星产品,当年,这座以2万元起步的简陋小厂在厂长汪燮林的领导下,乘着“一包三改”的政策春风,敏锐捕捉市场先机,低调扩张生产规模,钻研进取不断推陈出新,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名声鹊起。产销两旺、效益大增的同时,无锡县毛线厂也成为了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中坚力量。

  1984年4月起,“一包三改”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被竞相报道的媒体誉为“重大的突破”“伟大的创举”。全国各地前往堰桥学习取经的人数多达数十万,从堰桥点燃的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的火种播撒向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

  “‘一包三改’让堰桥在乡镇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探索乡镇企业发展之路上的‘小岗村’,创造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奇迹,街道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经验、传承精神。”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德友说,通过学习,大家领悟到“一包三改”包的是责任,改的是去除时弊,要始终秉持“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为民服务、发展堰桥。

  近年来,堰桥街道顺应“放管服”改革新形势,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在设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的基础上,同步推行一岗多能综合服务窗口模式,被树为全市政务服务先进典型。堰桥街道还主动试点村级财务管理改革,成立了全市首个村级财务监管中心和街道监管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堵住监管漏洞,杜绝“人情账”“揩油账”,这项改革被总结为“新堰桥经验”,向全市进行推广。

  “‘一包三改’是堰桥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堰桥街道以“一包三改”精神为中心,积极推进文化小镇建设。”无锡市作家协会惠山区分会秘书长胡建琛告诉记者,堰桥街道打造“堰桥欢迎您!吴地江南·红色之旅”专线旅游,将“一包三改”纪念馆、陆定一祖居、吴地三百六十行等10多个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基地,串联成文旅线路图,并建立堰桥特色教育基地,讲好堰桥改革发展故事。此外,堰桥街道持续产出大量反映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文艺演出,更有多部作品进京展演;“三月三”民俗文化节、送戏下乡、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也层出不穷。“在堰桥这块根植着改革创新基因的热土上,建设以改革创新文化为核心的精神高地,坚定文化自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胡建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见习记者 魏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