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论剑,互联网大咖为大运河文旅融合献计献策
2020/09/04 22:05  交汇点新闻  

  汇聚多方智慧,共同探讨大运河文旅发展的现在和未来。9月3日下午举办的第二届运博会“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论坛“的高峰对话环节,五位大咖级嘉宾——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中英电影基金主席李挺伟,凤凰数字科技王晓东,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鹏畅所欲言,为大运河文旅融合献计献策。

  在江苏省文投集团总经理徐宁先生的主持串联下,高峰对话围绕着疫情之后文旅产业发展、数字科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个话题展开充分交流。

  卫哲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我们在中国真的很幸运,已经可以开始讨论疫情后的文旅了,但对全世界来说,疫情还不能说“后”。我们看到,国内游恢复得最快的不是长线游,而是短线游、周边游、一日两日游。我第一个感觉,是大运河旅游的春天,很可能诞生在疫情后。这两年,出境游可能很难恢复,反过来给了我们国内尤其是周边短途的景点,比如大运河景点两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未来两年的黄金周期。

  第二点感受,我们做投资的常说“得年轻人得天下”,凡事要从娃娃抓起。大运河文化主题如何传播出去?我认为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在不久之前投资了一个名为“少年得到”的APP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大运河的历史、故事做成专题,让孩子们去了解大运河,讲述他们眼中的大运河。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把年轻人请到大运河边来,大运河的文化传承就能传承下去。

  崔志芳(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过去十几年,我们投了很多线上线下的企业,都是在文化、旅游行业的。疫情对我们线上的投资其实是没有影响的。对线下的电影院,主题公园,影响非常显著。但疫情缓解后,线下这一块的反弹和恢复也非常快。比如,上海的一家海昌海洋公园,5月份时才正式开始接待游客,7月份的客流量已恢复到去年的58%。

  整个中国经济中,文化旅游的消费在消费升级中是相对比较受益的板块。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其实已到了可选消费占更大比例的阶段,必选消费,也就是吃喝这种消费,在预算当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文旅行业是非必选消费的领域,因此非常容易反弹。

  防控疫情常态化,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消费的数量和频次的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第二个就是消费的决策会更加理性化。过去很多人的消费更多是从众的,现在更多的消费其实是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带来的。

  我做一个比喻,今天徐总一直都在说我们造了一条很特殊的“船”,我觉得“船”是特别好的隐喻,其实对于大运河来讲它本身是有水的,船是在水上行走的一个移动载体,我就觉得说未来我们说起来大运河的现有的资源,实业的资源,我觉得就是它的船,大运河其实还有非常强的投资功能,我觉得是船上的帆。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这个船还是有非常强的动力的,就是这个船桨,这是和未来的科技的结合,希望大运河的未来的事业就像今天这艘船一样今天就启航了。

  王晓东(凤凰数字科技总裁):文化+科技整合文博、艺术、教育等各领域的优质资源,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IP,可以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这几年我们跟故宫博物院、国博等文博机构深度合作,陆续打造了《清明上河图》3.0,《千里江山图》3.0,《韩熙载夜宴图》等一系列的文化IP,并且应用到一些景区,实现了国宝文物用科技手段与观众互动,我们还打造了一个主题馆,让游客可以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宋代,通过面部识别和人工智能合成,你可以化身为宋代人,跟场馆中的真人和或虚假人物聊天,比如你可以跟李清照对诗,跟苏轼对话,这就是把文化IP与生活场景、社交场景相结合。我们还用数字技术建造了一个宋朝城市,把国潮、国风跟宋代的美学相结合。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通信等现代科技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的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被国家列为五大新支柱产业之一,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仪式感、年轻化等趋势对文旅体验产生了改变。我们说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手段,文化+旅游+科技正在重构着文旅产业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体捕捉还有多媒体融合等都在提升文旅体验。

  新冠疫情严重打击了线下旅游,但基于线上的新型的服务业反而逆市上扬,迪士尼主题乐园损失惨重,但它2019年推出来的流媒体平台“迪士尼+”却实现了100%的增长率,这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李挺伟(中英电影基金主席、中英文创集团董事长):运河文化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也是地方的、国家的、世界的。大运河未来可以构建一个双循环,内部的叫投资消费,外部是国际交流。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的整个收入是16889亿元,同比下降13.9%,而整个上半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40196亿,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已经收窄到6.2%,这说明文化消费正在复苏。

  未来,线上线下结合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未来我们的文化消费很多方面是由线上拉动线下,这是很大的转变,这是第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就是文化科技的融合,上半年文化产业的收入下降6.2%,但文化新业态增长超过18%。

  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有三个层面,第一要有观赏性,否则很难消费;第二要有艺术性,第三是具有思想性。对于大运河来说,以前是物流和客流,未来是新的三个流:信息流、数据流、现金流,这三个流打通以后大运河才能实现很好的循环,成为一河活水,一河春水。

  孙鹏(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喜马拉雅目前有6亿用户,其中包括海外5000万用户,每天大概有5千万人在收听喜马拉雅。

  文化也好,旅游也好,核心还是人,所以我们喜马拉雅我们的一个核心文化就是要眼中有人。在疫情期间,我们的收听量增长了50%,特别有意思的是,搜索旅游相关内容的80后占到了47%,00后占到18%,这两个加起来大概超过了65%。如果用耳朵去听一些历史文化,用脚去丈量这样的一段风景,然后用眼睛去看风景当中遗留的东西,那么最后再吃一点当地的美食或者什么,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主题之旅吗?

  去年我去了伦敦,它比较著名的两个IP线路,哈利波特和福尔摩斯非常热。文化到旅游产品的打造,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大家不再限于泰山顶上打个卡拍个照,更多的是希望体验当地人的生活。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到你这里来?以前靠脑子当中的记忆,比如我知道无锡有小笼包、惠山泥人,而在数字时代,则要做旅游品牌的数字资产的积累和打造,别人被你种了草然后来旅游。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于锋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