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版南京大屠杀影像:从“17分钟”到“37分钟”,历史真相多了什么?
2019/12/13 19:36  新华报业网  

12月13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珍贵馈赠,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捐赠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影像“37分钟”版“一寸盘”。由此,纪念馆馆藏留存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动态画面,从17分钟延长到37分05秒。

专家论证,这是目前最完整的南京大屠杀影像,“价值巨大,再怎么肯定都不过分”。和过去的资料相比,我们可以多看到什么?如何评价其价值?交汇点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大卫马吉于2002年捐献的影像资料,其中有17分钟长度记录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  

  马吉的两位孙子(左)见证了爱国华人群体捐赠37分钟版马吉影像。摄影 张琦

作为史料,多了9分钟日军暴行镜头

东京审判时的中国证人伍长德触目惊心的伤口展示,夏淑琴家及邻居家11人被日军杀害的惨状目击,几乎被砍断头颅的女伤者颈部巨大的“V”形伤口……这些惨绝人寰的画面,再次以惊心动魄的动态影像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出现在街头的侵华日军。截取自“37分钟”版马吉影像

  

  江南水泥厂抬受害者的群众。截取自“37分钟”版马吉影像

专家研究发现,“37分钟”版影像去除11分23秒上海画面,去除与“17分钟”版重复画面,实际反映南京的画面比原先时长大约多出9分钟,仅鼓楼医院就新增受害者个案11例。

37分钟影像中,马吉牧师拍摄了一组长达49秒的画面,记录了医院里一位颈部几乎被砍断的40岁女伤者的影像。马吉牧师在影像中加注了简短的说明:“日本士兵试图将这个女人斩首,(医生)缝合颈部肌肉,脊柱”。无声的黑白动态影像中,查看伤情的医生试图转动这名女伤者的头颅,剧痛使得伤者不由自主地一次次抓住医生的胳膊加以制止,深达脊柱的“V”形伤口特写触目惊心。

  

  一位颈部几乎被砍断的妇女在医院就诊。截取自“37分钟”版马吉影像

“我们最终形成一致意见,认为即便纪念馆已经拥有‘17分钟’影像,也丝毫不削弱这‘37分钟’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致力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余年、参与“37分钟”版影像寻找和鉴定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十分笃定地说。

专家们通过计算机辅助,将“37分钟”影像与现有的“17分钟”影像作了详细比对,告诉人们历史真相多了什么。

东京审判的出庭证人伍长德,过去只有静态画面,没有动态影像。新版本显示,马吉牧师在1938年2月15日拍摄了伍长德,并在说明词中详细记录了伍长德的遭遇。

  

  出现在画面中的伍长德。截取自“37分钟”版马吉影像

  

出现在画面中的伍长德。截取自“37分钟”版马吉影像

伍长德正面容貌与背部约半尺长刀伤的镜头时长14秒。伍长德于1937年12月26日被日本兵抓住后,与约1000名男子一起被带到汉中门枪杀。伍长德在枪响时倒地装死,未被机枪射中,但被日本士兵刺伤,后假扮乞丐逃脱。1946年6月18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罪魁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伍长德作为见证人之一出庭作证。

作为文物,多一秒都很珍贵

“文物与文献互相佐证罪行,影像和案例共同实证历史,是此次37分钟版马吉影像面世的最大贡献。”张连红表示,影像以令人震撼的历史感、不可替代的现场感、无法辩驳的真实性,进一步揭露并证实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除了“史料价值”,“37分钟”影像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在“37分钟”影像中,有长达35秒的镜头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一家祖孙9口人,7人惨遭日军杀害,邻居4人同时遇害,陈尸遍地。“17分钟”版夏淑琴家镜头只有几秒闪过,那是马吉第一次拍摄的,后来他第二次去拍,就在“37分钟”版本里有更多的展现。

  

  夏淑琴家及邻居家11人被日军杀害的惨状。截取自“37分钟“版本马吉影像

  

  夏淑琴家及邻居家11人被日军杀害的惨状。截取自“37分钟“版本马吉影像

“这些历史画面即使多一秒,都很珍贵。在死亡恐怖笼罩的南京,很多镜头明显是约翰马吉躲着偷拍的,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影像。”张连红说,真实的影像能让今天的人们更直观地感受战争,感受在日军野蛮占领下同胞所遭受的残酷暴行。这是对历史真相最好的记录。

当年“联合会”发现马吉影像后,迅速刻录制作成37分钟“一寸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马吉的见证》《奉天皇之命》等纪录片,广泛发行,向世界许多图书馆赠送,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言行十分猖獗的情况下,这些影像无疑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毫无疑问,这份原始“一寸盘”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此次捐赠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一寸盘。摄影 宋峤

2002年10月,在“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纪念馆,由此获得的“17分钟”版马吉影像,文物价值亦不可取代。

“目前,37分钟的马吉影像是反映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最为完整,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版本。”张连红说,这次爱国华人邵子平等人捐赠的,就是1991年制作的一寸盘原件。当时这样的一寸盘做了两个,现在能找到的只有这一个。更遗憾的是,马吉影像1-12号原始胶片已无法找到,所以“37分钟”版影像的文物价值早已超出影像本身。  

  马吉的两位孙子:克里斯托弗马吉、弗雷德里克马吉。摄影 张琦

作为证据,多了一份捍卫和平的史实鉴镜

专家还发现,“37分钟”影像的前11分钟画面,是淞沪会战后,上海遭受日军轰炸、城市遭受日军破坏的残酷画面,也是之前没见过的。 “一寸盘”定在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归属南京,将和《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一样,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这段37分钟版影像,从1991年诞生开始,就成为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有力武器。当时,国内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研究非常薄弱,有影响力、有分量的档案、资料大多是1995年之后慢慢补上的,我们的反击手段并不丰富。”张连红坦言。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

正因如此,专家们认为,“37分钟”不光具有史料价值、文物价值,更具有现实的史实证据价值。它与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书信、档案、图片、报告等文献一起,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铁证,成为后人不断反思战争、捍卫和平的力量之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留言墙。摄影 刘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和平广场。摄影 刘霞

“我们今天研究南京大屠杀,不是要反日本,而是要捍卫和平。当年马吉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侵华日军暴行,也是基于这种认知——在中国发生的暴行,很有可能在别的地方还会重演。”张连红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摄影 张琦

马吉影像的内容和价值还有待深度挖掘。专家们在研究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线索,下一步,希望能把马吉1-12号的影像一一串联起来,重新做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马吉影像,更好地还原历史,让它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价值。

交汇点记者 唐悦 刘霞 于英杰 王晓映 实习生 金亦炜 视频 张琦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