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5G+AI 新技术助力两会报道
2020/05/26 15:03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交汇点写稿机器人“点点”每日发出“原创”报道,持续“上岗”的AI合成虚拟主播带来“两会云访谈”,记者的背包犹如一辆“贴身”转播车……两会期间,一场由5G+8K/4K、3D全息虚拟投影、AI主播等新技术引领的全媒体传播新形态正在呈现。

  5G+应用 让跨越时空成为可能

  当5G“照进”现实,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为快速传播超高清、VR等信号提供了强大支持。

  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等媒体推出了一款特殊的5G+AR采访眼镜,看似平平却“能量巨大”。与手机设备连接后,5G+AR采访眼镜即可帮助媒体记者快速“识别抓取”新闻人物,并将系统内提前录入的人物姓名、职务等信息实时映射在眼镜右上角的微型屏幕中,仿佛动作大片中特工的秘密武器。

  与此同时,眼镜上集成的微型摄像机支持实时录制和上传简短小视频,记者可以以采访眼镜的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并通过手势或语音控制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并与后方编辑屏幕共享、实时互动。

  除了采访眼镜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使用的一款5G+8K的背包也堪称“直播神器”。记者采访时,背包内的设备实时传输8K信号,后台技术人员通过收录的8K信号快速编辑。实时收录的多路信号可通过人工智能计算,进行人脸检测、动作检测、镜头质量评测、穿帮镜头检测等,生成AI剪辑成片。

  受疫情影响,媒体记者与采访对象无法面对面交流怎么办?在5月25日进行的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到了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虽然记者跟代表相隔大概1000公里,但好像是在面对面交流。”

  5月18日,新华社首次推出了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邀请来自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程桔、罗阿英、蔡卫平讲述履职的故事,利用5G和全息成像技术打造全新访谈栏目,引发业界内外强烈反响。当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被实时投放至异地演播间,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记者与采访对象不仅可以“面对面”交流,还可以“云端”握手。

  “5G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些新媒体应用对于网络基础设施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5G的应用则会使这些需求迎刃而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张燕翔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表示,“疫情期间,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深入,从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直播课堂,到两会中这些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5G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一起构造起来的支撑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创造出越来越多全新的可能性,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将会形成良性互动。”

  AI+应用 媒体大脑带来精准分析

  今年3月16日,集结了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图像处理、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的AI合成虚拟新闻主播“汇汇”在交汇点正式上岗。

  两会期间,“汇汇”除了接过了记者们的“接力棒”主持“两会云访谈”栏目外,还开通了具备“两会”知识的智能交互功能——用户只需长按交汇点对话页面下方的小话筒,即可向“汇汇”提问。而在“汇汇”的“身后”,有着海量的两会知识库作为内容支撑。

  与“汇汇”不同的是,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了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新小微”是继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她能实时变换发型,能随时更改服装,能随时穿梭于演播室的不同虚拟场景中。作为由人工智能驱动、3D技术呈现的AI合成主播,“新小微”可以实现多机位多景深、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播报形态可通过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堪称“360度无死角”。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两会相关新闻、文件进行分析已经不是“新鲜事”,如果加上声音和传感器识别呢?5月23日,新华网推出了声音黑科技产品《共振时刻》,首次基于5G+AI声像分析技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场37次掌声进行AI声像分析,同时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呈现,让《政府工作报告》“所听即所见”。

  两会期间,“新基建”成为高频词汇,而正是因为“新基建”力度的不断加码,两会媒体报道新技术应用的背后更体现出传媒行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方式的更迭革新,也被业内视为在未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融合创新报道形式。

  张燕翔认为,随着5G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这些新媒体技术自身将会得到完善和形态拓展,而它们与人们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需求及潜在需求的结合,则更会进一步开辟出不计其数的全新应用场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将会形成良性互动。

  从从铅与火、光与电,再到如今的5G+、AI+运用于新闻报道,媒体记者采访的工具、媒体报道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交汇点记者 叶真 实习生 宗祺 钱霜霜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