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新知|生活垃圾都去哪儿了?实地探访江苏“新晋”国家级科普基地
2022/05/24 19:32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在5月21日举行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江苏省44家单位获“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一批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普新生力军令人眼前一亮:生活垃圾焚烧厂、兵器博物馆、科研智能温室……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循声而动,一一进行了实地探访。在这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两翼”,社会资源蕴藏的科普潜能被充分激活,填补了传统科普场馆的局限,增加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

  生活垃圾都去哪儿了?

  焚烧发电、制沼、提炼燃油

  每天拎着几袋垃圾,扔进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箱,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它们都去了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23日上午驱车前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铜井镇的光大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这里每天处理南京市三分之二的生活垃圾——近5000吨“其他垃圾”和近500吨“厨余垃圾”。这里也是此次获批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江南环保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所在地。

  记者从人员通道进入厂区,进门便是绿植环绕着一池喷泉,经过绿树成荫的步行道,再往前则是两栋蓝色屋顶的白色生产楼。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两栋整洁的白色厂房里,有两个深28米、宽30米、长90米的巨型垃圾池!工作人员称其为“物料区”,因为在环保专业人士看来,这里“囤”着的几万吨生活垃圾,是可以经过环保技术处理进行资源再利用的“生产物料”。

  虽然楼里的垃圾很“壮观”,但却一点异味都没有,该公司负责生产业务的副总经理王洪广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整个物料区是密封式管理,垃圾进行环保处理的过程也都是自动化生产。“我们厂处理的垃圾主要是‘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清运进来,经过3到6天的堆储、发酵、排水,满足焚烧条件后,就进入焚烧炉焚烧发电。”他指着科普展馆里的生产流程模型图给记者科普道,其他垃圾的焚烧过程也是余热利用发电的过程,其中产生的飞灰、炉渣、烟气会进行闭环化处置,不会流入到大气中去,比如烟气余热继续用于烘干助燃,炉渣制成成品砖用于彩色盲道等。

  厨余垃圾的处理再利用,则是光大环保能源研发出来的环保新技术。“先对厨余垃圾进行破碎、筛分、再挤压,将其分成固体、液体后再分类处理。”王洪广介绍,固体随其他垃圾一起进行焚烧发电;液体蒸煮提油后制成沼气,沼气可用于厂里的发电项目,也可作为居民用的燃气;此外,从厨余垃圾浆液中提取的粗油脂,还可以提炼成生物燃油,用作航空燃料等,进行资源化再利用。

  这一套焚烧发电的资源化再利用流程,由整个垃圾焚烧厂的“智慧大脑”——控制监测中心进行全权指挥,记者在中心巨大的中控屏幕上看到,进料区的垃圾清运车进出有序;物料区上空,巨大的垃圾吊将垃圾抓取到各指定堆储区等待发酵;7台焚烧炉、4台发电机组正火力十足地运行着。烟气分析也实时显示,记者看到,粉尘、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数值均优于欧盟标准。几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厂里24小时生产不停歇,春节等节假日也照常运行,“因为生活垃圾每天都会产生。”全厂年处理生活垃圾达180万吨,年发电量超过6.8亿千瓦时。

  “此次被评为国家级科普基地,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王洪广说,公司秉承“情系生态环境,筑梦美丽中国”的企业使命,精心设计打造了占地1637平方米的环保科普展厅及参观通道,还有多媒体教室、沙盘模型和构筑物解说牌、标识牌、安全警示牌、游戏互动区域等,还组建了专业的参观接待、科普讲解队伍。面对疫情带来的线下参观不便,基地还建立了720度VR全景云参观、线上云直播等传播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

  “宝藏”博物馆为何稀缺?

  有很多兵器“限量版”

  23日上午9时,当记者来到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大厅时,各类火炮、机炮、榴弹炮映入眼帘,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兵器看似老旧,但都是绝版限量版!”兵器博物馆馆长姜慧敏向记者介绍,南京理工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当时哈军工很多火炮枪械弹药作为教具划拨给南京理工大学。

  “叫兵器博物馆的全国没几个,考虑其稀缺性,便成功入选了全国科普示范基地。” 姜慧敏说,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建设,博物馆内珍藏了一大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囊括了火炮类、轻武器类、弹药类、军事通信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藏品,其中不少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研制。这些展品记录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主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历史。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清朝时的前膛炮、二战时的喀秋莎火箭炮,以及各种榴弹炮、迫击炮和航空炮等100门火炮。

  火炮等兵器看似离常人很远,为什么要科普?在姜慧敏看来,不论什么武器,其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够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博物馆讲解员张陆洋的脚步,记者首先探访了火炮区。“火炮是利用火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且口径大于等于20毫米的深管射击武器。”张陆洋解释说很多人分不清炮和枪的区别,除了发射结构不同,口径大小也是区别枪炮的标准。在法M1897式75毫米野炮前,张陆洋向记者展示炮口上下左右调整的原理以及驻退复进机工作方式。

  张陆洋还提到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个认知误区:台词里经常会提到“意大利炮”,而实际出镜的火炮是法M1897式75毫米野炮。“我们经过考证认为被称之为‘意大利炮’的可能是瑞士生产的47毫米瑞士火炮,其由意大利制造,所以电视剧中的还原有误。”张陆洋说,通过兵器博物馆的科普也可以纠正社会民众对电影电视剧中兵器的错误认知。

  更有趣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的展品最早就是作为教具存在的,博物馆就是学校兵器学科情境教学课堂。“这种现场教学也是几大教学模式中最受重视和最受大家喜爱的教学方式。” 姜慧敏表示。记者采访时看到师生们就在兵器展品旁上课,他们深入现场,身临其境,观看兵器实物,聆听兵器知识讲解,触摸兵器发展历史,形成感官体验,了解各种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兵器通过战争而得以革故鼎新的变化发展过程。

  为了让师生们近距离触摸兵器,感受实物,老师还在现场引领指导对火炮、枪械等实物进行研究,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兵器的拆装、使用、保养等过程。兵器数字互动科技展厅则设置了枪械模拟射击、坦克模拟驾驶、火炮模拟射击等项目,让师生和其他参观者通过自身的经验感悟与现场体验的碰撞,使他们产生情感的触动,以此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已发展成为集中体现我国国防工业和军事建设成就的‘窗口’,担负起传承军工文化和普及国防知识科普教育的重要使命。”姜慧敏表示,未来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军工文化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在引领和促进学校军工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作用,凝练具有鲜明军工特色的南理工精神文化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军工文化活动。”

  科研温室有啥不一般?

  堪称农作物界的“迪士尼”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位于南京紫金山下,这里有一幢幢现代化科技大棚,每座大棚里都安装了各种智能设备。记者走进观察,发现除了农作物的枝枝叶叶,还有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线路。在智能设备终端,工作人员只需紧盯电脑屏幕,就能线上控制操作。

  “科研展示温室分农业信息馆、蝴蝶生态馆、蔬菜栽培馆、高新豆博馆、杜鹃花馆、草莓馆等6个场馆,依托我院农业休闲、果树、农业信息、蔬菜、经济作物等研究所,既承担国家项目,开展日常科研工作,还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科研成果的示范展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管理处处长艾玉春告诉记者,城市里的农田稀少,为帮助社会公众及青少年了解农业科学知识,感受农业之美,因此建设了温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科学氛围。

  这个温室有什么不一般?运营农业信息馆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数据智能创新团队带头人任妮展示核心技术:AI建设的现代农业智慧大脑。

  在高度智能化的温室内,一株株长势茂盛的番茄藤蔓沿着生长架向上攀爬,“黄星”“黑妃”“凤珠”等数十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番茄品种争奇斗艳,而比番茄更夺睛的是各种数字化装备。“在这里,温度、光照、湿度、EC值(可溶性盐浓度)等传感器感知的数据全部依靠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融合计算,水肥机、湿帘、风机、空调、天窗等设施装备也依托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管理控制。”任妮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互融合,人工经验种植番茄的思路被颠覆,科技手段直观地展示在社会公众眼前。

  刚进入于农业信息馆相邻的蝴蝶生态科研展示温室,一群蝴蝶精灵就飞到了记者的手臂上。“小小的蝴蝶背后竟隐藏着神奇的科技元素,它们的翅膀能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还能够自动调节温度,为研究仿生材料提供思路和借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昆虫研究室博士唐楚飞说,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蝴蝶,热爱昆虫的青少年在这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蝴蝶。

  蝴蝶往往怕人且飞得迅速,为实现蝴蝶在手上纷飞的场景。唐楚飞和团队挑选出颜色鲜艳、飞行缓慢、不怕人的蝴蝶,并通过野外调查和生态学实验了解蝴蝶的习性生长环境及适合的光照、温度、湿度,最终通过一代一代的选育形成蝴蝶的驯化,来参观的社会公众只要伸出手,蝴蝶就能飞上来近距离观测。

  杜鹃花馆内,彩色的杜鹃花映入记者眼帘。走进馆内,目光所及,一片旖旎。几千盆杜鹃花,上百个品种,有的像棒棒糖,有的像百合。“温室里一共有600多种杜鹃花,有一些是保存的杜鹃花种质资源,还有不少是省农科院专家们自主选育的杜鹃花新品种和杜鹃花产品。”江苏省农科院休闲农业研究所杜鹃花研究室负责人李畅副研究员告诉记者,选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花草爱好者在这里可以直观了解一个新品种的诞生过程。记者获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展示温室长期举办大型开放日、中小学生研学、调研参观、继续教育培训等各类活动,实行免费开放,科普爱好者们可关注网上平台或电话预约参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张宣/文 高鑫 周天琦/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