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心理室|在家办公,一样的工作为啥有不一样的“闹心”
2020/02/11 21:27  新华报业网  

  本期主持人:吴雨阳

  对话嘉宾: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

  袁勇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人已经窝在家中度过了远程办公的一周。

  “云办公”感觉怎么样?网友纷纷表示说到这个可就不困了:

  想象中在家办公是快乐似神仙,

  实际上在家办公却是就快疯癫啊!

  在家办公干扰太多,猫撒娇、狗求抱,还要随时被家人围观,被投喂零食和水果;

  在家办公诱惑太大,柔软的被窝、美味的零食近在咫尺,手还在敲键盘,大脑却开始命令你上床躺着要不赶紧吃点什么;

  在家办公不方便,远程办公没法当面沟通,要看的手机消息成倍地猛增,满屏嘀嘀嘀,这谁顶得住!

  熟悉的空间突然改变,习惯的交流变得困难,眼看任务越积越多却有心无力……居家“云办公”,的确让人们原先工作的节奏和进度都受到了影响。虽然昨天一些企业已陆续复工,不过为了防范疫情扩散,更多企业选择继续推迟返工或轮岗上班,对于不少人而言,这样的“云办公”还得再坚持一段时间。

  那么,居家办公怎么才能稳定输出呢?对此,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进行了相关解析,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记者: 许多网友说,在家办公更容易受到干扰,工作的节奏常常被打乱,很难恢复在岗办公的高效。为什么“节奏感”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怎么保持在家工作的效率?

  袁勇贵:人的很多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思维定势。比如,我们每次走进办公室,潜意识里都在告诉自己这是个工作的地方,在这里很少会被干扰。但在家里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打扰,工作环境出现了变化,我们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被打乱了。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大家在家办公时,首先要恢复工作日的作息规律。另外要让工作的空间独立一点,比如尽量在书房里工作,至少也要和生活区域区分开来。

  在家工作找不着节奏,还有一个原因是,刚过去的春节是个不同寻常的长假。很多人周末休息了两天,周一去上班都会觉得不习惯,这就是“星期一综合征”;连休了十多天,可以说很多人此时处于“长假综合征”的状态,工作效率一时难以恢复。而且这段时间以来,很多人都在用手机刷疫情相关的各种消息,刷屏也是一种习惯,现在虽然开始工作了,这个习惯却还没有改过来,即使是到岗上班的人也往往是这样。

  大家可以在工作时把手机放远些,通过“物理隔离”减少刷屏的次数和时间;同时也要尽量关注正性的、官方权威渠道发布的消息,不要让注意力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里。

  记者: 很多人表示,在家办公的问题主要是协作效率低,原本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打字要说半天,往往还有理解偏差。所以不少公司领导选择打视频电话来和员工沟通。不过,很多人表示自己的内心是拒绝的,这是为什么?怎么才能疏导这类情绪?

  袁勇贵:宁愿用文字交流也不用视频交流,是因为文字沟通首先会经过大脑形成语言组织,而视频沟通是一种即兴表达,人们害怕在即兴沟通中说错话、做错事。另外,视频过程中会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着装和周围环境等隐私,可能引起人们的抵触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先保持工作空间的相对独立和干净整洁,另外要换上工作时的正装,而不是像很多网友做的那样,上身穿正装,下身穿睡衣。这些都是为了促进工作的仪式感,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在回应办公视频时不至于过分紧张。

  记者: 为了保证工作进度,很多公司都要求在家办公的员工写日报,每日每周验收,通过这种方式督促有效产出。对此,很多人不仅觉得累还觉得公司在“监视”自己。讨厌写日报,该怎么调整?

  袁勇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抵触、委屈等情绪很正常,因为按时写日报是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工作负担。在家办公并不轻松,甚至工作的负担和压力可能会更大。但是在非常时期,希望大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事情,体会到公司一些统一规定背后的良苦用心,也可以利用写日报这类流程锻炼自己的总结表达能力。

  记者: 昨天有条热门微博刷屏了,大意是说,再在家待下去,领导终于要发现没我公司一样能运转。这当然是种幽默的说法,但似乎在家办公没完成任务,会比在岗工作没完成任务更加心慌。这是为什么?

  袁勇贵: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工作中缺乏自信的表现。对于很多人而言,长时间在家办公是头一次,因此很害怕自己能力不够,导致领导、同事的不信任。对此,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其实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工作慢了一点,效率下降了一点,花点时间重新找回状态后就会好起来。

  由于这次疫情的影响,对于一些工作而言“云办公”也许会越来越成为潮流和趋势。我们要认识到,“云办公”是有不少好处的,可以节省交通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进度,办公变得更加连续,让我们有相对多的单位时间来完成更成熟的思考。一个低社交的春节和长假,已经让我们体验到了另类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未来还可能更深入地改变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交生活。无论如何,当新的事物、形势出现时,我们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开阔的心态去接纳它们。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