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云上文化”播撒文艺温暖、六叔吴祖强 | 文艺周刊荐读
2022/03/24 09:11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63期)

  【繁花】

  【新潮】

  【繁花】

  隔屏共享,“云上文化”春风扑面

  三月天,处处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美景,然而近期由于疫情影响,不少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不过在线上,我们又看到了一幕幕生机勃勃的“文化现场”。在直播间、在线上展厅、在短视频里,全省的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们皆行动起来,用各种各样的“云端文化”,陪伴大家度过这次短暂的“倒春寒”,在更多人心中播撒着文艺的温暖与力量。

  戏曲直播,云端邂逅悦耳好戏

  3月20日晚,走进“淮剧陈澄”的网络直播间里,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陈澄,正在跟网友们进行着轻松的互动。三个多小时,她边说边唱,一段段淮剧里的经典唱段纷至沓来,令人大饱耳福,一则则精彩的戏曲知识小故事,同样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直播间里,网友不停涌入,送鲜花、送掌声,一句句点赞不停刷屏。

  走下舞台,转战直播间,镜头将观众的距离无限拉近,千里相隔的视线在屏幕中交汇,如今不少传统戏曲人突破了传统线下舞台演出模式,来到线上为观众们“云献艺”。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澄和网友互动。

  淮剧、黄梅戏、楚剧、京剧同台演出,这番场景似乎只能在春晚梨园汇节目中看到,不过在抖音直播间中,开启四宫格连麦即可实现。这几天,陈澄还在直播中接受了不同剧种的三位主播的视频连麦请求,四人开启了直播平台的PK活动,约定第三四名的主播要唱一段戏作为“惩罚”,第一二名友情献唱。新颖的模式激发了票友们的热情,四位主播也大受鼓励,你方唱罢我来续,精彩纷呈。

  一曲歌罢,陈澄会停下来,认真回复网友的问题。这不仅是一门“欣赏课”,更是一门普及淮剧知识的线上课堂。说到《祥林嫂·天问》,她将“淮调”的艺术特色娓娓道来,说到父亲表演的“郑板桥”,她深情回忆起父亲陈德林是怎样以巨大的勇气坚守舞台、抗击病魔,而对于自己最近在网络上火爆的《神女劈观》,她又聊起了自己与青年人的互动过程,分享了让传统戏曲走入当代生活的体会。

  陈澄告诉记者,最近受疫情影响,剧团线下演出无法进行。居家期间,在直播间里陪伴大家,可以让戏迷朋友们既享受艺术、也多了解淮剧文化。这种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自己从两年前疫情期间就开始尝试,发现效果很好。“借力‘云端’,可以为戏曲带来显著流量,这是我们做好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抓手。”

  积极利用“互联网+戏曲”新模式,各家戏曲院团也纷纷开辟文化惠民新形式。3月19日下午,抖音“涟水淮剧团”直播间好戏不绝,涟水淮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翟永军亲自上阵,两个小时里连续带来《哎呦,我的憨哥哥》《玉杯缘》《天要落雨娘要嫁》等淮剧佳作。从传唱已久知名度甚广的经典之作,到结合实际新鲜出炉的“抗疫剧”,这位被直播间观众亲切地称为“翟团”的淮剧演员仍然带着一股舞台劲儿,看得观众纷纷在聊天弹幕中直呼过瘾。

  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在直播中

  “21号能不能来射阳演出?很抱歉不能。”翟永军在回答直播间观众问题时坦言,“因为疫情的原因,线下演出全部取消,但是我们还能够在线上和家人们见面。这是非常好的方式,在缓解大家疫情宅家压力的同时,还能感受淮剧的魅力。”他表示,小小的直播间虽然只能坐着,无法像在舞台上一样施展身段,只能通过唱腔和表情来达到直播效果,但在直播间演唱也能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目的。“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演下去。”

  翟永军说,涟水淮剧团每周二、周四固定直播,在周末不定期加更,线上直播也如同线下剧场一样排班,还能接受观众点曲,充分发挥直播实时互动的优势,维持了疫情期间的观众热度。

  创意互动,打开“盲盒”遇见诗歌

  春天是诗情画意的。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南京,我想为你读首诗”声音盲盒线上公益活动,以诗歌的名义致敬美好。观众打开展开手机,指尖方寸之间,思绪也能随之飘向美的远方。

  这款新颖的“云端”互动,打开了一扇文化交流新窗口。伴随着“文学之都”代言人“宁好”,网友们每次点开二维码,都是一次“盲盒”的开启,能随机听到一位参与者的声音。他们以读一首诗的方式,向南京、向抗疫一线送来了美好的声音祝福。这之中,有诗人韩东,作家赵本夫,演员梅婷、郭广平、常小川,京剧演员范乐新,越剧演员李晓旭,相声演员陈峰宁,作曲家、演奏家卞留念,也有普通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外卖小哥、学生、媒体工作者、在宁外国人等等。一首首暖心诗歌,不仅传递着精神力量,也流露出南京人自带的一份乐观豁达的诗意情怀。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家永远最温暖,家人永远最重要。相信所有的后会有期都是久违的别来无恙。”演员常小川深情地读起了诗歌《无名的小花》:“割草归来,细雨飘飘,见路旁小花含露微笑而作……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的春天。”温暖声线和美好诗意的融合,刹那间为心灵带来一场轻柔的洗礼。

  在南京居住近40年的作家赵本夫为本次活动即兴创作了一首古体诗《黑墨营抒怀》,提醒大家再忙碌也要看看城市的美景:“黑墨营下埋残剑,金戈铁马已久远。唯见天际紫金月,千年长风造名山。”他坚定地说:“相信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尽快把疫情消灭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据悉,从3月21日世界诗歌日一直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这场由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等共同发起的“南京,我想为你读首诗”活动将持续进行。谈起这项活动的缘起,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理事长潘谷平告诉记者,“文学之都”南京积淀着深厚的文学气息,当考虑怎样以南京城市文化特色为抗疫贡献力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以文学的名义。这次活动邀请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加入,用诗歌的形式,共同表达对市民的鼓舞、对抗疫人员的致敬,传递精神力量。他也透露,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活动将向社会各界持续开放,最终主办方会将这些声音储存于南京文学客厅,形成一个线上“声音库”,留住这个春天的记忆。

  解锁这个春天更多美好的打开方式,除了“读诗”,还有“读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方诗意的心灵栖息地。南京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贴心捧出移动端“掌上知识库”——“百馆荐书 全省共读”,联合省内公共图书馆共同面向全省读者推出的数字阅读推广项目,向全省读者提供扫码看书的免费阅读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读者读完一本书后,平台还会将阅读时长、心得体会、阅读笔记、阅读成果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读书报告。这座“比知己好友更懂你的掌上图书馆”,可以让每位读者在茫茫书海中,竖起那座属于自己的“灯塔”。

  观剧看展,释放线上文化新空间

  这两年,随着一部部作品飞上云端,展览展演的文化阵地正在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观众也渐渐习惯了线上文化“云服务”。虽然目前一些剧场、影院、美术馆的门关上了,可是云上展演又为它们打开了另一扇生动窗口。省内各家文化团队,纷纷紧锣密鼓地制作一系列线上展览展演节目,为观众提供精良的文化大餐,让大家的文化生活“宅家”不断档。

  《包镐定抗疫记》

  “云端”并不意味着不接地气。最近,常州市滑稽剧团演出的“日播”短视频《包镐定抗疫记》,用诙谐幽默的形式将抗疫中的注意事项一一道来。《请扫场所码》《你核酸了吗》《物资充足》……演的都是抗疫生活中的事,虽然每部不过一两分钟,但是用普通话+方言的方式,寓教于乐,这样的线上“小剧场”别出心裁又趣味十足。

  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告诉记者,该剧创意来自去年年底团里推出的大型滑稽剧《黑皮书记》,男主角名为“包镐定”。这部剧讲述了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退役军人“包镐定”以忠诚担当、英勇善战的精神投身到乡村振兴中的故事。现在,无数“包镐定”式的抗疫先锋、志愿人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相信常州人民终会将疫情“搞定”。

  这已经不是常州市滑稽剧团第一次试水线上小剧场。张怡介绍,团里原创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自2018年推出以来,收获好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主创团队第一时间想到用“奂生”这个人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防疫抗疫贡献力量,于是迅速推出了《奂生防疫厅》系列短视频。而这一次,选用的是对于常州观众而言比较熟悉的“包镐定”这个IP,让观众更有几分亲切感。“这两天常州面临疫情特殊情况,所以我们的拍摄也尽量从简,一部手机、两个演员,尽量在室外拍摄完。”

  苏州昆剧院线上播出昆剧新版《玉簪记》

  为了让广大戏迷朋友足不出户也能欣赏苏昆雅韵,苏州昆剧院定期推出“云赏雅韵”活动,昆剧新版《玉簪记》、苏州昆剧院“梅花奖”演员经典折子戏专场等精彩线上视频,网友足不出户便可尽享耳福。江苏省美术馆推出了线上展厅以及《大家说画》线上公教活动,让观众在丹青笔墨间,寻求“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丽,收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力量。连云港举办了“艺”起抗疫——全市文艺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广大文艺家在深入一线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之余,积极投身文艺创作,用书画、摄影、剪纸等各种文艺形式进行线上展播,宣传科学防控,凝聚起“艺”起抗疫的精神。

  文化相伴,这个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美在心底,美在身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实习生 赵文珺

  【新潮】

  我的六叔吴祖强

  文 | 吴钢

  小时候,我与父亲吴祖光和母亲新凤霞,住在北京东单西观音寺的一个大院的五间平房里,后院是一所西式楼房,楼下住着漫画家黄苗子、郁风一家,楼上住着音乐家盛家伦和电影家戴浩。经常来我们家的亲戚很多,有母亲的弟弟妹妹,还有父亲的弟弟妹妹。最常来的是我的六叔吴祖强,他当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因为祖父祖母都在上海,六叔在周末和假期常与同学、后来的六婶郑丽琴来看大哥大嫂,顺路看望楼上的音乐家盛家伦。后来知道,六叔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就受到父亲的老朋友盛家伦在音乐方面的指导。

  六婶最喜欢带我出去玩,身材瘦小的六婶在我长大后常常对我说,当年她带着我上街,街上人都看着我们:“这么瘦小的妈妈怎么生出这么个胖大的儿子?”

  六叔因为学业优秀,与李德伦、郭淑珍三人一起,到苏联学习音乐。临行前,父母亲操办了六叔六婶的婚礼。六叔后来在纪念父亲的文章里说:“他(哥哥吴祖光)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能学音乐,有现在的成就,可以说都是他支持的结果。我那时候上学的生活零用钱都是他资助的。”

  后来父母亲买了王府井四合院的房子,把祖父祖母从上海接来北京,我又有了弟弟妹妹,家里热闹了起来。六叔从苏联留学回来,经常到家里来,帮助祖母做菜做饭。六叔虽然是音乐家,做家务活也很在行,还会织毛衣。我常看到他用弹钢琴的一双大手,拿着两根毛衣针灵巧地挑着毛线编织,还和母亲研究各种织毛衣的花样。

  六叔善刻竹子,能在竹背上雕刻出山水花鸟图案,后来我有一段时间学习刻图章,也是受到了六叔的影响。但是我更喜欢学习摄影,于是父亲请他的老朋友、摄影家张祖道辅导我。那时家里有一台苏联生产的佐尔基照相机,是六叔从苏联带回来送给父亲的。我用这台照相机学习拍照片,自己冲洗底片,然后把镜头拧下来,再装到放大机上放大照片。痴迷摄影的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叔叔姑姑都成了我的拍摄对象。

  正是六叔从苏联买回来的这台佐尔基相机,开启了我的摄影之路,我也凭借张祖道叔叔教授给我的摄影技术,到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中国戏剧》编辑部做了摄影记者。在这里工作的后期,六叔调到了我们的上级单位,做了中国文联的党组书记,是主管文联和各个协会工作的一把手。六叔对我说:“我来文联工作,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带研究生的工作要继续下去,不能让学生们的学习中断。”

  六叔忽然做了我单位的领导的领导,虽然没有对我提出要求,但我自己也处处注意,不要沾六叔的光。我从不去参加单位分房子、涨工资、定职称的讨论会,也不提任何申请和要求,老老实实地做我的摄影工作。虽然我来编辑部的工作时间最长,但是直到我十几年后离开,始终是中国文联最基层的一名干部。

  1988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我的第一个摄影展览《吴钢戏曲艺术摄影展览》,六叔既作为领导,也作为家长参加了开幕式。

  后来我来到法国留学、工作,六叔因为国家大剧院的筹建工作,经常带着访问团到法国来,每次我们见面都特别高兴。有一次,六叔六婶就住在我家里。我陪着六叔到巴黎的各个剧院参观交流,晚上看戏的时候总是坐在楼上正中的包厢里,回来的路上,六叔对我说:“巴黎市歌剧院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剧院了。”这座剧院位于卢浮宫与老佛爷商场之间,整个大厅用大理石镶嵌,金碧辉煌。

  2007年,我出版了画册《走进美丽的京剧》,在北京前门老舍茶馆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六叔和六婶都来了,我在法国工作单位——巴黎文化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处的公使衔参赞侯湘华也来参加了。会后,六叔带着我和侯公参一起走路到对面新建的国家大剧院参观,还在剧院里碰到了法国的设计师安德鲁,他是这个剧院的设计者,也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终身院士,而六叔是这个剧院最积极的倡议者和筹建者。

  2013年,六叔作曲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巴黎上演,我们全家早早买好了最好的位置。坐在塞纳河畔的夏特莱剧院里看演出,乐曲中响起:“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冤仇深……”真的非常震撼。第二天,我给六叔打电话,告诉他演出的盛况,六叔非常高兴,他的作品也能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

  (作者为吴祖光儿子)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