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我在武汉重症病区,抢救病人更见证勇气与担当
2020/02/21 19:13  新华报业网  

  讲述者:齐栩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武汉市第一医院国家医疗队联合专家组组长)

  2月13日 接到任务 出征武汉

  驰援武汉之前,我是江苏省新冠肺炎诊治抢救小组的成员,此前主要“镇守”南京、镇江、常州几个片区,主要职责是对后方出现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会诊,并拿出治疗方案。可以自豪地说,经过各种努力,目前江苏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是零,当然我希望它一直是零。

  2月13日上午9点,我接到了医院通知,让我赶紧收拾,准备下午就去支援武汉。我把消息告诉了妻子,她开始还有些担心,不过她看我这么坚定,支持了我的决定,默默地帮我收拾好了行李。而80多岁的父亲至今我还瞒着他,他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怕他担心,所以只能拜托妻子多去照顾他。

  (同事去机场给齐栩(右一)壮行)

  实际上,我早就做好了去武汉支援的准备。17年前,我作为发热门诊的年轻医生,经历过非典,看着前辈们在前方冲锋陷阵;现如今我也成了医院里年轻人的前辈,而且又是呼吸与危重症医院的主任医师,我怎能不上前线?

  (2月13日,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集结完毕,启程奔赴武汉。 陈俨 摄)

  我赶到医院后看到这次出征武汉的阵容非常强大,以往我们医院派出都是十几人的医疗小组,而这次医院派了207名医护人员,浩浩荡荡,大家穿着整齐的衣服,准备接手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这家武汉市的三甲医院前段时间被设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腾出了1300多个床位,会有来自全国10个医疗队来支援,而我们江苏省人民医院则是其中一支。

  2月14日 挺进重症病区

  2月13日下午我们乘飞机抵达了武汉,抵达酒店后我们抓紧时间搬卸和整理物资,一直忙碌到凌晨2点,我们才陆续休息。14号早上9点半,我们就和领队刘云副院长一起去指挥部开会,当时指挥部要求全国来的10个医疗队要在当天下午4点,至少开3个病区。刘云副院长对指挥部的领导坚定地说,我们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来接管重症监护病区的,我们有这个心理准备,我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开仓收治重症病人!

  (第一批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下午4点,江苏省人民医院首批队员正式挺进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我们也是全国10支医疗队中第一个开仓的医院。不到两个小时,整个病区61张床位全部收满,而这61张床上的病人都是危重症患者,他们的病情是整个医院中最重的,同时也是最难治疗的群体,很多人危在旦夕。

  说实话,来武汉之前,我根据我掌握的情况预估了武汉的病情,想到了最恶劣的情况,但我来了之后发现比我预想的还要艰难。需要抢救的危重病人很多,依靠医院现有的硬件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经历过非典,虽然说新冠肺炎的致死率没有SARS高,但是它的传染性极强,对于年龄大、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更为凶险。

  我时常透过医院的窗子,看外面宽阔的武汉街头,看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但此刻她显得极为冷清、萧条,几乎看不到人影。我深感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努力,将这座正在生病的城市医治好,恢复她往日的生机。

  2月14——17日 抢救重症病人

  我很少回到酒店休息,基本天天都待在医院里,与此同时,我还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国家医疗队联合专家组组长,所以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病人,病人们对医疗队的到来充满着感激,他们渴望被尽早收治,有些危重病人戴着呼吸机,说不出话来,但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他们对生的渴望。

  (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启远程医疗会诊模式,后方专家与前方连线,联手诊断病患)

  17号白天,一个医生紧急告诉我,有一个80多岁的病人病情突然加重,高流量吸氧的效果不好,由于病人痰多,我当时就决定要对这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虽然是解决呼吸困难的一个有效治疗办法,但在新冠肺炎面前,气管插管治疗方法的死亡率还是很高,而且对医护人员有很大的感染风险。

  在非典期间,一些医护工作者在做气管插管的时候,因为没有很好防护,不幸感染,这是血的代价!尤其是我们在重症监护室,感染风险意味着更高。

  (齐栩在重症病房给患者进行治疗和鼓励)

  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刘云副院长给我们培训如何穿脱防护装备时,要求感控张翔主任给每一位队员都仔细耐心培训。她在出征前反复叮咛:“我们必须整整齐齐地去,必须平平安安地回,一个也不能落下。”

  (齐栩(右一)和同事正在给重症病人进行检查)

  由于我们处置得当,到了晚上六七点钟,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也是整个武汉第一医院第一例气管插管的治疗,重症病人恢复起来虽然比较慢,但我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

  2月18日—— 见证医护人员的勇气与担当

  我们这次207人的队伍中,有很多是年轻的护士,有的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我们作为“大龄”医生,在重症室里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但她们可能还对这些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一开始也并不适应,所以我们省人医一同前来的心理医生就显得尤为关键,心理医生不仅给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还走到重症室的病床前给患者进行安慰与鼓励。

  (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医生们)

  看着那些年轻的护士们忙碌在重症监护病区里,像穿刺、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帮重症病人翻身、挪动等治疗手段和护理方式,这些都会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感染风险;从另外一个方面,年轻的护士也越来越能体会到刘云副院长严格要求穿脱防护服的意义。

  她们义无反顾、不计生死,把抢救病人放在首位,我真的很感动,我想到自己正在读初中的女儿,她们有的人也不比我的女儿大多少,我们有责任安全完好地将她们一起带回南京。我们无法预估这场疫情将要持续到多久,但敢肯定的是,我们的专业与勇气,终究会战胜病毒,给这座城市重新带来希望与生机。

  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整理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