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紫金文化艺术节 | “县级剧团”占半数,他们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3/09/16 12:50  新华报业网  

  县级剧团,演出的“主场”在乡村,观众的主体是村民。

  在2023年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剧目表演单位中,东海县吕剧团、泗洪县泗州戏剧团、涟水县淮剧团等县级剧团占了近半数。

  在传统戏曲受到挑战的今天,这些县级剧团的发展现状如何?他们的转型与突围之路又有多远?

  展演剧目多以乡村题材为主

  记者发现,这些县级剧团原创剧目大多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为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画像立传。

  9月13日,在东台市王昆大剧院上演的吕剧《花样的日子》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是东海县双店镇三铺村党总支书记郝大宝。2017年,31岁的大学生村官郝大宝来到双铺村,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建大棚种花卉、搭平台搞电商……短短几年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该剧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郝大宝上任之初不被信任,甚至被村民放狗撵上树的桥段,引起了现场很多基层干部的共鸣。

  9月14日在射阳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的泗州戏《春满上塘》,同样聚焦乡村振兴中的年轻人,讲述的是中国农科院的高材生任磊为报效家乡,回到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上塘,潜心研究出失传多年的“胭脂米”,并成功竞聘为村主任。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他遭到了很多阻力,在老书记循循善诱的劝导下,任磊放下思想包袱,动员村民加入稻米合作社,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春满上塘》编剧、导演刘涉运说,“乡村振兴要靠年轻人,这个戏就是呼唤年轻人回到农村,为家乡建设添柴加力。“

  同样被列入展演名单的,还有涟水县淮剧团、宝应县淮剧团等剧目。从“村官三部曲”到“党员三部曲”,这几年,涟水县淮剧团连续以精品“破圈”,此番他们带来的《村里有个管得宽》正是“党员三部曲”的“第二部”,该剧以轻喜剧形式,刻画了苏北运河边一位年过半百的“管得宽”的基层干部。

  为何县级剧团的原创剧目以“农村戏”居多?泗州戏剧团团长刘洋泉说,县级剧团扎根基层,常年和农民打交道,对农村更了解、更有情怀,创排农村戏是我们的强项。

  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认为,“农民的故事,农民最爱看,”他分析说,其实农村戏受众面很广,谁都有农村记忆,谁都有农民亲友,谁都有乡村瓜葛,这是共有的欣赏语境。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身边事,在嬉笑怒说中讨论严肃话题,很受乡亲们欢迎。

  这几年,他们以身边的村民村干部为原型,创作了安全生产的小品《安全检查员》、移风易俗的小品《出礼》,还有《芝麻官钻笆斗》《一只袖章》等刻画基层党员的小戏。

  “融入时代的文艺作品最具感召力,一个剧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靠精品力作支撑。”在翟永军看来,把农村戏排好演好并不容易,他说,写农村戏的本意是贴近生活,要生动形象,不能有浓厚的宣教色彩,要请村民多提意见,“问问群众像不像,问问村干部真不真。”翟永军觉得,农村戏只有真正挖掘出人性和人情,人物形象才能丰富饱满,故事才能更动人。

  台上的光鲜和台下的坚守

  台上,艺术家唱念做打,台下,观众喝彩感叹,然而私下聊起来,几乎每个县级剧团都有一部“艰辛创业史”,他们在一个个困境中摔倒爬起,撑起这方舞台。

  东海县吕剧团是江苏唯一的吕剧团,副团长陈阵14岁入团,到今年已有32个年头,从跑龙套到二级演员,大半生都在这个剧团,经历了剧团的起起落落。

  谈及剧团的发展,陈阵最感慨的是剧团“招不到人,留不下来”,队伍青黄不接。

  “吕剧,学起来难度不大,但在江苏知道的人不多,学吕剧的人就更少。”戏曲这行很辛苦,压腿、翻跟头、练唱功,三天两头往农村跑,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很难留住。“近20年间,东海县吕剧团招过30多个演员,仅5人留下。“现在剧团平均年龄要达四五十岁,30岁以下的只有5人。

  受制于人员和经费问题,这些年东海县吕剧团很难出大戏。今年3月份,在江苏省南北帮扶项目的支持下,锡山区资助200多万,县政府也出了一部分钱,他们终于有机会创排大型剧目《花样的日子》。陈阵说,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吕剧,他不止一次带队去北京、广州拓宽市场,他们下基层,田间垄上随处都能听到他们朴实平易的吕剧调。

  在陈阵看来,戏曲的未来在于年轻人,尤其要从娃娃抓起。他们探索“戏曲进校园”,在小学开展兴趣班,陈阵亲自带团授课,每每听到孩子们有模有样的唱段,他就打心眼儿里高兴。东海吕剧的普及需要时间,但陈阵相信,只要他们认真去做,总会有效果。

  “缺钱、缺人“的困境同样困扰着泗州戏剧团团长刘洋泉。

  在泗洪县泗州戏剧团的剧目作品中,同一个名字时常会出现在演员、编剧、导演多个工种里。“人手不够,资金不足,作品的编撰、制作、导演、舞美,都只能自己上。”

  泗州戏是江苏省泗洪县的地方戏,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洋泉告诉记者,“我们每年演出在200场左右,以小戏为主。”刘洋泉说,尽管戏曲人才培养虽然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到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体系,但县级剧团仍面临“招人难”的尴尬:“县级剧团的大多是中专艺校的孩子,但因为学历的限制,他们无法获得编制,很难长期干下去,而本科生更愿意去大城市,不愿意扎根在县级剧团。”

  目前,泗洪县泗州戏剧团里共有25个人,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了让年轻演员安心排戏,他们免费提供住房,还在工资待遇上给与倾斜。最近,刘洋泉尝试和省内相关艺校洽谈合作,委托他们培养泗州戏专业表演人才。

  “对于县级剧团来说,没有心底对戏剧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近几年,政府对戏曲保护与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开展了戏剧下乡、惠民演出等各种活动,让刘洋泉感到欣喜与振奋,他相信,有了日常戏曲艺术的熏陶,未来,主动走进剧场的人会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学戏的过程中,也能找到更多乐趣和职业前途。

  江苏资源向基层剧团倾斜

  “以人民为中心”、“向基层倾斜”,是2023年紫金文化艺术节的亮点之一。

  记者发现,艺术节在剧目设置方面,明显向基层剧团倾斜,参加会演的23部新创剧目中,其中有10部县级院团作品,数量是往年的两倍。

  不仅如此,在评比规则中,还新设了省市级剧团和县级院团分开评审制度,加大了县级院团的获奖比例。

  近年来,江苏也一直在加大对于基层剧团的投入。

  政府采购的“送戏下乡”服务,作为江苏文化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基层剧团带来了收益。

  记者从省委宣传部获悉,2023年,江苏扶持经济薄弱地区的39个县(市、区)开展2508场“送戏下乡”活动,其中,通过资金补助”送戏“达1881场,每场补助5000元;通过政府采购配送戏达627场,每个乡镇(街道)配送1场。

  近日,江苏还出台实施意见,让非遗与旅游“双向奔赴”,对于吕剧、泗州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江苏鼓励各地建设用好戏曲园,面向游客开展传统戏剧的展演;鼓励各地探索非遗曲艺书场建设标准和扶持政策,支持地方戏曲进入旅游场所,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戏剧学校和院团联合培养,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提高非遗传承人业务水平。

  涟水县淮剧团在新时代的涅槃重生,也是江苏地方政府支持基层剧团发展的一个缩影。剧团团长翟永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涟水县委县政府设立300多万元“双名”工程专项资金,鼓励淮剧精品的创作生产。县政府还拿出120万元委托扬州艺校、淮安艺校培养18名淮剧学员,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对淮剧团实行“事转企”改革,人员收入与绩效挂钩,促使剧团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激发县淮剧团创造力。

  这些项目中,翟永军最喜欢是“戏曲进校园”,他认为,孩子与戏曲的一场场“美遇”,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气质,即使他们长大后不从事戏曲艺术,但有了儿时的熏陶,长大后也会更愿意走进剧场,“即便没有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但至少,我们多了一个懂戏曲、爱戏曲的观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