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复工复产:“抢人”可以有,“留人”更重要
2020/02/28 15:46  新华报业网  

  当前,复工复产成为全国上下的当务之急,受疫情影响,多地发起比往年更激烈的“抢人大战”。在率先行动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不少地方都派出了专车、专列甚至专机,在接回老员工的同时,也期待“捎上”更多新人。有专家指出,疫情下的“人到用时方恨少”提醒了我们:“抢人大战”可以有,“养人之心”不可无。

  抢人:包机、专列“花样百出”

  2月21日17时许,盐城南洋国际机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旅客”,他们头戴印有统一标识的红、蓝色帽子,一旁“欢迎工友兄弟,盐城是您的家”的横幅点明了他们的身份——这160名云南籍务工人员是日铠电脑配件有限公司的员工,他们乘坐的从昆明飞来的MU5749航班是江苏省首架企业复工包机。

  记者了解到,日铠公司是盐城市亭湖区的一家五星级企业,原计划正月初三复工,公司仅有3120名工人,员工缺口达5000人。为了加快复工进程,亭湖区专派工作组赴云南省曲靖市“招工”,并定制包机接新员工。“区政府补贴了包机的三分之一费用,从2月23日开始还有5架包机,约1000名务工人员从昆明陆续飞抵盐城。”该公司副总特助陈威廷介绍。

  异地“抢人”、出资补贴、开辟“点对点”专线……江苏的一系列“实招”给返工者打开“绿色通道”,避免“回不去、进不来”。从2月20日起,昆山申请开通了外地复工人员专列,从河南、安徽等地有序组织人员返岗,计划10天内运输8000至10000名复工人员,且乘坐返昆复工专列员工及其所在的企业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南京江北新区与安徽来安县对接,通过跨省联动,开放绿色通道、专车“点到点”运输,截至2月19日,南京江北新区66家企业共124辆复工专线,接驳新区企业员工每天往返安徽上千人次。

  线下“抢人”忙,线上更火热,江苏多地将线下招聘会转为线上“云招聘”,确保防疫招聘两不误。目前,南京“宁聚计划”2020年新春网络招聘会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通过“不见面”方式完成招聘全流程;无锡高新区开辟“在线‘就’位,掌上春风”春季线上招聘会,已有211家企业上线,实时发布岗位数7340个,每天岗位访问量超过5万次,1万余名求职者在线投递电子简历。

  即将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研三学生小胡最近每天都在关注“江苏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已经拿到保底“offer”的她想多些选择:“应届生的身份只有一次,我要抓住最后一次春招机会。”

  留人:成长空间赢来“一举多得”

  “一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实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告诉记者,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他同时认为,“抢人”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一个城市要想形成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本红利,关键还在于留人。

  实际上,为了让企业放心、就业者安心,江苏也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近期,南京给出了对符合规定的落户申请条件的复工企业返宁务工人员,给予一次性落户积分12分的优惠政策;苏州相城区则出台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关爱人才六条措施,放宽本科落户条件,甚至有部分购房取消了户籍等限制。

  政府的“留人之心”有目共睹,不过,记者在近期随机调查了近50位返宁员工后发现,“成长空间”可能才是大家最看重的指标。“住房、户口等优惠政策确实很吸引我,但我最看重的,还是有没有用武之地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成长空间,绝非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一位年轻的企业员工表示。

  员工的积极心态,也在督促企业进行转变。常州天合光能一位负责人就告诉记者,公司为了员工的成长特意成立了天合大学,并在疫情期间推出多项线上学习课程,内容涵盖防疫知识学习,通用管理能力拓展、岗位专业技术提升等,让员工在疫情期间也能进修“内功”。

  江苏云学堂网络是一个企业培训全面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发展至今已成长为国内企业培训头部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司数据显示,来自不同企业的各类线上化需求激增。公司CEO祖腾认为,这不止是应急措施,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据祖腾介绍,从2017年以来,云学堂在线化企业培训以每年10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些企业学习项目在线化已接近60%—70%。祖腾预计,疫情周期结束后,用户对在线学习会越来越适应,也更加能体会到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价值,未来将保持较好势头。

  换人:服务机器人站上“风口”

  2月21日,位于泰州靖江市的江苏新萌芽智能纺织生产车间内,1200多台智能设备正满负荷生产。而偌大的车间里,只有1名工程师和10几名辅助操作工。

  公司董事长张志伟告诉记者:“按传统生产模式,我们目前的规模大概需要1000多名工人,经过智能化改造后,现在只需要100多人。”据张志伟介绍,目前企业智能化生产能将织造、包装等程序一键完成,运行效率是自动化流水线企业的8倍,因此虽然很多职工未能返岗,但公司仍然在满负荷生产。

  面对疫情,在制造大省江苏,很多企业像新萌芽一样,通过“机器换人”经受住考验,化“危”为“机”。张志伟就表示,正是由于复工早、生产效率高,很多国内服装品牌和零售巨头纷纷将订单转移到新萌芽。

  “和往年的‘用工荒’不同,今年受疫情影响,‘机器换人’的需求变得更加务实和迫切。”国泰君安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其实,在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机器换人”早已推进多年,但是今年的疫情,则让服务机器人站上了“风口”,“服务行业的‘机器换人’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记者也了解到,此次疫情中,服务机器人在体感检测、配送、消毒杀菌等场景中的大量应用,可以有效替代人工作业,减少和降低了不必要的风险。

  由江苏科沃斯参与投资的钛米机器人,就是最早投入到疫情下的机器人企业。在湖北一线医院的具体消毒应用中,人工消毒12小时的工作,钛米消毒机器人只需2小时即可完成,机器人不仅6倍于原有消毒模式,杀毒灭菌效果更是达到99.999%。

  “此前,服务机器人行业一直有着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和推广普及困难两大痛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者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上述行业分析师认为,服务机器人行业处于成长期,2019年,全球和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行业规模分别为94.6亿美元和22亿美元,这次疫情则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的成长空间。

  不过,即便“机器换人”的趋势正从制造业延伸至服务业等更多行业,仍有业内专家提出,“各个产业频频提及的‘机器换人’,本身具有双重语境。”一方面,机器会替换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力;另一方面,管理机器的人也需要随之更换。还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技术的方方面面都会回归到人,那些能从危机中洞悉未来、抓住机遇的人,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

  交汇点记者 陈澄 沈佳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